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杞人不忧天
繁体版

第112章 镇邑的公信力

    此次姜诸儿派来保护姒安的队伍,还是保护他去北海的那支小队,统领依然是姒安熟悉的公冶大夫。

    姒安是贵人,有自己的贴身护卫,哪怕公冶大夫是姜诸儿的人,也只能尾随其后。

    直到中途休息,姒安下马车,公冶大夫才有见到姒安的机会。

    “每次外出,都劳烦公冶大夫……”

    姒安是后世习惯性的客套,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是不应该出现的行为。

    尽管公冶大夫很受用,也必须连称不敢。

    “杞公子不必多礼,保护公子的安危,是公冶的本分。”

    “我看公冶大夫手下的兵,大多都带有伤疤,可是上过战场归来的英雄?”

    “正是,”公冶大夫自豪说道,“他们都是齐国最精锐的士兵,否则不会被齐公挑选作为临淄城的防卫。”

    姒安的侍卫现在正缺老兵的实战指点,在北海的时候,姒安没有时间管理,现在有空了,得让他们帮忙操练一番。

    姒安不知道齐国技击之士在什么时候诞生的,但一个特殊兵种的诞生,一定会有供其生长的土壤,而不是凭空诞生。

    “公冶大夫,我的侍卫都是年轻人组成,没有上过战场,等到空闲时分,还请公冶大夫多多指教。”

    公冶大夫笑道:“公子有需要,公冶必然全力以赴。”

    跟在姒安身边,每天的粮食和战时一个标准,还没有军队里各种问题,这么好的待遇,不积极一点,公冶大夫觉得自己内心过不去。

    “有公冶大夫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短暂休息后,一行人继续赶路,在天黑前抵达纪城。

    纪城大夫不是第一次与姒安见面,以后纪城就是齐国和杞国的边境,打交道的时间不会少,现在拉拢关系,将来有什么事情,处理起来也方便。

    姒安也抱着这个想法,同意纪城大夫的邀请,逢场作戏。

    思齐城需要的人力物力,都需要纪城大夫的调度,和他搞好关系不是坏事。

    第二天早晨,队伍需要渡过弥水,纪城大夫已经安排好船只和早食。

    物资更是早早就放在渡口的船上,随时可以出发。

    这就是关系到位的好处,不需要操心,人家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姒安谢过纪城大夫,抓紧时间赶路。

    渡过弥水,走了大半个时辰,姒安来到思齐城的护城河边。

    除了护城河,思齐城还是一片荒地。

    姒安没有逗留,看了一眼就走了。

    又花了半个多时辰,姒安一行人才来到第一镇邑。

    镇邑四周都是新开垦的田地,现在是春耕时节,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一行人慢慢穿过田地,来到镇邑城外,眼前城墙换算成标准高度,大约有六米高,城门上,正是高傒的题字——第一镇邑。

    毛赢早早就在城门口等待姒安,几个月不见,双方都很是想念。

    “毛赢师兄辛苦了,人都消瘦了不少。”

    毛赢笑道:“是累了一点,但身体更加结实了,成果也非常显著,公子请跟我来。”

    在高府,姒安的身份就是小师弟,不是非常正式的交谈,毛赢不需要称呼姒安为公子。

    来到镇邑,杞国的地盘,毛赢就该称呼姒安为公子了,否则就是不合礼。

    作为上位者的姒安,就没那么多约束了,只要不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臣子不反感,他怎么称呼都可以。

    姒安跟着毛赢进入镇邑,镇邑内的国民因为都外出操持春耕去了,显得格外冷清,但空气质量非常好,没有随地大小便的骚臭味。

    “镇邑的卫生治理得非常好。”姒安非常满意。

    别看城邑卫生微不足道,西方中世纪时期,乃至21世纪,西方不少城市的卫生环境都没这么好,随地大小便的人,比比皆是。

    高跟鞋发明出来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走路时,减少中奖的机会。

    毛赢笑道:“多亏公子抽签定土的办法,让官府在镇邑里迅速建立起信任,都不需要公子说的验证,只需要说一句,粪便可以提高地力,增加粮食收入,国民们内急都要憋回家解决。”

    “能快速得到国民的信任和认可,都是你的功劳。”

    毛赢恭敬行礼,“都是赢应该做的。”

    官府的公信力,是个波动极大的东西,一件小事就能树立起来,也会因为一件小事,瞬间崩塌。

    公信力崩塌以后,再想恢复如初,就没有一开始那么容易了。

    虽然毛赢不至于去败坏官府的公信力,但关于公信力的使用和维护,姒安有必要提醒毛赢,否则一不小心推倒了,再想扶起来,就不是抽签定土能解决的了。

    “利用国民信任的时候,毛赢师兄要格外小心,国民对官府的信任是非常脆弱的,别看现在他们都非常相信,一旦官府欺骗他们一次,信任就像被折断的树枝,虽然还能接回去,但断裂会永远存在,想要弥补,花费的力气,会远远超过欺骗时,节省的精力。”

    “赢,受教了。”

    “镇邑的日常管理,不要试图使用欺骗,来达到目的,哪怕过程有部分假话,结果也必须是真的,否则宁可慢一点,累一点,也不要依赖谎言;

    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为了掩盖谎言,后续需要源源不断的谎言弥补,一旦这一串谎言全部暴露,国民的信任将会毁于一旦,以后再想推行新政策,需要耗费更大的精力,长久来看,不划算。”

    “我会警告所有镇邑大夫,务必让他们学会,以诚信治民。”

    姒安点头,“官府也好,君主也罢,都不是上古圣贤,都会犯错,只要诚恳认错,国民不会介意,国民只会憎恶把他们当傻子戏耍的人,放得下颜面,敢于面对错误,才是合适的镇邑大夫,那些犯错了,第一时间想着掩盖的人,能不用,就不用。”

    毛赢笑道:“人活一张脸,越是权威,越是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和颜面,公子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到可不容易。”

    这个现象,姒安也没有办法,他作为提出者,很多时候都不敢保证能完全做到,更别说其他人。

    “尽量去做吧,”姒安说,“仁义礼智信,诚信是社会秩序最后的底线,若是诚信都做不到,社会的乱象,将会超乎你的想象。”

    “要不,我故意犯一次错,然后当众道歉。我都大大方方道歉,跟着我学习的士人们,有对比,才不会觉得难为情。”

    丢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如果有更加痛苦的人存在,其他人的负担就会少很多,只是这个带头的人,压力会很大。

    关键是,除了这个办法,姒安也没有更好的主意了。

    不过,想到负荆请罪的廉颇,美名能流传千古,犯错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赵国的李牧和廉颇,都是能力大于名声的人,但因为有负荆请罪的加持,廉颇的知名度,顿时甩李牧一条街。

    有这个先例在前,为什么后来的王朝,大小官员犯错,都是掩盖,而不是大大方方承认,以求名声呢?

    姒安想了许久,也只能说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是君子,永远用不了君子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