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繁体版

第九十四章 胡惟庸拜相

    朱元璋登基了,高子远觉得以后不比往常,尤其武将的位置会很微妙。国家安定,打仗少了,武将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没了利用价值,甚至成为皇帝眼中的不稳定因素。在皇帝眼中,打天下的时候武将至关重要;治天下的时候文官更重要。武将觉得打下了江山,自己是有功之臣,也是王朝的股东,坐天下的时候也是该给自己分红利的时候。

    天下太平了,皇帝看武将的价值在下降;武将觉得我帮助你打下了天下,现在该是皇帝回报自己的时候了。屁股决定脑袋,人往往高估自己对别人的好,往往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回报,这就是人性的本质。

    打天下容易,因为目标明确,手段彻底,就是敌人灭了就行。治天下难,因为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人情世故,沾亲带故,利益、情感、法制、人情纠缠在一起,更麻烦,更难搞,而且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打打杀杀很容易,治理国家太难。

    朱元璋苦战了二十年,得了天下,到洪武四年,大明皇朝已经十分巩固。这天早朝,他看到满朝文武,不是满腹经纶的谋臣,便是身经百战的上将,真是人才济济,心里十分欢喜。

    退朝以后,他经过东宫,听到读书的声音,便在窗边站下了。太子朱标正在听翰林学士宋濂讲课,朱元璋看了那种十分恭敬的样子,忽然引起了一桩心事。他进宫坐下,细看太子,却是温文儒雅,像个读书人。暗想:朝里群臣,都是跟自己打过天下来的,有魄力,有野心:儿子这样文弱,将来如何制得住?

    他事在心头,变了脸色,回到内宫,就把开国功臣算了一遍。第一个是宰相李善长,朝里不是他亲戚,就是他门生,权大势重。自己要有个三长两短,大明江山也许就要改姓了。

    朱元璋一夜没睡好,第二天早朝后,留下诚意伯刘基,商量调换宰相。刘基认为善长立过大功,又有才干,满朝文武都服他,还是不换的好。

    朱元璋又举出了杨宪、汪广洋,刘基只是摇头。元璋想了一会说:“胡惟庸怎么样?”刘基道:“他怎么能拜相?器量狭小,心狠手辣,一经重用,定要出事。”朱元璋听了,半晌没有说话。

    朱元璋打定的主意,从来不动摇。过了几天,只说李善长上了年纪,劳累不起,令他交出相印;任用汪广洋为宰相,胡惟庸为左丞,管理全国政务。

    汪广洋的年纪也不小,只管做官,不肯做事;胡惟庸却是个有心机的,早晚在朱元璋跟前,小心服侍。朱元璋只觉得胡惟庸事事听话,就渐渐信任起来。

    过了两年,朱元璋要解除汪广洋的相职,把胡惟庸封为宰相。

    刘伯温又到殿上来谏阻。朱元璋不听,把相印交给胡惟庸。

    刘伯温无法挽回,长叹道:“小人得志,真是国家的不幸!”胡惟庸大怒,说刘基目无圣上,侮辱大臣,请朱元璋从重处罪。朱元璋也怪刘伯温倔强,脸色很难看。

    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奏道:“诚意伯是开国功臣,言语虽然过分,也是关心国事,请圣上宽恕。”朱元璋传下诏旨,罚刘基三个月俸钱。

    刘伯温又气又忧,回到家中,便病倒了;病了三个多月,一点也没有减轻。

    一天,胡惟庸奉了旨意,带了御医,前来诊治。刘基撑起来俯伏谢了恩,然后请御医诊脉开方。

    刘伯温服了一帖药,便觉得胸口饱满,好似塞了一一块石头,不但饮食不进,连呼吸也十分困难。挨了几天,竟然病死了。

    刘伯温一死,外面便沸沸扬扬说是胡惟庸毒死的。胡惟庸暗暗着急,盘算了一番,觉得朝廷虽然信任,可是魏国公徐达这班武臣不好弄;要常保富贵,只有多寻帮手。他左思右想,想到韩国公李善长虽然失了相位,朝廷却还宠信,与他结交上了,倒是一座靠山。主意打定,便坐上轿子,去拜望善长的亲弟李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