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浮沉
繁体版

第五十二章、汇合(年前最后一更,求收藏求推荐)

    听了听外边的声音。

    李九江没有再理会,回到座位将托盘往旁边挪了挪,拿起一张饼叼在嘴上,抄起桌上的书接着阅读起来。

    不知不觉几张蒸饼吃完已经下肚,托盘里的菜丝毫没有动,伸手端起桌上的茶杯,“咕咚,咕咚”灌下去,将茶杯放在一旁,便听到有人往茶杯里蓄水。

    李九江抬头一看,郑婉宁端着茶壶站立在桌侧,她身后还伸出来一个小脑袋。

    “回来了?有何感想?”

    “婉宁大仇得报,心愿已了,余生便是服侍公子和照顾我弟弟了!”说完将身后的男孩拉了出来:“小弟,来拜谢恩公!”

    “谢谢恩公!”男孩顺着郑婉宁的动作拜了下去。

    “起来起来!这是你弟弟?叫什么?”看着眼前的这个七八岁的男孩,李九江问道。

    “我叫郑玉合”男孩抬头说道。

    “郑玉合,好名字,开蒙了吗?”

    “嗯,已经开始读书了,现在在学朱子家训呢!”郑玉合回道。

    “不错,等回了县城你就去家里书堂接着读书吧!”李九江看着这姐弟俩说道。

    郑婉宁神情一动,她也正在担心以后弟弟的教育问题,虽然自己也能教弟弟读书识字,但是说实话自己这个水平,想让弟弟以后考个功名那肯定是不行的,以前有做秀才的哥哥给上课,现在没有了。

    自己以后要侍奉主家大少,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管弟弟,听到李九江安排弟弟入学,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多谢恩公!这些是我家田产和宅院的契书,请您收下!”郑婉宁双手将几张文书递到李九江跟前。

    “我要你这些文书做什么?你不是还有这个弟弟嘛!自然是给他继承。”

    “恩公,我是一弱女子,弟弟又年纪尚幼,这些东西留在手中也是守不住的,权当做幼弟上学之资吧。”

    “也好,我暂且给你收着,等到你弟弟长大成人之后再交付予他,以后也别叫我恩公恩公的了,就叫李叔。”李九江又高看了郑婉宁一眼。

    “是,多谢李叔叔,少爷现在就在县城吗?”

    “他啊!现在领兵在外围剿这伙贼军呢,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能见到,他比你大上个三四岁,你放心自己的儿子我了解,他还是很好相处的!”

    “嗯”郑婉宁轻应了一声。

    “好了我这里不需要人守着了,你去带着你弟弟去休息吧!”李九江摆摆手。

    郑婉宁拉着弟弟的手退出房间,回到自己的闺房,看着眼前这熟悉的一切,心中升起无限的苍凉,眼泪止不住的又落下来。

    两天之前还是阖家幸福,母亲早逝,父亲独自一人抚养兄妹三人长大,一直也未曾续弦,哥哥还考中了秀才功名,本来打算明年就去府城考取举人功名的,一直在家用心攻读。

    之前就听说有贼人在乡间肆虐,她也曾劝说过父兄移居搬到县城去居住,在父兄还在犹豫之间,两天前的晚上贼人趁夜杀来,为了保护她和弟弟,父兄将她们两个藏在房间的阁山之中,才躲过一劫,可是父兄却惨死在贼人刀下。

    她永远也忘不了从山墙缝隙中看到的那些贼人凶恶的嘴脸,发誓一定要为父兄报仇,现在虽然大仇得报,可是父兄又在哪里。

    看着因为惊恐和劳累已经在绣床上沉沉睡去的弟弟,她知道以后她要坚强起来,无论千难万险都要将弟弟抚养成人,将来重振家门,为郑家光耀门楣。

    “小梅!我家现在已经落魄,我也将要寄人篱下,这里还有些首饰你带走吧,有亲就去投个亲!”郑婉宁收拾了几件首饰,对着站着身后的女孩说道。

    “小姐,我哪里也不去,我早都没有家了,从小就是跟着您,您到哪哪里就是小梅的家!求您别赶我走!”叫小梅的女孩哭泣起来。

    郑婉宁苦笑一声:“我都要给人为奴为婢了,哪里还有什么小姐!”

    “在我这您就是我的小姐,我得帮您防着别人人欺负了你!”小梅坚决的说道。

    “哎,好吧!以后咱们就相依为命吧!”

    这个叫小梅的女孩,原本就是郑婉宁的丫鬟,贼人劫掠的时候,看她长得有几分姿势就将其绑了准备回去送给王二,正巧被解救回来,这才得以主仆再次见面。

    翌日,清晨。

    郑婉宁早早的便起来,跟小梅一起端着木盆,打上清水站在门口等待着李九江起床洗漱。

    却不知李九江早就已经起来,练完功之后巡视营房去了,两人还正在门口站着,就听到身后说话的声音:“你们俩站在门口这干嘛呢?”。

    回头一看,正是李九江从外边回来。

    “李叔叔,您起了?我和小梅准备了洗脸水,伺候您洗漱!”

