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繁体版

第二百九十九章 预产

    按照预产期应该还有几天的时间,张美珠突然感觉肚里有了动静,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

    因为这里是石板厂的厂部,而不是自己家,也不是医院,所以,她心里慌慌张张的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地往娘家赶去。

    没有特殊情况,她知道娘应该在家,娘是过来人有经验,她必须先找到娘。

    她知道友康太忙,特别是这几天,一直在教育局——蓬州中学——实验小学三者之间穿梭。

    最近教育局目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偏偏就在这时,友健捎来了口信说,他过几天就要定亲了。父母叫他们一家三口,带着友梅一块回家庆贺,并且要和他们商量友健结婚的有关事宜。

    友健还说,友莲再过十天半月也要定亲了,让他们当哥哥当嫂嫂的回家,当一当参谋,好好给友健和友莲出出主意,费费心,把把关。

    朱友康想到的是美珠的身孕,他怕美珠一个人出意外。

    张美珠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就赶回了娘家。

    他一进家就看到娘正在院子里洗衣服,不仅有她自己的,更多的是新来的三哥媳妇的。

    娘见大闺女美珠回来了,知道美珠一定有事,因为她知道美珠最近就要生产了。

    她把生产所需要的东西,像头一胎那样早就准备好了。

    美珠一进院子还没有说话,她就找了一个干净衣服擦干了双手,跟着闺女进了屋。

    “你是不是又有感觉了啊?”娘最近最关注的就是美珠生孩子这事。

    “嗯,您跟我一块去一趟医院吧!我怕这次给提前了。”美珠有些不放心地说。

    “等我拿上东西,咱就走。”娘一边说着,一边去屋里拿她早已准备好的孕妇用品。

    因为在县城居住,美珠不可能每天把婆婆接到这里,伺候着生产坐月子,只好有求于老娘了。

    再说了,婆婆那里养种庄稼也很忙,也很累,张美珠从内心里也没有指望着婆婆能帮上多大的忙。

    于是她把自行车放在娘家,步行着和娘一起往医院里走去。

    医院里的妇产科是一个科室,她娘认识的一位中年女医生就在这个妇产科。

    经过这位医生详细检查,知道最近两天应该没问题,她们就直接返回家里,美珠又推着自行车慢慢出了家门,向加工厂自己的家走去。

    回到制药车间,她首先找到赵铁柱和江梦云,向他们夫妇汇报了当天下午寻找厂房的有关情况。

    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面积,都符合他们做制药车间使用,并且这里的租赁价格要比时常价格还低廉。

    两口子听了张美珠的汇报,高兴地不得了。

    搬迁厂房的事有了着落,制药公司的董事们都放下心来。只要加工厂一通知搬迁,他们也不用再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了。

    友梅见嫂子回来没有进家,直接去了厂子,女儿想妈妈了,哭着叫着要妈妈。她就直接把女儿带到了江梦云那里。

    江梦云这时也已经怀有了身孕,见张美珠的女儿来了,就把手里拿着喜欢吃的冰糖葫芦,递给了美珠的女儿。

    女儿大一点了,很懂事,她看了看妈妈,自己没有去接,等美珠说话了,她才从江梦云手里接过来去吃。

    江梦云一直夸女儿懂事。

    友健定亲那天正好是礼拜天,友康怕美珠回老家身孕生产不方便,他让美珠和她娘作伴,自己带着女儿和妹妹友梅回了老家。

    因为友健要比友康结婚晚结婚好几年,所以,这些年彩礼和结婚费用也在猛涨。

    原来他们结婚时,彩礼只有三四百块钱,现在已经涨到了660或者880块钱。父母担心美珠他们有意见,专门把友康叫到屋里说到了这件事。

    不仅彩礼多,购置的家什也变化了不少。

    “这次你要美珠说好了,别到时候闹矛盾。”母亲丽芝说。

    “友健这么大了,找一个对象也挺费劲儿的。你们当哥哥嫂子的,就多担待一些吧!”父亲也这样说着。

    “没问题,我会给美珠说的,放心吧!”友康接过话,当下答应了下来。

    友健定亲,彩礼变了,需要880的彩礼;家什变了,立柜变成了组合柜,缝纫机变成了电视机,自行车变成了洗衣机,木匠自制沙发,变成了县城门店买来的高档沙发,等等。

    而且,结婚车辆也由他们的三辆车,变成了现在的十辆轿车。原来结婚买一些猪肉够用就行了,现在都是自己杀一头猪食用。

    另外烟酒品牌和价格也在走高。

    就这些花费,算下来就要比当年友康结婚多花费一半以上。

    “友康啊,你们早做准备,等友健结婚前,你们还得借给友健一些钱,光靠我们看来是不行了,我们一天比一天年纪大了,没有你们年轻人更灵便。”

    父亲又一次把借钱的事加在了友康头上。

    作为儿子又能说什么呢?

    “爹,你放心吧,我一定尽我全力帮忙。这是我弟弟又不是外人,就是美珠来了,她也一定和我一样,支持友健把婚结了。”

    朱友康从小到大,这种担当精神有增无减,他已经把这个家,当成了自己的全部,不管家里需要什么,不管家里出现再大的困难,他都会全力以赴去努力。

    父亲和母亲年事越来越高,尽管分了家,可是,朱友康从分家的第一天起,除了每次农忙卖力干活,粮食从来就没有分过家。

    自己家里的钥匙父母那里都有,他连家里哪个粮食瓮里装得是什么粮食都不清楚。

    都是老人操控者,家里喂牲口、喂猪、喂鸡等等,都是老人的事。

    弟弟那里和他那里都有老人储存粮食和物资的地方,任由老人随意使用。

    友康只有需要用米面杂粮的时候,从家里带一些,其余一概归老人所有。

    说是归老人所有,其实都是为弟弟友健结婚做了准备。

    况且朱友康每年给地里购买化肥、种子、农药、耕种、收割等费用,要远远超过他们吃这些米面杂粮的费用。

    “三金啊,还是先给你们说一声吧,你们经常不在家里住,要是友健结了婚,我们想搬到你这边来住。”

    父亲和母亲为友健结婚以后在哪里居住,已经商量好了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下一步还要到友康那里去居住,所以父亲这次就给友康打了招呼。

    “住吧,你们啥时候搬过去都可以!”友康又是一个痛痛快快。

    友康什么都清楚,现在自己已经把原来只有主体的房屋,修补得非常完善了。

    而这一切原本是老人答应承若要给友康修补的,这些钱老人省下来又都填给了友健。

    那有什么办法呢?谁让咱是父母的儿子呢?

    友康知道美珠临近生产了,本想在家里多待些时间,给老人操点心,帮帮忙,可是美珠情况特殊,他不能久留。

    吃完午饭,等老人把友健和友莲的事情说完,他就赶快带着女儿和友梅向县城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