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招贤纳士

    宴会上,大家喝得很尽兴,直到晚上才散场。

    从此以后,高子远逐渐融入朱元璋、徐达、汤和的核心朋友圈,四人经常聚会饮酒,畅谈天下大事,谋划反元大业。一次闲谈中,朱元璋问高子远知否知道高彬法师的下落,高子远回答元军到皇觉寺捉拿高彬法师,高彬法师遁走,在刘福通、徐寿辉等各地红巾军中游走串联,飘忽不定。朱元璋说高彬法师、刘伯温还有更多天下豪杰如果都能前来相助,大家团结一心,各显本领,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青史留名。高子远赞同说,可以设立招贤馆,招贤纳士,延揽人才。朱元璋大喜。

    第二日,朱元璋来到帅府拜见郭子兴,朱元璋说:“大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在人吃不饱饭,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招普通士兵容易。但是想招高级人才就难了,人才有本事,不缺吃的,不会为了吃饭来当兵。没有高级人才,我们招再多普通士兵,也是乌合之众啊。”

    郭子兴看了看朱元璋,点了点头,心想朱元璋肯定胸有成竹才来找自己,提出问题很容易,重要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朱元璋就是能够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想到这里,郭子兴对朱元璋说:“你看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朱元璋说:“我们可以设立招贤馆,招贤纳士,人才不缺吃的,但缺少建功立业的机会,我们就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吸引到高级人才为我们所用,加上我们招到大量士兵,精心训练,这就是大业成功的根本。”

    郭子兴兴奋地说:“很好,很好,就这么办,你抓紧去办招贤馆吧。”渐渐地,郭子兴对朱元璋形成了依赖。郭子兴想让儿子郭天叙、郭天爵多些历练,郭天叙、郭天爵在军营呆了两天,受不了辛苦,就跑到濠州城美酒美女享乐。郭子兴更不敢把郭天叙、郭天爵放到战斗一线,与元兵真刀真枪拼杀,有个三长两短,儿子们的小命就没了。他觉得幸亏有个朱元璋能办事,找个黄道吉日,把义女嫁给朱元璋,朱元璋就是女婿顶上半个儿,更能为自己办事了,想到这里,郭子兴开始看黄历,挑选黄道吉日,并为嫁女做各种准备工作。

    朱元璋得到郭子兴的许可,开始设立招贤馆。招贤馆到底该怎么搞?朱元璋心里没底,就想到这事应该问高子远,毕竟招贤馆这事是高子远最先提出来的,他应该对招贤馆熟悉。朱元璋就来找高子远。

    朱元璋问高子远:“招贤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高子远回答:“招贤馆要高档雅致,高档体现咱们的实力和对人才的重视;雅致体现文化隽永,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体现文雅气质,体现文化品位和脱俗气度。”

    朱元璋说:“原来如此,那我明白了,招贤馆需要高公子多费心了。”

    高子远对朱元璋说:“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在朱元璋、高子远的筹备下,招贤馆很快就落成了,重要的是招贤纳士的名声传播出去了。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前来投奔。定远人冯国用、冯胜两兄弟来投奔,冯家兄弟原来是地主,天下大乱后,两兄弟聚集佃户和村民,建立堡寨自卫。他们听说郭子兴、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不错,不骚扰百姓,就带着队伍见朱元璋。

    朱元璋接见冯家兄弟,看冯家兄弟衣着打扮像是读书人,就问道:“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你们说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冯家兄弟沉吟了一下,说:“这个问题我们兄弟俩也讨论过,我们认为濠州城市小,可以落脚暂时过渡,但不可长住久留。离我们不远的南京是个好地方,地形地势绝佳,书上有“龙盘虎踞”的话,是多少代帝王的都城,先占了这个地方做根本,站稳了逐步发展,扩充地盘,不贪子女玉帛,多做好事,得到人民的支持,建功立业不是难事。”

    朱元璋很开心地说:“果然是贤士啊,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你们是大才,是否愿意留在军中做参谋幕僚,咱们共谋大业。”

    冯家兄弟慨然允诺,朱元璋又增添了上等谋士。

    一日,定远人李善长来到招贤馆拜见朱元璋,朱元璋早就听说李善长的名声,喜悦地迎出大门外。李善长很有谋略,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人才和雄主双向选择,人才也在选择考虑比较哪个雄主更值得追随,哪个雄主更能夺得天下。要打工,也要找个靠谱的老板啊。

    朱元璋和李善长见面,相当于一次老板与高管的面试,双方客气寒暄过后。朱元璋问道:“请问先生,怎么才能夺得天下,让百姓安享太平呢?”

    李善长心想这个问题就是最常见的雄主必问题,每个雄主都想雄霸天下,自己也做了充分准备,清了清嗓子说:“汉高祖刘邦也是平民出身的,气量大,看得远,也看得宽,会用人,又不乱杀人,五年工夫,便打平了天下;元朝政治一团糟,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和沛县距离不远,如果朱将军能学学这位老乡,天下太平也就快了。”

    朱元璋听了认为李善长有见地,言之有理,现在群雄并起,刘福通、徐寿辉等雄主很多文化水平不高,小打小闹可以搞得有声有色,也有雄心魄力,敢打敢杀。但是如何实现改朝换代宏伟蓝图,这个终极难题突破了他们的能力极限,往往不知如何着手实施,加上一些性格缺陷、人才配置等因素,很多雄主能称霸一方,但无法统一宇内。

    朱元璋接着问道:“请问先生,武将和谋士关系该怎么处理?”

    李善长顿了顿,心想文武关系问题可能朱元璋现实中遇到了,所以才会问这个问题,沉吟了一下:“文武之道,一张一张,最理想当然是相互协调配合。但是现实中武将和谋士关系往往不好,武将认为自己拼命才赢得胜利,谋士就动动嘴皮子写写文章;谋士认为自己殚精竭虑,深度谋划,制定了取胜之道,武将只是出力负责实施,加上文人思想作祟,认为文人劳心,武将劳力,导致武将与谋士相互看不起,两者相处不好,就很难获得胜利。”

    朱元璋站起身来,对着李善长深施一礼说:“先生在上,请受我一拜,今天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哈哈哈。您看,我出身贫苦,没读过多少书,但是和你们文化人接触多了,也能文绉绉的了。哈哈哈。”

    李善长见朱元璋从善如流,心地坦荡,是个值得追随之雄主,就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在军营中担任高级幕僚,经常伴随朱元璋左右,出谋划策,书写文墨。

    面对难题,李善长思虑深远,经常能够想出好的点子解决难题,又能够点出问题背后的深度原因,朱元璋很尊重李善长的意见,还经常让李善长教自己文化知识,多讲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朱元璋有了具体的学习榜样。面对朱元璋的赏识与尊重,李善长心里很开心,有得遇明主之感,殚精竭虑,运筹帷幄。

    除了冯氏兄弟、李善长等高级人才,很多文人知道朱元璋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慕名来投。朱元璋很开心,招贤馆面积有些小,不够用了,又新建礼贤馆、敬贤馆,广纳人才,精英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