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繁体版

第五十三章 三路北伐

    朱元璋占据南京后,疆域以南京为中心,西起滁州,直到芜湖,东起句容到溧阳。西边长,东边短,横摆着像个米斗,西线是斗底,东线是斗口。

    面临四面的形势:东边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张士诚占据苏州,破常州,转掠浙西;东北面张明鉴占据扬州;南面元将八思尔不花占据安徽歙县;池州为陈友谅占据;元将石抹宜孙占据浙江丽水,石抹厚孙占据浙江金华。朱元璋处境可以说是四面受敌。

    至正十七年(1357年),整个元朝北方可谓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军阵冽冽,满目红巾。好似一团团烈火,誓要燃尽大元天下。“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高呼不断地撞击着元朝那脆弱的根基。

    龙凤政权建立后,各地红巾军除已经称帝的徐寿辉和名义上接受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平章的朱元璋外,都表示接受龙凤政权的领导。龙凤政权建立后不久,刘福通便率军收复汴梁。收复汴梁后,龙凤政权立即将都城由亳州迁往汴梁。汴梁的收复,意味着龙凤政权不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都达到了巅峰,成为元末各支义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

    为了缓解龙凤政权中枢所面临的压力,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决定挥师三路北伐!

    中路北伐军,刘福通任命破头潘、关先生由山东曹州出师北伐。中路大军从曹州出发后,没有直接向北,反而是向西北方向进入了山西。进入山西后又突然转向东北连克雁门关、大同等地。最后竟然把元朝上都给打了下来。打下元朝上都后,他们又一路向东攻占了辽阳。

    西路北伐军,李武、崔德进入陕西同元军交战。紧接着元朝李思齐的部队偷袭红巾军,李武、崔德大败,不得不退回休整。刘福通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军到达陕西支援李武、崔德,西路军绕过潼关直抵西安城,西安元将向察罕帖木儿求援,援军到达后一举击破红巾军西路北伐军。

    东路北伐军,毛贵率军经由海路抵达山东半岛发动北伐!毛贵率军很快平定整个山东,并将山东经营成了龙凤政权另一个稳定的基地。虽然毛贵率军连败元军,但是由于孤军深入,没有得到中路北伐军的配合。毛贵在接近元大都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后于柳林被元将刘哈喇布哈击败。

    战败后的毛贵退回济南,本欲整军再战。可是却被赵均用击杀,而后毛贵部将又反杀了赵均用。至此,红巾军东路也宣告失败。

    关于龙凤政权北伐惨败的分析

    一、缺乏统一的调度及战略规划。刘福通的三路北伐,虽然看似声势浩大,但只是任由三路各自发展。如果能提前制定好战略:西路牵制,中路和东路互相配合先攻取元大都。其结果必然比被各个击破要好得多;

    二、前线分权。北伐军的西路和中路都是由多名红巾军首领率领,刘福通并没有明确他们的从属地位。反正就是有事商量着来,如此作战如何不败?

    三、一盘散沙。虽然龙凤政权建立后各地红巾军都名义上服从领导,但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之所以他们能听从刘福通的派遣,还是想借助龙凤政权的大旗发展自己的实力、扩充自己的地盘;

    四、后援不足。在派遣三路大军北伐后,龙凤政权并没有为各路大军提供任何后勤保障以及后备兵员补充。三路大军实则都是孤军深入;

    五、后方不稳。龙凤政权所依托不过是安丰、亳州、汴梁一线的狭长地带。虽然南方的徐寿辉、朱元璋名义上也是红巾军出身,但都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