    “哈哈哈,有心了,放那吧!你们两个也赶紧去收拾收拾,吃过早饭咱们就要拔营出发了!”李九江指着旁边的一个石台,示意将盆放在那。

    两人回到房间,简单收拾了一些女孩家的物品,打了两个小包袱,便带着郑玉合一起出来等候着。

    等到队伍也收拾停当之后,准备出发之时,李九江让人给三人准备了一辆带棚的马车,避免女子一直显露在军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临出发之时,差人将村中的主事和老人找来,又让郑婉宁带着郑玉合站在身旁,手里拿着郑家的房契和地契:“你们都是村中族老和主事,郑家虽然遭了兵灾,但是他家还有男丁,今天我带他家男丁回县城求学,等他成年之后会回来执掌家业,你们要好生照看着宅子和田地,作为报酬,以前不管谁家欠下郑家的债务都一笔勾销,租种着郑家田地的,在郑玉合成年之前地租只按一成收取。”

    “军爷此言当真?”村中之人都不敢相信,还有这等好事。

    郑婉宁也站了出来:“李叔叔的话就是我的话,我父兄虽然不在了,但是我弟弟还在,家业自然是他继承的!他成年之前一成的地租不会变,等到他回来接受家业以后,我也跟大家保证绝对不会高过两成。”

    这下村民们放下心来:“多谢姑娘!多谢军爷!”

    “好了,每季收获之后我会派人来收地租,都回去吧。”安排完后,李九江屏退村民带着队伍出发了。

    之后几天,李九江都是带着队伍到处追逐着义军的小队在跑,但是收获确实很少,仿佛这些义军凭空消失了一般,甚至有的村子义军刚刚攻下来,还没有来得及将粮食运走,就匆匆撤走了。

    这让李九江觉得王二可能在准备大动作,不能再在外边瞎转悠了,得赶紧去和李元汇合,自己这些骑兵可以做到来去如风,李元的几百步军做不到,如果让王二给包了饺子,那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拿定主意,直接下来队伍转向,开始想着三门寺靠拢。

    三门寺这里王二已经聚集了上千的队伍,在距离三门寺南面两三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劫掠了众多的粮草,着一千多人自然不用担心断粮,现在单等着云梦乡种光道那边准备好,两面夹击李元部。

    而种光道并没有着急做出攻击的动作,他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将云梦乡屯着的大批粮草运回老营那边,南边李二那里兵马众多还扎下了营寨,即便李九江有百余骑兵,也不敢冲击守卫牢固的军营。

    这点种光道是坚信的,因此有王二在三门寺拖住官军乡勇,正好给自己腾出搬运粮草的时间,东部活动的义军在自己的命令下,已经放弃辎重快速撤回了,云梦乡的兵力也逐渐恢复到了近千人,这给粮食转运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天几十车的粮草起运。

    估计再有个三五天,就能把库中的粮草运完,到时候是打是撤都方便许多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暂时三门寺这里还算是平静,双方的探子虽然时有冲突,但是大面积的战斗并没有发生。

    李元每天看着探子带回来的敌军情报和伤亡数字还是很乐观的,但从探子交手的伤亡情况来看,自己这边是占着很大便宜的,一两个人的对决,双方各有损失,基本上算是打平,四五个人的那么多数就是己方伤亡一两人,对方全灭。

    这就是有正规训练和没有正规训练的区别,王二部虽然平时也做训练,但是相互之间的配合,对战阵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如自己这边有正规边军调教出来的乡勇们。

    因此对于接下来的大战,李元有信心凭借着自己手里这几百人将两倍于几的敌人击败。

    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伤亡,他现在在等,等着李九江的骑兵到,等着王二坚持不住要硬闯三门寺的时候。

    等待之余还让,陈习等人加紧训练那些乡勇,多操练一天就多一分的战力。至于武器装备,出了刚从庙山村那边运来三十多套刀盾之外,装备了三十余人再也没有别的补充了。

    纯人工的打造兵器真的是太慢了,李元就想着怎么才能加快进度,用上畜力或者水力最好,这个事情就交给陈长文让他去头疼吧,自己是懒得想了。

    所有人都有事情做,现在反倒是李元成了最闲在的人,每天除了查看一下防务和汇报,剩下的时间都是在跟老和尚探讨佛理。

    这日正在禅堂之中跟方丈闲聊,突然袁成南来报:“队主,营主带着骑兵队到了!”

    李元一脸惊喜,先对着老方丈双手合十:“方丈我有事先去了,改日再来聆听禅理!”

    “阿弥陀佛,施主可自去!”老方丈回道。

    看着李元离去的身影,老方丈口诵佛号:“阿弥陀佛,风雨要来了!徒儿,通知所有人,从今日起不要再外出了,也不要去前院!”

    “是师傅!”小沙弥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