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盐,明朝的盐业管理和其它政策如出一辙,两个字,死板。一看就是抄作业抄来的,而且还不是借鉴,是完全的抄袭。再加上制定者幼稚的想而然之,不光没有锦上添花,反倒成了累赘。
在明初,盐的管理部门是户部的十三个清吏司,基本继承了元代的办法,将煮盐的百姓编为灶籍。只有上交够了官府规定的数量,才能获得相应的粮食和钱。
灶户等同于奴隶,既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选择权力,世世代代和牲口一样。这么做只有一个好处,便于管理,同时也说明管理者既笨又懒。
在盐引法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边关粮草告急,于是又临时打补丁弄出个开中法。这玩意还是抄的,来自于宋朝的折中法。
和一切拍脑门想出来的办法一样,开中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边关运输问题,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其副作用也逐渐展露了出来,那就是养出来一批贪婪的官商。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本,几乎垄断了各地的食盐销售渠道,通过层层提价和掺假等方式从中牟取暴利。
再用这些利润向其它行业渗透,什么赚钱干什么,不求天长日久,只求曾经拥有,神挡杀神佛挡弑佛,进入哪一行就搅乱哪一行。
前几年被打掉的晋商集团和甬商集团,以及部分朝廷官员勋贵就是其中之一。而更多的这类商人、官员集团,仍旧在利用盐业大赚黑心钱,向下无休止的剥削灶户,向上欺瞒朝廷偷逃税款,无恶不作。
更奇葩的是洪武年间制定的开中法,是按照当时人口计算的盐引发放数量,近二百年过去了,盐引数量居然一点没变,还是按照洪武年间人口数量为基础。
人口增长了那么多,盐引一点没变化,可没有一個地方缺盐,食盐价格也不曾大幅增高。难道是大明百姓都提前进入少盐少油的健康生活了吗?又或者是有不通过官府管控的食盐大量进入了市场?
答案显然是后者,按照户部的记录,从万历元年到景阳十年,大明的食盐产量都在4.8亿斤左右,多的时候也超不过5亿斤,少的时候不低于4.6亿斤。
那万历年间有多少人口呢,这个数字全大明就没一个人知道,包括皇帝。明朝空有一种叫黄册的户籍制度,却很少被认真执行过,大多数时间只依照祖训办理,包括税收,恨不得一二百年也不变动。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做过一次人口普查,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大约在6000多万,再加上600多万军籍,人口总数应该在7000万出点头。
按照规定,登记人口户籍的黄册应该十年一更新,但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认真执行过,即便更新了黄册也全是糊弄,数据没谱儿到离谱儿。
为啥这么说呢,很简单,把万历朝的黄册拿出来和洪武年十四年的黄册对比就会发现,很多府县的人口数量愣是丝毫未改变,且人名都是一样的。
如果这些黄册可信,那就说明很多地方二百多年了不光人口没变化,且大部分人的寿命都长达二百多岁,整村整县的全是活王八。
为什么明朝皇帝都不遵守祖训,没按照十年一次做普查人口呢?答案很简单,从头就没把根儿种正。朱元璋普查人口,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征税,不算清楚人头,没法确定税赋。
可是到了他的儿孙手里,这件事就没人乐意去做了。为啥呢,因为祖训里说了不让加税。既然不让加税,那知道人口增长多少又有啥意义呢。
朝臣们更不愿意查了,因为人口多了,税赋就要多,可朝廷不让加税,谁收的税多谁就是盘剥人民,光挨骂了得不到一点好处。
另外人口普查是个十分耗费人力和物力的工作,还会牵扯到田亩分配、卫所逃兵、劳役轻重和税赋等一系列问题,一旦查清楚了就会让官僚资本和既得利益集团受到很大损失。
所以从皇帝到朝臣都没有花大力气查清楚的需求,或者说根本查不清,阻力太大。秉承着你糊弄我、我糊弄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原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洪涛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登基的,正好赶上黄册更新。可上台之初千头万绪,连朝堂内部都摆不平,根本没能力做全国性的普查。
到了景阳十年(1614),朝堂内部基本摆平了,有能力进行人口普查了,命令一下,搞了小两年,才发现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官员还是抱着老观念,根本不把人口普查当回事,胡乱报个数字上去敷衍了事。
这可能就是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光把中央官员搞定,只能把控住国家的大发展方向,想完善细节,就离不开对整个官场配合。否则方向走对了,也不见得就可以有好结果。
景阳十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是1.1亿,准确肯定是谈不上,以多地的普查结果推测,实际人口数量要远高于这个数字。
那好,就拿1.1亿人口为准,去分4.8亿斤的食盐产量,就会得出4.4斤的平均值。这只是理想数字,不包含各种损耗,实际数值肯定要更低些。
4.4斤的每人每年平均值够不够用呢?继续用数字说话。明代的斤是590多克,一顿乘除之后,就得出了大明百姓每人每天的食盐消耗量,为7.1克。
看到这个数字,后世的很多人马上就会惊呼,哎呀,原来古人就懂得少盐养生啊,我们又遥遥领先啦!
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大明百姓肚子里没那么多油水,也没有各种机械辅助,每天就算啥也不干,光行走路程就要甩后世人几条街,重体力劳动很普遍,所以食盐的摄入量很高。
并且除了人要摄入食盐之外,牲口也得定期补充食盐,再加上古代提纯工艺不够,食盐里面的杂质含量比较多,综合算起来,把7.1克乘3恐怕都不太够用。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官府控制的食盐供应量连全国需求量的一半都达不到,那剩下差额是谁给补上的呢?答案也很简单,私盐贩子。
盐是朝廷禁榷商品,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为什么私盐产业的规模如此之大,难不成满朝文武都是瞎子、聋子,连带着皇帝也是笨蛋,不知道下旨取缔?
官员们肯定不瞎不聋,皇帝也肯定不笨,但他们都管不了。因为私盐产业的主要经营者就是官员,而皇帝无法与全体官员为敌。为了维持统治,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任凭这些人从国家和民众身上两头吸血。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