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繁体版

第四章 人生谷底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灾荒,加上瘟疫流行,皇帝昏庸无能,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良田千顷,底层人们没有活路,社会动荡,朝代末世现象显现,形势越来越严峻。

    先是旱灾,大半年没有下雨,禾苗被晒得枯萎,大地龟裂,人们求雨祈神,男人们头磕了无数,雨一滴没下下来,孩子们吃不饱,跟庄稼打蔫似的没精神,连鸡鸭鹅都饿得走不动了。人们正在发愁下雨,蝗虫又成灾,到处庄稼绝收,老年人都在唉声叹气,说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灾年了,可能要饿死人,可能要出大事了。旱灾、蝗灾过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瘟疫又来了,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死人,好像死神在召唤,仿佛命运大手要扼杀人世间所有的生灵。当时科技落后,人们对瘟疫认识不足,只觉得种种乱象,天怒人怨,好像要改朝换代了。

    在生存如此困难的社会大环境下,朱元璋家里也遭受了最大的生存危机,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大哥在半个月内相继去世,三位至亲的去世让十七岁的朱元璋直面生死,除了生死,没啥大事,人世间的一切一切和生死相比,都微不足道,都是擦伤而已。

    面对死亡,哭泣没有意义,哭完了还要面对死亡,还是要解决问题。面对三位亲人死亡,首先要找块坟地埋葬,朱家是佃农,自家没有土地,更没有祖坟,这就是穷人的悲剧,哪里死就哪里埋,在死亡面前,穷人富人都是不平等的,富人可以风光大葬,穷人入土为安就行了,没那么多讲究,也讲究不起。

    朱家一贫如洗,没钱置办棺椁,没钱置办寿衣,看到朱家的凄惨,同村人刘继祖给了块埋骨之地,朱家兄弟磕头谢了恩人,在同村人帮助下,朱家兄弟用破烂衣服、凉席卷着尸首抬到坟地埋葬。正要挖坑时,电闪雷鸣,干旱了大半年的空中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纷纷到树下躲雨,差不多有一袋烟功夫,雨停了,天边一道美丽彩虹,人们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雨将山坡冲下来,把尸首埋了起来,以山为陵,帝王之葬,俗话叫“天葬”。

    当时朱元璋是什么心情?三十五年后,从他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中可以窥见: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种种惨状在数十年后还在朱元璋脑中萦绕。埋葬完死人,活人还面临生存问题,在《御制皇陵碑》中,朱元璋详细讲述了家庭面临的生存危机。

    《御制皇陵碑》: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面对饥荒威胁,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二哥身体弱,无法张罗生机,加上旱灾蝗灾,村民没有吃的,只能吃草根树皮,朱元璋和二哥商议怎么活下去?兄弟俩决定各自分开去找活路,兄弟痛哭分别,痛彻心扉。

    草草埋葬亲人们,兄弟俩各寻活路,朱元璋走到了人生谷底,向前一步是死亡还是新生,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