内卷文娱圈
繁体版

第六十四章 一心只读圣贤书

    杨皓的平常日子过得简单又有规律,除了每周末有那么点儿特别的安排。

    一到周末,他就会跟赵爷爷还有其他一些领域的专家学者凑一块儿,扎扎实实地探讨各种主题。

    听着高人论道,让他得着不少好处。这种聚会可不单单是知识的你来我往,那更是智慧的相互碰撞,每回都能让杨皓收获满满。

    平常日子里,他的生活差不多就固定在俩地儿之间:家里头和他的学校。虽说这日子显得有点儿单调,可杨皓一点儿都不觉得腻歪。

    正相反,他把这种生活方式当成能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的最好状态。

    偶尔呢,杨皓会破个例,跑到他那武术教练家里头接受一对一的指导。

    在那儿,教练会针对他点评一番,还教他新的武术套路。每次从教练那儿回来,他都觉着自己的武术有了明晃晃的进步,这也成了他生活里的一大乐子。

    这一学期,杨皓明显感觉自己的进步,他不再是那个对学习是为了提高成绩,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对理科感兴趣了。

    想当初,他可是对理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可现如今,那完全是变了个样儿,他觉得自己就像是突然开了窍,能一门心思扎进学习里头了。

    以前那些如同天书般的公式定理,现在经过老师的剖析,他居然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去分析。这让他的学习兴趣大增。

    比如说做数学题,以前那些复杂的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在他眼里就像一团乱麻,让他头疼不已。

    可现在呢,他会先静下心来,仔细阅读题目给出的条件,一条一条地理清楚。

    然后呢,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那些看似毫无头绪的线索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抓住问题的核心。

    再接着,他会把学过的那些定理、公式从脑海里调出来,一个一个地试着去运用,看哪个能解开这个难题。

    这样的转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完成的,那是他一天天坚持下来的结果。

    每天他都会给自己定下学习的小目标,逼着自己去完成。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易放弃,而是厚着脸皮去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回家问家教,非得把问题弄明白不可。

    这种法子让他的学习效率有了特别明显的提高,也让他在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杨皓逐渐找到了学习的门道,也越来越有信心和兴趣。

    这种从无到有的转变,不仅让他自己惊喜万分,也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11月7号对他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受邀,参加一场最重要活动。

    那天,他请了假,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

    这次机会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有幸亲眼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在人民大会堂内,当他看到那些为载人航天事业默默付出的英雄们时,内心充满了敬意和自豪。

    他们为了国家的梦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而他,作为一位普通的学生,能够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时刻,感到无比幸运。

    回来后激动地一晚上没睡好,幸好第二天是周末,不用上学。

    这回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他跟这个世界血脉相连,不白重活一回。

    这次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他,激发了对航天科技的浓厚兴趣。

    这次经历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加活动,更是一次对自己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他明白,每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每个人的努力都在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他应该,而且也能为这个古老文明古国做点什么……。

    又是周末,随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庆祝晚会的结束,小周、孙姐、杨奶奶这仨人清闲下来。

    今天的任务是录《最后的倾诉》和《恭喜发财》两首歌。

    编曲伴奏小周已经做好了,所以今天的工作主要是直接进入录音环节。

    该说不说,重生后杨皓的嗓子真的是老天爷喂饭吃。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两首歌便顺利完成了录音。

    时间慢悠悠就过去了,杨皓现在觉得日子过得很惬意。

    不像回国第一年那样,跟家人较劲,跟生活较劲,跟自己较劲,哪哪都不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当杨皓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反而觉得很舒服。

    平时他会按时上学,杨皓在学校现在混的如鱼得水。虽然没有那种特铁的同学,毕竟心理年龄还是有隔阂。但是人缘特别好,基本上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

    周末则跟着赵爷爷会友,得空儿就录录歌。

    当然也没忘记写小说,他把有些印象的小说的大纲都鼓捣出来了,主要是影视化的小说,别的他也不记得呀。这是给姑姑准备的,不会让姑姑有空闲时间,他发现这招真好。

    老妈在这里给赵爷爷装修了一间办公室,省得他来回跑。他最多一周时间去学校上一两节课,毕竟算是退休了,学校返聘,好多老朋友甚至学生都会过来。

    没错儿,只要杨奶奶有闲工夫,杨皓就写一首歌给杨奶奶忙去,反正就是不让杨奶奶闲着,否则就会叨扰他。

    不过杨奶奶倒也乐此不疲,人家组成了自己一个小圈子,忙活的就是杨皓的那点事。

    反而周哥和孙姐俩人,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录音棚。

    天天和杨皓鼓捣编曲,就拿杨皓在国外注册过的音乐练手,偶尔杨皓想起什么新的,也让他们给整出来。

    天气是越来越冷,杨皓也是越发地不爱动弹了,就窝在自个儿那小块儿天地里头,除了学习,就是鼓捣他自个儿感兴趣的玩意儿,仿佛跟这外界都隔绝了似的。

    与此同时,外面却因为他这张专辑的横空出世,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闹得沸沸扬扬。

    他这张专辑太特殊了,跟国内流行的主流歌曲一点也不一样,纯欧美风格。

    从电音到摇滚,再到流行曲风,每一种风格都充满了新颖和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更为特别的是,专辑中的歌词全部围绕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展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校园画面。

    要是单瞅这歌词,人们可能就觉着这是一张典型的校园民谣风格的专辑。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校园故事,却被杨皓用最前沿的欧美音乐风格重新诠释,使得整张专辑既保持了校园歌曲的纯真感,又不失现代流行音乐的动感与激情。

