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四合院外的激情岁月
繁体版

第61章 各有各的小妙招

    李子敬确定的新项目是沼气池,为解决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提供一些小帮助。

    他为此花了2毛钱买了一本58年的科普画册,《天然气和人工沼气的利用》。(天然气实际是指天然沼气)

    在2024年,沼气池这玩意已经不怎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了,出现的新闻一般都是伴随有鞭炮之类的爆炸。

    截止2022年底为止,沼气池全国存量1480.43万户,实际利用的只有416.41万户。

    相比2010年高峰期的4200万户,衰弱得不是一点半点。

    在2024年很没前途的样子,此时1962年也是一项正在被放弃的技术。

    放弃的原因和这两年其他下马的工程差别不大。

    有这种详详细细的沼气池技术指导书,只要是个能认字的人都会觉得不难。

    正好有了‘导师’的指示:‘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要好好推广。’

    全国各地一窝蜂的大干快上。

    本该是水泥建设的密闭沼气池,挖地洞的有,石头砌的有,反正是各有各的小妙招。

    即使是水泥的也是赶工或者减料,最终建出来的沼气池绝大多数是不合格的。

    除了大型养猪场的标准沼气池,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已经放弃了沼气池。

    李子敬是见识过沼气池的大发展的。

    他觉得这个时候是最合适发展沼气池的时期。

    农村的社员本来就有上交家畜、家禽粪给生产队,沼气池不会像承包时期的单干户那样缺乏发酵原料。

    按李子敬手里的书上讲的,1立方池子1天的气可以使6寸的炉子烧2小时,或者点200支(瓦)的灯5小时。

    一个普通生产队大概20-30户人,互相住的都很近,建3座8立方的沼气池,足够做晚饭和晚上点灯用的。

    可不要小看只对付了晚上一顿。

    农闲时间只吃两顿的家庭还有不少。

    即使天天吃三顿的不也是节省了1顿的燃料了嘛。

    此时农村没有天然气、液化气可用,煤炭价格相对农村的收入也不便宜,薪炭林资源又是特别紧张。

    以至于李子敬看到《RM日报》上号召生产队多种一些高粱,除了错开农忙时间,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高粱秸秆更耐烧。

    可见有些地区的燃料急缺到了什么程度。

    李子敬懂得的水压式沼气池技术,是经过多番改进,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沼气所需的管道、厨具、灯具等都有现成的可用,不用他自己去一样一样的发明创造。

    也不用他本人一直在农村盯着,只要做到建造一个,成功一个,使用一个,稳扎稳打的先搞样板,再普及推广。

    他估计最终受益的人群可能会以亿为单位来计算,到时候他也能跟着收获满满。

    这不知道能顶多少件好事,妥妥的是要起飞的节奏!

    一夜好梦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

    五星食品的小院。

    组员们正在做仙草冻奶茶,这是准备送给新大院的那些原住户单位的。

    李子敬已经不用亲自去送货了,由商祖和、邱昌吉带人去送货。

    心情很美的他正在给手下人做思想工作,“咱们占了人家的房子,多的补偿没法提供,请人家喝碗饮料也算是一份心意。”

    常务副组长邓长玉很是支持,“要是我被要求搬走,心里也会犯别扭。”

    “对方要是能亲自送些慰问品过来,不管礼物是轻是重,我心里总是能好受一些的。”

    李子敬温和笑道:“没错。”

    “我们不能自认为我们的小组比较有前途,就看不起别的小组了,就认为别的小组应该让着我们了。”

    “这种志得意满的心态,我们五星食品小组永远不能有。”

    副组长许三妹还是直言直语,“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们好欺负?他们得寸进尺的提其他要求。”

    不是没有可能,闹一闹的人什么时候都有。

    这次显然是没有的,想闹的人昨天开会的时候就会趁机提要求了。

    李子敬微笑道:“对个别思想觉悟比较低的同志,自然会有主管领导提醒他们要识大体顾大局。”

    许三妹接话说道:“咱们要好好发展,免得上级领导哪天要我们顾大局。”

    李子敬有些刮目相看,“三妹姐,你想的还挺长远的。”

    “不过啊,我们迟早也会被要求顾大局的。”

    邓长玉追问道:“李组长,您是从街道办听到了什么消息么?”

    李子敬安抚解释道:“没坏消息。我们效益好,上级必然会被要求我们多安置一些人,哪怕实际不需要那么多人。”

    这是很多效益好的企业都会遇到的事,有些厂领导觉得多塞点人也没啥,搞突击生产的时候,人手充足还更有利于生产。

    确实,有时会有突击任务下来,人手不足的话,厂里只能加班再加班。

    在这一次精简职工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就想方设法保住用人的名额。

    这些管理人员基本没想过,人员臃肿的毛病其实很要命的。

    磨洋工也能完成任务,工资奖金照领,工作干嘛还要那么积极?企业的风气也就败坏了。

    而且等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一堆闲着无事的职工能让企业年年巨亏。

    企业最终要不是靠银行的贷款,要不就是靠财政拨款吊着一口气。

    咚,咚咚。咚,咚咚。

    来人是两名男子,较为年轻的男子手里抱着一台笨重的电子管收音机。

    其中一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看起来像是主事的人,脸带笑容的开口道:“请问,李子敬同志在吗?”

    李子敬上前两步,“您好,我就是李子敬,您找我有什么事么?”

    中年男子自我介绍道:“我叫宋之问,是咱们交道口街道印刷小组的小组长。”

    “我们小组想试生产电子管收音机,听说您的技术高超,想请您帮我们小组进行技术指导。”

    李子敬有打算以后去罐头厂请技术员回来指导生产,宋之问看起来也像是类似的上门请教的人。

    不过,李子敬没有空去管别人的事,“您过奖了,我是愧不敢当。”

    “我的收音机组装技术是自学的,有很多不自知的毛病。您还是去找其他人帮忙比较不会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