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繁体版

第二百七十一章 菜根

    一个枕头砸下去,朱友康彻底醒悟了。

    他从情绪中脱离出来,理智已经占了上风。

    他没有像张美珠那样激动,他首先控制了自己的行动,然后,“嘿嘿嘿”地笑着出了屋门。

    张美珠这才发现,也许朱友康是在给自己开玩笑,只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火儿,开始在心里自责起来。

    朱友康出门解手回来,脸色已经好看多了,这时张美珠也已经恢复了内心的平静。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朱友康准备借足了钱才回家,现在看来也只好带着刘新亮借给他的300块钱回家了。

    他不想再去借,他要再观察一下盖房子的进度和需要,再做下一步打算。

    于是,她嘿嘿嘿地对张美珠说了一堆好话,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

    张美珠怀着孩子,挺着大肚子,只好在娘家歇着。

    这时加工厂新厂长捎信说,看张美珠是不是能去上班,厂里生产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了。

    张美珠回话说,再过两个多月就要生了,恐怕去不成了,估计上班的话,差不多要再过半年。

    “还要再过半年?”新厂长听来人这么一说,他的心立刻紧张起来。这可怎么是好?

    糕点、酱菜和罐头占了加工厂三分之二的收益,这要是垮了,整个加工厂就完了。

    新厂长考虑再三,只好按照蓬州县县社系统的统一部署,开始了局部承包。

    加工厂临着大街的七间门面,首先宣布对内部职工承包。

    这里原来都是加工厂职工在经营,总共三个人,按照销售分成领取工资,外加销售业绩分红及年终奖励。

    承包的消息传到了张美珠这里,张美珠已经意识到了加工厂的不景气。

    经过报名、资格认定、押金缴费、投标中标等程序,刘新亮的母亲成为食品加工厂第一个承包门市的老板。

    因为刘新亮的母亲和张美珠长期在一个宿舍生活,相处的非常好,她专程跑到张美珠家里,和张美珠协商,准备两个人合作。

    张美珠说,自己怀有身孕,恐怕不行,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拿不出那么多的承包费。

    刘新亮母亲却只让张美珠顶一个名,工资仍然按照原来的照发,等上班了收益就二一添作五分成。

    张美珠知道刘新亮母亲的好心好意,也知道自己在她心目中的位置和分量。

    但是这样的不劳而获,不是她张美珠的性格,张美珠婉言谢绝得了刘新亮母亲的请求。

    同时因为工厂减员,朱友康的两个妹妹友莲和友梅都被辞退了。

    朱友康第二个星期回家后,才知道两个妹妹被加工厂辞退了。

    心里不免有些不高兴,觉得跟自己有关,他觉得是自己跟张美珠闹得结果造成的。

    晚上跟帮忙盖房子干活儿的人在一起喝了不少的酒,加上心里搁着烦心事,他醉了,醉得一塌糊涂。

    “娘,咱不要美珠了,我不要她了,她不是我媳妇了。”朱友康拉着母亲的手说道。

    朱友康平时没有喝过这么多的酒,这次酒后怎么会这么说美珠呢?母亲觉很纳闷。

    本来母亲对张美珠讲究干净大方就看不惯,再加上怀孕呕吐,还要人伺候,心里更窝火。

    今天又听儿子友康这么一说,她更加讨厌起美珠来。

    朱书堂本来打算当天晚上,要儿子跟他一起去棉花地里站岗,谁知道竟喝成这样,心里不免有些不高兴,只好一个人去了。

    结果当天晚上就真的遇上了偷花贼韩小夏夫妇。

    这事当哥哥书旗听说之后,怕弟弟把事情做得过了火儿,就赶紧让女儿友金把弟弟书堂叫过去。

    “听说小夏两口子开着拖拉机都来给你干活了?”哥哥书旗问道。

    “嗯,是他们自愿来的。”书堂解释说。他怕哥哥误解他是强迫他们两口子来的。

    “不是你强迫的就好。咱都是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啥事别做的过了火儿。”书旗耐心地给弟弟做工作。

    他说:“他们自愿做的,那我就放心了。”哥哥听弟弟这么一说,觉得他的担心有点多余,就不再说话。

    “我奶奶不行了,爹,大伯,快去看看吧!”朱友康从家里跑出来直奔大伯家。

    他们赶到家的时候,老人仍在喘着微弱的气息。

    “书旗,书堂,我,我这辈子没有生,可是我养大了你们姊妹六个,我快要走了。

    家里条件不好,你,你们,们都在盖房子,别,别给我用好棺木,别给我多,多花钱,把我跟你爹埋在一起,我,我就满意了……”

    “奶奶,奶奶,”朱友康看着奶奶说这话时声音在颤抖,就一个劲儿叫起奶奶来,他只怕此时此刻奶奶撒手离去。

    “记住,我,我……”老人说着话,说着话,突然没有声音了,再细听已经听不到呼吸了。

    书堂赶紧去看母亲的眼睛,书旗去摸母亲的脉搏,然后,他们弟兄俩对视了一下眼睛,哇哇哇地哭起娘来。

    身边的人也都大哭起来。

    这时正是吃晚饭的时候,他们弟兄俩开始派人通知自己家里所有的人尽快赶过来,看老人最后一眼。

    又派出友福、友兵、友康、友健,分头联系朱家本家主事总管,厨子、蒸匠一等人马。

    很快自己家里的人大部分到了。

    根据主事总理安排,先给老人洗漱手脸,整理被褥,换上寿衣,拆下老房子的旧门板派上了用场,正好用两条长板凳支起来。

    等老人穿戴洗漱完毕之后,几个人把老人抬到门板上。用麻绳绑住手脚,用被子盖住身体,用白布盖住头脸。

    然后,在门板前面点上三炷香和一支蜡烛。同样,在三代宗亲那里也点上香烛。

    这些香烛从此一直到起灵之前就不能灭火,一支接着一支传递下去。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朱家晚辈们男子在前,女子在后,都要经过赵家沟,上了九九八十一级台阶,到上边去报庙。

    所谓报庙,就是去那里烧些纸香蜡烛,向天堂通报死者的消息,以便更快捷地在那一边做好迎接和安排。

    因为这个时候是做饭和吃饭的时候,当孝子们沿着大街小巷去报庙的时候,街里各家各户都站在门外观看。

    “这老人可了不得。一个姑娘家嫁到朱家,一个都不生养,硬把朱家六个孩子养大!”

    “就是,真让人佩服!”

    “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难找啊!”

    “听说晚辈们都不知道她是后奶奶和后姥姥呢!”

    “哎呀,你们见了没有,外甥们拉着排子车,争着抢着要拉姥姥到自己家里去伺候!”

    “可不是吗,老人看孙子孙女们真亲啊!”

    “听说,她家孙子孙女辈儿12个孩子,都是在她怀里长大的。”

    “可不光是在怀里,孙子孙女都是跟奶奶一起吃住呢!”

    “你们年轻不知道哩,这个人嫁到朱家时,六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最小的只有5岁,都是她一手拉扯大的!”

    “太了不起了!”

    “谁说不是亲生孩子就不孝顺啦?你看看这家的孩子们有多孝顺!”

    ……

    不论大街小巷,听到的无一不是在赞美这位老人。

    真的很了不起,她太伟大了。

    活着的人谁能赶上她老人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