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孤影
繁体版

第十九章 声闻于天

    九鼎宫,复礼殿。

    大炎国皇帝苟旭心情很是不错。

    早上起来用完早膳,抽空子临幸了正得宠的杨妃。

    时长约莫一口茶,苟旭对自己的能力很满意。

    副相申勿用的敛财计划进展顺利,抓了一批武勋子弟,风向明朗得不能再明朗。

    没交钱的武勋恶狗抢屎一般往府库送钱帛,本不在捐输范围内的商贾、贵戚为了避免殃及池鱼,也主动上贡,破财免灾。

    钱粮数目比前一年翻倍,想来能填满北胡的胃口。

    只要凑够了一年一度的秋季买命钱,苟旭陛下无所畏惧。

    “哼,没见过世面的骚鞑子,哪里晓得我大炎国盛世的繁华富足”苟旭沾沾自喜。

    丹陛之下,群臣吵吵嚷嚷。

    吵的是百官中秋恩俸,大炎国优容士林文臣,各种节气都有恩俸,府库钱粮上一月还在堆积如山,下一月就发放殆尽,好在很快又能堆积如山。

    苟旭神游物外,对自己养的这些东西不抱任何希望。

    他曾尝试过更改朝会时间,由三日一朝,改为十日一朝,百官不许。

    后年过五旬,以体力不支为由,要求五日一朝,百官不许。

    这皇帝当的,毫无兴味。

    站在前排的政事堂6位相爷,老神在在,并不开口。

    他们位列仙班的身份,早已不在意那仨瓜俩枣。

    只是不好开口偏颇,坏了底下人的生计罢了。

    御座左右两侧,是侍从官和御史。

    打头的是御史大夫和集贤院大学士。

    他们很淡定,甚至带着一点点鄙夷,依照大炎国定例,他们的恩俸由大藏省内库拨给,一向比朝堂恩俸优渥数倍不止,往往一个节日的恩俸,就足够支应一大家子人一年奢华享受。

    不需要跟这些浊流官一道搅马勺。

    还有一批人不在朝堂内,就算在,也不会参与争吵。

    他们是文散官,只参加朔望两日的大朝会,不参加议事常朝。

    这些散官品级普遍很高,三品起跳。

    才不会管恩俸如何厘定,不管怎么定,他们都最多。

    恩俸议题吵闹不休,政事堂宰相曾墨客古井无波的脸上,掠过一丝不快。

    站在边上的申勿用准确捕捉到了,作为分管户部和转运事宜的副相,他的锅。

    “诸位同僚,恩俸乃是朝堂体恤臣子,尔等当心怀感恩,不可贪心不足,亦不可执迷一时短长,若确实争执不下,中秋恩俸可延后,待议定之后再行发放”

    吵嚷声立刻变小,各方退让,飞快达成共识。

    申勿用转回身,双目半阖。

    “臣御史台中丞杜九龄启奏陛下,有罪武勋子弟收押查办,罪证确凿者32人,身有另案者27人,查实无罪者2人,依照刑律,各有惩处,请陛下御准”御史台中丞杜九龄出列禀奏。

    御史大夫、刑部尚书、大理寺卿三法司当家人同时皱起了眉头。

    御史大夫对下属跋扈不满,武勋子弟查办,他全程不知情。

    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则是恼怒杜九龄越权,武勋子弟无官职在身,本该由刑部查办、大理寺核定,杜九龄一手包办,完全无视了他们。

    “准”苟旭看都懒得看,区区几十个人,全斩了也无所谓,反正是文臣造孽。

    “遵旨”杜九龄浑不在意,他行事风格向来如此,背后推力雄厚,如不能勇猛精进,就算后退。

    “陛下,臣有本奏”礼部侍郎郑友直出列,从袖子里薅出一本书,“坊间风传此书,号为大义觉迷录,言论驳杂,多涉及上谕奏折等朝政文书,其内容纯属杜撰,与实情毫无想干,蛊惑人心,累及太祖皇帝声誉,臣请陛下旨意,封禁此书,彻查幕后黑手,大索全城,缉捕主从犯一干人等,明正典刑”

    “竟有此事?”苟旭眉头一挑,但眼底并没有惊诧之色,“其余爱卿可有耳闻?”

    “臣听说了,满纸荒唐言,无伤大雅,本朝素来优容士大夫,民间文风鼎盛,圣上仁德所致也,倒不必太过计较”排位第一的副相顾效祖率先出列表态。

    大义觉迷录中,收录奏折的晋、江党人之一,乃是他的远叔祖父,他们老顾家也是六世显宦,朝堂钉子户。

    “顾相所言有理”冯道站出来摇旗呐喊,“臣曾道,太祖皇帝祖荫功德,绵延千万世,有正直之士为皇家代言,也在情理之中”

    他不知道这书谁写的,但是有功劳,当然莽上去先占了再说。

    苟旭眉头微跳,“爱卿举荐的那位翰林供奉……”

    他不记得名字,停顿了一下。

    “回禀陛下,翰林供奉朱大宽”冯道立马补上。

    “唔,此子倒也堪用,诗作不少,朕颇有耳闻”苟旭说的,看似与大义觉迷录无关,但朝堂老狐狸们显然有会于心。

    “臣以为此书可加以编校,增补实录,以匡正是非,更增实效”

    “臣以为可请集贤院仿照此书,编撰朝堂实录,庶几滋养民心,弘扬朝堂正气”

    “……”

    “陛下,此书实乃妖书,传播浮滥,颠倒是非,一日风传千里,燕山城识字之人几乎人手一册,京畿州府饱受荼毒,民间百姓愚昧,信以为真,议论纷扰,颇多谤讥,实非幸事,臣请陛下效孔子故事,诛杀奸贼少正卯”有臣子言辞激烈,支持郑友直,要求惩治。

    顺利带起一波节奏。

    苟旭连看都不用看,所谓沽名卖直,就是他们了,大多是礼部、通文馆、光禄寺的礼官。

    而非他们大多属于散兵游勇,与晋、江党人不睦,又不是申勿用那伙所谓新党,此书对他们毫无好处,壮了晋江党人声势,先反对了再说。

    朝堂又变成一锅稀粥。

    宰相曾墨客轻咳一声,“此事关乎皇家,陛下可圣心独运”

    争执戛然而止。

    苟旭心底嫌恶无比,这所谓朝堂,就是如此纯净,除了名名利利,殆无他物。

    退了朝堂,苟旭回到日常起居的龙游殿。

    永乐长公主已经等在那里了。

    “皇兄,如何?”

    “要不是你提前来说与我知,几乎又要被大头巾所误”苟旭深深吸气。

    拿起桌案上的两本书,一本是大义觉迷录,一本是头陀演义。

    “这两本书,果真出自那个十五岁少年?”苟旭有点不可置信。

    “世间奇人异士多在草莽”永乐淡淡道。

    “那少年有此本事,为何不以翰林供奉身份,在国史馆编修,也好领功劳”苟旭习惯名利交换,对这等做了好事留别人名的行为不太理解。

    “他并非不想取功,只是更不想领罪”永乐自己是这样理解的。

    毕竟干了这种脏活,功罪都在一念之间。

    “也罢,是个人才,你笼络着吧”苟旭放弃追问,“但愿此事能有益于军心士气”

    “那这本书……臣妹便安排私下送往书院了”永乐尽管权重,这种事情还是比较谨慎,毕竟头陀演义这本书的后面,还提及了太祖皇帝的感情之事。

    “去做吧”苟旭同意了。

    永乐告辞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