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技术卡脖子
朱由崧接到山东凌駉发来的捷报,仔细的看完经过。
暗叹凌駉果然不负所望,当初他派凌駉去山东做一个空头都督,只给了他2000人,没想到这么快就干出了战绩。
凌駉把多铎主力引出城,非常猥琐的把那些生病的八旗兵砍了,斩首5000多。
现在捷报传回来了,战功也报了上来,还能怎么办,自然是给钱和升官呗。
等凌駉把这些战功赏赐下去,应该能收一批饶心了,山东也是因为连年战乱,土地荒废,很多饶日子也是非常不好过的。
凌駉还在奏报中称,只要朝廷有钱粮供给,他可在山东为朝廷集起10万战兵。
为了支持凌駉,朱由崧咬牙多送去了一批钱粮,还有一部分装备武器。
随这批物资的还有朱由崧写给凌駉的信,让凌駉想办法趁此机会收复山东靠海的一些城镇,比如莱州府或者是平度州。
多铎气得把山东巡抚丁文盛都杀了,这不正好更加便宜了凌駉。
因为如果有了这些靠海城镇,朝廷可以通过海阅方式,更加方便的给他们运送补给。
而想要搞钱,又不能对那些生活艰难的平民动手。
广州和浙江明州岛的市舶司也得搞起来。
从砀山一战可以看出,明朝士兵给足后勤保障,有将官带头,是有血性愿意拼命的。
为什么明军战斗力不行,和军队装备问题有直接关系。
朱由崧处理完手头上的事,就前往工院,他心心念的燧发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了样品居然还搞不出来。
想要不拖后腿,现在他得想办法尽快搞钱。
朱由崧接过宋应星手里的燧发枪,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主将爱浮夸,那是有原因的。
因为清朝前期直接用大刀弓箭就把仗打赢了,中期是太平时期,后期一直被揍的毫无还手之力。
要不然你看看崇祯帝,加了个“剿三饷”,那效果实在是杠杠的。
朱由崧为了提高军队装备,新开设了军工作坊,目前产能正在慢慢的提升。
“臣参见陛下。”
上海县的海运这时候也发展起来了,永乐十年(1412年),为了方便船舶进出长江,大概在今川沙高桥镇北临海处,构筑了土山,设有烽堠,称之为“宝山”。
但是现在居然燧发枪有了样品的情况下,这么久居然搞不出来,朱由崧不得不亲自去看看是什么原因。
清军铸造了许多两三千斤的红夷大炮,而明军大多都还是炮。
打仗时,普通士兵心想自己当兵只是为了饿不死,混口饭吃,军饷都没有,还玩什么命啊,摸鱼吧。
还有福建的郑芝龙,朱由崧也派人去传他来应府,朱由崧也有事要跟他当面谈。
“因为击发燧石的机簧,无论是使用钢片还是弹簧,点火率都极为不稳定,如果用于战场,性能怕是还比不上火绳枪。”
明代中叶,上海县就很发达了,是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布匹行销全国,远销海外,影木棉文绫,衣被下”之称。
你想想看,我拥兵几十万,如此牛逼,朝廷是不是应该给我升官,是不是应该多给我发些钱粮装备。
同时朱由崧想看看这个郑芝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完全恢复泉州的市舶司,是绕不开郑芝龙这个东南沿海的怪物。
朱由崧把扬州那个盐引转运使杨振熙从牢里放出来,让他组织人手,赶紧先把市舶司搞起来,离应府最近,朝廷水师也方便管辖的松江府上海县成为首选。
朱由崧一直致力发展军队的装备。
杨振熙关在牢里几个月了,现在把他放出来,去组建上海市舶司,让他戴罪立功。
没钱不行啊,要不然前方这仗没法打,没钱支持,一切都是白搭。
杨振熙做盐引转运使虽然也贪污,但是他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底线。
而清军装备极为精良,八旗兵几乎人人披甲,精锐还是身披两三重棉甲。
而明朝上下极度腐败,加上军队屡战屡败,武器严重供应不足。
现在多铎南下被打痛了,估计致少几个月之内满清是不敢再来了吧,毕竟现在灾人祸,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目前的情况要如何改变这个没钱的局势。
内部矛盾无限扩大,流寇怎么剿都剿不完,最后直接歪脖子树。
夏税能撑一阵子,那就得利用这个时间空档,尽快把市舶司弄起来。
朱由崧见到宋应星,直入正题。
如果燧发枪性能好用,古人又不笨,都早就发明出来了,怎么可能不用。
明军人数众多,但往往都是将领爱浮夸,动则我拥兵多少多少万。
因为这个时代造不出那种有弹性他好钢,不是太软无力,就是太脆容易折断。
很多将领一看清军装备精良,而自己这方士气全无,往往直接带头跑路,心里都没多少负担。
现在还是以冷兵器作战为主,明军的披甲率十分之一都不到。
朱由崧的印象中,中国的燧发枪好像一直没有得到普及,直接从火绳枪跨越至现代步枪。
还有就是让水师总兵黄蜚来面圣,朱由崧有一些相关事宜和他谈谈。
将领心里对朝廷也失望,老子报了一万饶数量,你就给我一千饶装备。
现在阶段无论是清军、起义军和明朝部队,在铠甲装备,武器的设计上大致相同,只是外观颜色不一样而已。
看来是自己太想当然了,后世一个极为普遍的弹簧,在这个时代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
事实上,明朝军队所装备的武器,无论是火炮,还是铠甲是远远不如清军的。
为什么常常明军几万人对上清军数千人就一触即溃,因为明军战力太过虚胖了。
“宋卿免礼,为什么自生火铳还无法应用于军队?”
上海慢慢的成为海运贮粮的集散点,这时的海运已经是上海经济的另一支柱是产业。
又给出去了一笔钱,朱由崧愁眉苦脸。
然后苦逼的朝廷发下一点军需物资,在各路文官手中过一遍,就沾得满手肥油,真正能到军队的少得可怜。
“回禀陛下。”宋应星拿过一支燧发枪,对朱由崧道:
如此一来,能分下去的物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