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繁体版

第一百八十六章 高烧

    迈克儿上前迎接他来了,他也没有心情去理会它。他一进门大门就把自行车靠在了墙根,回头去敲自家的街门。

    因为大门里面住着他和大伯两家人,家里最外面的大门是经常不锁的。

    也许是父母打算早一点起来去找他,也许是另有原因,父亲出来开了门,他母亲也跟了出来。

    “三金啊,你的脸怎么成这样了?你在哪里呆了一夜啊?”母亲丽芝一眼就看见了儿子的满脸花,关心地问道。显然很挂记孩子的安全。

    “赶紧去给三金倒一杯姜糖水,暖暖肚子,去去寒。对了,把衣裳也找出来!”父亲老朱关心地指使老伴去照顾儿子。

    朱友康换了衣服,擦了身子,喝完姜糖水,跑到小西屋土炕上睡去了。

    等他睁开眼睛时,自己家村里的一位中医,正站在他炕边,用剪子的手柄,对着墙角磕一瓶安痛定药水。

    他感冒了,而且听他母亲说,高烧三十九度,嘴里一直说着听不懂的胡话……

    老中医一天来了三趟,除了吃药,还在他屁股上扎了三针退烧的药物。本想着第二天病情一定会稍微轻一些,谁知道,不但不轻,反而又加重了。

    朱友康整天迷迷瞪瞪的,不吃饭,也不喝水,一直说着稀里糊涂的梦话,除了个别的字能听清楚之外,其它的话一句也听不懂。

    朱友康的奶奶是远近闻名的“明眼”——按照村里的说法,所谓“明眼”就是谁家有了医生无法治疗的疾病,也就是他们说的虚症,“明眼”都能治愈。

    所以,这几天他奶奶也忙坏了,在天地上摆了不少的供品,一天三次烧香拜佛,拜了天地,拜观音,拜了这神拜那神,烧了不少的纸,点了不少的香,磕了不少的头,说了不少的好话。

    希望孙子能够尽快恢复健康,活蹦乱跳地去上学。

    朱友康整整一个晚上,都躲在那个玉米地的“猫耳朵”里。

    其实这哪里是猫耳朵呀,据老年人说,那是一个年轻人的葬地。因为人死的早,不能进老人的坟地,就暂时在那里的土埝上打一个洞,把棺材放进去就算是埋葬了。

    由于年代久远,棺木又被盗,常年雨水冲刷就形成了现在的“猫耳朵”。

    无独有偶,中丘村那里也传来消息说,何海云那天自从回到家里,就感冒发烧昏迷不醒,也是迷迷糊糊地说着许多常人听不懂的胡话。

    把何树坤夫妇急的只想朝自己的脸上打。他们心疼自己的女儿,从来女儿就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

    越是传来了这样的消息,村里越是以诈传诈。有人说,朱友康不老实,竟然下雨天跟外村的姑娘约会鬼混,老天有眼,是在惩罚他们俩贱人。

    这话传到了本村朱友康干姊妹玉萍的耳朵里。结果,冯玉珍也知道了。把她着急的只躲在屋子里哭。

    后来她出门一打问,中丘村的那位姑娘,早就跟朱友康好上了,并且这事跟朱友康一起在中丘中学上学的老乡同学几乎都知道这事。

    珍珍觉得此时此刻,自己丢人死了。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说对象竟然说了一个这么不要脸的男人。

    她开始浮想联翩起来。那一次和朱友康的母亲一起去他蓬州中学找他,他说什么都不出来,不和我一起去买传书(定亲)的花布,原来他心里早就有了人啊!

    人世间就是这样。有时候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而有时候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三周之后的8月31日,农历八月初三,朱友康感冒稍微好了一些,但是,身体十分虚弱,精神萎靡不振,走路没有半点力气。

    这一天父母和弟弟妹妹们,都下地里掰玉米棒子去了。

    快到中午的时候,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大锅里添了几瓢水,把放满了玉米面窝窝头的篦子放在大锅里,盖上锅盖,开始烧水做饭。

    窝窝头刚刚腾透,父母挑筐里挑回来两担山药,放在院子里。他们刚走进屋里,珍珍突然气冲冲地冲进了家门。

    这时的朱友康刚从屋子里走出来,她没有理会朱友康,而是跑到屋里,对着父母亲,把上次朱友康母亲领着她一块去蓬州县城买的那块花布,朝着土炕上一扔就要走,扭头就走,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她已经出了屋门。

    朱友康的母亲赶紧跑出去追上珍珍,拉住她的手,不让她走。嘴里还说着“你这是干嘛呢,有老人为你做主,你怕个啥哩!”

    珍珍用眼睛回了朱友康母亲一眼,意思是,你的孩子你还不清楚吗?我都把花布送来了,你还不知道干什么吗?

    “珍珍啊,这个千万可使不得,千万使不得……”朱友康的母亲有些祈求的口气对珍珍说。

    其实,珍珍已经考虑了几天了,她心里是不踏实的。

    原因是朱友康考上了师范学校,已经成了吃皇粮的人了,等以后在师范学校里搞一个,早晚会和她分手。

    就算是没有听说朱友康与何海云的事,也是打算分手的。她已经想好了,与其到时候朱友康找他分手,倒不如提前自己提出来分手。

    这样起码还能在乡亲们跟前扳回一些面子,说起来,珍珍不是被朱友康甩掉的,而是她甩掉了朱友康。

    她这样做的目的还在于,谈下一个对象,不但不受影响,而且还太高了她的身价——朱友康这样优秀的商品粮干部,她都不谈。

    本来她思想上都有这个分手的基础,再加上这次听说了何海云与他相好的事,她更加坚定了分手的信心。

    所以,她深思熟虑之后,今天就找上门来了。

    朱友康不吭气,他想的正是今天的结果。这才是他最终想得到了圆满答案。

    因为,这样做对他有两大好处:

    首先,不会落下坏名声。这次分手是珍珍主动提出来的,别说他吃了皇粮就不认乡下人了。

    第二,它本身就没有心思跟珍珍谈对象,这又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他在日后可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考虑他自己的终身大事。

    他目前上愁的是那一块房基地里的井还没有打好。他怕等他上学走了,耽搁家里盖新房。

    还有一个操心的事,就是担心何海云也和他一样感冒,而且高烧不退。他怕何海云身体垮了,他怕何海云耽搁了上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