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铜炉之大宋春秋
繁体版

第36章 孤村鬼影(一)

    夕阳落山时,李墨和大红马走进了村子。

    这是一个很小的山村。一眼望过去,屋舍稀稀落落,光秃秃的树木,更添几分荒凉。

    天色向晚,是该做晚饭的时候了,却望不到一缕炊烟。街上不见一个人影,就连一条狗、一只鸡也没有。走过之处,家家门户紧闭,鸡鸣犬吠之声全无,像是一个死寂的荒村。

    北风吹过空荡荡的街巷,李墨只觉身上一阵阵发冷,心中寒意陡起。不知怎的,李墨忽然有一种没来由的惶恐感,不由回身抱住了大红马。

    大红马伸长脖子,面颊蹭着李墨的鼻头,口中喷出丝丝热气。李墨把脸紧紧贴在大红马身上,想起以前在家时的情形,只觉鼻子里酸酸的,眼眶一热,几乎要掉下泪来。

    从前的日子虽说也有孤单和寂寞,却从未像此刻这样孤独,这般无依无靠,没着没落的。爹爹,娘亲,嫣儿姐姐,李福,还有肖先生,这些人如今一个也不在跟前。

    同那个狭小却充满安全感的乡间小院相比,院子外面的这个世界实在太大,大得让李墨感到害怕,心里发慌。

    几只乌鸦在老榆树上呱呱叫着,眼看那半圆的日头从山顶落下去,只留下一片绚烂的红彩。李墨心下着急,拍拍大红马的头,转过身去,继续前行。

    爬上一个土坡,又往前走了二三十步,终于看到了一个半敞开的篱笆门。门口的石阶上,站着一个老人,怀里抱着几根木柴,正要往院子里面走。

    听到动静,老人明显大吃一惊,急回头循声看去。见是一个小童走在前头,后面却跟了一匹高头大红马,更觉诧异。

    他怔了怔,两眼紧盯着小童,直到李墨到了跟前,才猛然醒悟过来,将木柴重又放在墙根的柴堆上,弯下腰,颤声问道:“你这孩子,打哪来的?”

    李墨见这老爷爷须发全白,脸上皱纹如刀刻,慈眉善目的样子,很是让人亲近。他擦了一把脸上的鼻涕,上前躬身拱手,脆声说道:“老爷爷,我叫墨儿,我要去县城找爹爹,能不能让我在这里住一夜?”

    老人见这小童似颇知礼数,一板一眼,章法丝毫不差,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很是惹人疼怜,不觉温声问道:“孩子啊,县城离这里还远着呢,你一个人,怎么会跑到这里来了?”

    李墨歪着头,眨巴眨巴眼睛,想了想,这才答道:“老爷爷,我在山里迷了路,是大红马把我带到这儿来的。”说话间,用手一指身后的大红马。

    老人见这孩子衣衫虽是脏乱,但能看出布料讲究,不像是寻常人家孩子的穿着,再加上那匹异乎伟健的大红马,心里疑念丛生。正要开口再问,看小童脸色发白,嘴唇直抖,显然身上寒冷,忙说道:“好孩子,看把你冻得,快到爷爷屋里暖和暖和去!”

    说完,老人把李墨和大红马让进院子里,又俯身抱起木柴,有些慌张地向四下里看看,转身进院,回手将院门紧紧关了。

    院子不大,靠东有一个牲口棚,一头黄牛正在棚里吃草。老人要把大红马赶进牲口棚,大红马却很不愿意,四蹄蹬地就是不肯动。

    李墨走过去,拍拍大红马的头,又在它的脸上亲了几下,大红马才磨磨蹭蹭地进了牲口棚,又回过头来,冲着李墨打了两个响鼻。

    老人把李墨领进屋里。靠窗的火炉里,炉火烧得正旺,上面墩着一个小铁锅,里面热气腾腾的,是一锅白菜豆腐。炉边坐着一个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两只眼睛亮晶晶的,像会说话。衣衫虽是破旧,却干干净净,容颜俏丽,十足的小美人。

    小女孩见爷爷身后还跟着一个人,不觉吃了一惊,侧脸看看李墨,问道:“爷爷,这是谁啊?”

