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修真有点怪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临源县尉的抉择

    跟江湖打斗一样,经常对峙许久,解决战斗可能就是一招一式一瞬间。

    半炷香的时间,桂州折冲府就解决了战斗,军队的甲胄对无甲的武林高手的压制是令他们绝望的。

    一对一,或者小规模的打斗,可能武林高手会有优势,但是这种近百人的列阵冲杀,基本上披着甲胄的军队对江湖高手就是爸爸打儿子。

    这四伙江湖人士死伤近半,便士气奔溃,有第一个人丢弃兵器示意投降,其他众人便知道自己行为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也都跟着缴械投降。

    解决战斗显得太轻松的府兵甲士,都没来得及杀红眼,对方就投降了,还是有些意兴阑珊的停止了冲锋砍杀,待到所有人伏地投降后,甲士们快速的清扫战场。有一队甲士在带头军官的示意一下,压着几个衣着华丽的,明显是武林高手中的带头人,进入城隍庙中搜捕劝降刚才被弓弩手射退墙上的其他人。

    城内引起如此大的动静,整个城内的坊市都亮起灯火,但因为宵禁的原因,却不敢出坊查看,只能提心吊胆的屏息聆听,生怕错过任何风吹草动。

    县衙自然也听到了动静,值夜的官差捕快纷纷出动,拿上兵器,集合好队列,便冲向传来动静的城隍庙方向。城隍庙在临源县的外城,内城里还是灯火通明,并不受宵禁的影响,有些官绅军户,也通过各自的身份,登上内城城楼瞭望城隍庙方向。

    虽然城隍庙方向杀声震天,火光摇曳,但很快就停歇了。

    搞得城中官民一头雾水。

    县衙官差捕快很快也到达了城隍庙前,却都吓傻了。只看到府兵甲士已经在打扫战场,押解犯人离去。但是还是能通过火把的光亮,看到满地血水和许多残肢断臂。

    府兵甲士中有一人,拿着校尉的令牌,走到县衙一众人的跟前,询问了谁是头人。只见一个跑得满头大汗,身材肥硕的县尉整理着仪容兵器,走上前拱手搭话。这桂州折冲府校尉正是之前在郊外营帐内参与了军议的三名校尉之一,他低声跟县尉交代了一下,就回到城隍庙前指挥善后工作。

    得到指令的县尉,马上招呼县衙众人,分头去找来水桶扫把,跟着府兵就近取水打扫地上的血水。

    有县衙众人的加入,城隍庙前的小战场很快就被清理赶紧,并在校尉的命令下,离开了城隍庙。

    县衙众人人心惶惶,虽然之前因为城隍庙的特殊地位,他们并没有对城隍庙进行搜查,今天看到现场的情况,大概能判断今晚府兵剿灭了里面的江湖人士。

    因为县令已经被拘捕,所以在新的县令还没上任之前,便由县尉接管了县城的大小事务,配合桂州军府执行秋收禁令,他知道自己是临危受命,现在临源县的情况复杂危险,县尉的压力巨大,一回到县衙,便马上招呼几个亲信密会。

    根据今晚的判断,军府肯定下达了更严格的军令。几人还担心是否会怪罪下来,让那么多持兵器的武林人士夜宿城中,肯定要担负失察的责任。

    县尉作为县城的公安局长,能调动的差役、捕快有限,这段时间秋收禁令的开始,已经让众多人手派去了乡、村设卡,也有一定推卸责任的借口,就看韦都督是否接受了。

    几人也是岭南官场的老油条,得出结论之后,借着县衙身份的名义,可以无视宵禁,马上四散去通知他们招来的外州人马,赶紧离开桂州地界。

    县尉瘫坐在县衙内堂,疲惫的他却没心思睡觉,他无奈的用手揉搓自己的太阳穴,他知道今晚过后,临源县又要变天了。

    想了许久,如果临源县实施更为高压的军管姿态,定然会引起各股势力的强烈反应,自己这个当前的县城一把手,不知道要经受怎么样的冲击。光是元家给的压力就很大,自己和县令没少收元家的钱,如果不帮元家放人进来,不仅亏的是钱,甚至引起武林人士的激烈反抗,家人的安危都难以保障。

    如果被州府连同县令一并查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没了,自己下狱吃牢饭,家人流放更远的边疆。

    县尉连连叹气,岭南这里军先政次,才形成了这个非常规的军政体系,不然县尉调离岭南,自己的职位还屈居县丞和县主簿之后,现在当上了一把手,千载难逢的混乱局面,该狠下心来,才能有更宽广的发展。

    心想如此,便又招呼了几名亲信,五更天宵禁解封后,准备随着这波驱离流民的时机,将家眷老小全部送走。

    县尉安排妥当后,便抽出自己的战刀,愣愣的看着刀刃出了神。

    。。。。。。。。。。

    唐建仁和枯道人就站在城隍庙旁,桂州府兵来之前,就用了隐匿气息之术,与夜色融成一体,没人能发现他们。

    枯道人虽然是个修道之人,但是对杀伐之事保持了平静的看法,大自然讲究物竞天择,这世间所有的事都逃不开这大自然的规律,江湖人士的死亡,也是这个道理,他自然没有太过触动。

    如果他是修佛之人,今晚肯定就要现身劝导两方,以和为贵,切不可乱造杀孽。

    唐建仁更是冷眼旁观,他的性格根本不在乎这类事情,唯有临源县城隍的失职让他有些气愤。

    看到之前江湖人士的死伤,枯道人也收起话痨的性子,一声不吭的枯站在阴影里。唐建仁估计是有些傲娇的性格,这几个时辰枯道人在自己耳边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现在那么安静,反而一下不习惯了。

    其实以两人的修为,自然是都能察觉到有人步行接近。来人散发的一股压迫天地万物的气势,在岭南自然只有这经略使汤知先才能拥有,根本不需要唐建仁主动开口提示。

    汤知先的这种气势,并不代表他个人实力有多强,而且他作为一方主宰,杀伐果断、治军严格,政治手腕强硬自然而然散发出的那种外放具象化的魄力,文官出身的江南西路采访使张达年就没有这样的气象。

    唐建仁主动开口说道:“汤经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