    每当旋律响起,那种独特的韵味总能立刻抓住听众的耳朵,让人不禁想要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

    杨皓通过这张专辑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这种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在还没发专辑之前,实话说,在音乐圈里头,他简直就是个笑话。

    圈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富二代,铁了心要自己创作歌曲,还自个儿掏钱发行专辑。

    那些唱片公司、歌手,就连盗版商都不把他当回事儿,觉着他不过就是个闹着玩儿的,玩票性质的业余爱好者,没人真把他当成竞争对手。

    可自打他这专辑一发出来,情况那可是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这张专辑就跟狂风暴雨似的,在唱片市场上一通横扫,而且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销售的势头不光没减,反倒还越来越猛,成绩那叫一个出色。

    他这音乐主要是面向学生和年轻人去的,这可是一群愿意而且有能力花钱听歌的主力消费人群。

    虽说他本人没啥名气,也没搞啥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但随着专辑的推出,那些听过他歌曲的人开始自发地在网络上分享推荐,形成了一种“自来水”式的宣传效应。

    这种独特的市场现象使得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在他之后发行的其他歌手作品,包括已经名声鹊起的王力红的新专辑,也因为他的影响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可见他的作品影响力之大。

    在这个世界上,有高兴得找不着北的,那就必然有郁闷得直跺脚的。

    特别是在那竞争激烈得跟战场似的商业领域,但凡受到点儿影响的公司,那绝对不会乖乖认怂、善罢甘休的。

    于是各种各样批评的声音就跟洪水似的涌来了。瞧瞧这队伍,有歌手,有创作者,还有乐评人,那是形形色色啥人都有。更过分的是,居然还有些个没品的家伙,为了黑而黑,纯粹造谣抹黑。

    就说老毕上次来请杨皓出面做宣传那档子事儿,其实也是事出有因。

    老毕在这个圈里这么多年,他心里头清楚得很,就是想让杨皓接受媒体的采访。

    为啥呢?因为只有杨皓站出来,当面锣对面鼓地把那些个事儿澄清清楚,这舆论的风向才有机会扭转过来。

    咱得明白,媒体也不是做慈善的,人家也得养家糊口啊。你要是一直端着架子,连媒体的采访都不乐意接受,那人家凭啥要费心思给你宣传,帮你澄清那些个是是非非呢?

    这道理其实简单得很,大家都是相互的,你给媒体面子,媒体才会给你露脸的机会。

    所以啊,面对这乱糟糟的局面,当时,也是批评、抹黑、造谣等负面新闻最多的时候,老毕特意来找杨皓,希望他能出面进行一次宣传活动。

    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采访的方式来澄清一些公众对杨皓的误解和质疑。

    但是,杨皓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拒绝媒体采访。老毕也能明白杨皓的意思,人家是真不在乎出不出名。

    这可把老毕给愁坏了,弄得一点招都没有,心里头又无奈又着急上火。

    毕竟啊,媒体那可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通路,他们也得靠着采访和报道来挣钱吃饭不是。

    要是杨皓一直这么死倔着拒绝跟媒体合作,那媒体肯定也不乐意给他白干活儿,白提供免费的宣传和澄清的机会啊。

    面对这乱成一锅粥的局面,老毕心里头跟明镜儿似的,他清楚媒体的能耐和责任。

    他心里明白得很,在这个批评的话到处飞、谣言满天飘的时代,杨皓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形象可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这种情况对于杨皓的形象恢复无疑是不利的。

    老毕深刻理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杨皓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学会利用这一平台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积极与媒体合作,不仅能够增加曝光率,还能帮助杨皓塑造更加正面的公众形象。

    接受媒体采访为杨皓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对公众的平台,使他能够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助于消除公众可能存在的任何误解或疑虑,建立更为真实和透明的交流环境。

    同时,对于媒体来说,通过深入采访杨皓,可以获取更多第一手的、未经润色的信息,这对于撰写更具深度和准确性的报道极为重要。

    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还能增强媒体自身的信誉和影响力。

    最终,老毕希望通过这次宣传活动,杨皓能够真正理解到与媒体合作的价值所在。

    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后,双方可以实现共赢:

    一方面,杨皓的个人品牌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媒体也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满足公众对真实、全面新闻的需求。

    只不过杨皓压根儿懒得搭理这些破事儿,就只让老妈去搜集证据。

    公司里有律师,对这些事儿门儿清。等证据确凿了,先把律师函发出去,接下来就起诉。

    不过呢,还没等老妈动手采取措施。随着庆祝晚会的播出,之前关于杨皓的那些个种种质疑和非议,就好像被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给按下了停止键。

    那些曾经卯足了劲儿试图通过造谣和抹黑来贬低他才华的那些个闹腾声音,瞬间就消散在空气里没影儿了。

    之前闹得欢实的造谣、抹黑之声一下子就戛然而止。

    圈内人都瞅见了,人家那是真有才华啊,而且说不定上面还有人给撑着腰呢,要不然国家这么重要的庆典活动,咋能让他的作品上去呢。

    这可不单单是因为他的作品在国家这么重要的庆典活动里露了脸,更因为这样的认可差不多就等于是对他才华的最高级别的肯定。

    杨皓的才华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登上这么重要的国家舞台,背后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支持。

    这不由得让人瞎琢磨,或许在他背后,有更高层面的力量在悄默声儿地支持着他,别惹了不该惹的人。

    甭管怎么着吧,这次风波算过去了。

    杨皓现在是‘躲在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继续自己自得其乐的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