    老人回身握住李墨的小手,将他拉到火炉边的小木凳上坐下,这才答道:“可儿,这个小哥哥迷路了,爷爷把他带家里来,今晚啊,就住在这里了!”

    李墨有些不好意思,直往老人身后躲。那小女孩虽小,却是一点不认生,大眼睛忽闪忽闪看着李墨,声音如黄鹂般动听:“我叫可儿,小哥哥,你叫什么名字啊?”

    李墨见这小女孩长得好看,一副天真烂漫的神情,心下大生好感,忙朗声答道:“我是李墨,你叫我墨儿好了!”

    那小女孩一听,脸上带笑:“墨儿,是笔墨的‘墨’吗?”李墨点点头。

    “墨儿哥哥,那你一定很喜欢写字了!”

    李墨又点点头,想了想,一挺小胸脯,说道:“我爹爹说了,等我长大了,要考进士,还要中状元呢!”

    可儿听了,一脸的羡慕,即刻眼神又黯淡下来,噘起嘴说道:“可儿也想学写字,可爷爷说女孩儿家,不送我去学堂,......”说着,嗔怪地看了爷爷一眼。

    老人笑了,走近前摸摸可儿的头发,笑道:“等爷爷有了钱,一定送可儿去学堂!”

    “爷爷又在骗人!”可儿小脸一绷,白了爷爷一眼,说道,“爷爷这话,可儿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老人面露尴尬之色,无奈地摇摇头,将炉子上的铁锅端了下来,随后往炉里又添了些木柴。

    炉火熊熊,李墨觉得身上暖和多了,他想起进村时看到的景象,还是心有余悸,禁不住说道:“老爷爷,我进村时,大街上没看到一个人,可把我吓坏了。”

    老人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像卷上一团黑云。可儿看看窗户,神色张皇。李墨不知哪里说错了话,心里有些害怕,忙垂下眼去,盯着自己的靴子。

    老人叹了一口气,眼神空洞:“要说这事啊,你小孩子家原本也无须知道,也不会懂......”

    原来这个村子叫青石村,因村庄所在的地下有很多青石而得名。村子里总共不过百十户人家,都以农田桑麻为生,虽不富足,却也图个温饱,活个平安。

    不想一年前,村子里突然来了一群人。听说是从县城来的,领头的那人都叫他胡衙内,据说是京城蔡相爷家的亲戚。这群人待了十几天,村前村后,山上山下,看了一个遍,后来便悄无声息地走了。

    村里的人都觉得奇怪,不晓得这些人是何来历。过了好久,也不见有何动静。日子一长,村人便都把这件事慢慢忘了。

    可就在五个月前,蓬莱县衙的官差忽然来到青石村。说是县衙有令,青石村地处远山,夏秋时节易发洪水,要村人搬迁。

    村里人不明所以,纷纷质问官差。那官差却说他们只是奉命行事,自己做不得主,要问就去问县大老爷。

    青石村坐落在山地不假,大雨时候发洪水也不假,可村子外面早就筑了堤坝,每年洪水一过,也就平安无事了。再说,村人们从先人开始,祖祖辈辈,已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祖坟都在这里,故土难离,怎能舍得搬家。何况一住这么久,就像大树扎下了根,枝繁叶茂,根根杈杈的,哪容易就搬得,往哪里搬?

    那官差回去回话,十几天后又回到村子。说是知县大人说了,不让大伙白搬,每户给五十两银子以做安置。

    村人们听了,气得火冒三丈。一旦搬迁,就像老树动了根,区区五十两银子哪里够。更要紧的,这不是银子的事,没有人肯搬。

    那官差无奈,只得又回去。村人们提心吊胆等了一个多月,官差却再也没来。又过了些日子,还是不见有何举动。村人们以为事情已了,也就放下了。

    谁知一个月前,村子里忽然闹起鬼来。一到天擦黑,村子四周便响起凄厉的叫声。那声音真像鬼叫一样,听得人毛骨悚然,神魂不宁。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结伴去村外,想探看个究竟,不料一这去就再也没回来。

    整整一个晚上,那吓人的叫声一直未停。全村的人都听得心惊肉跳,没有几个人能睡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