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左传》)

    在四月的盛夏,鲁国的大鼎——郜,被请进了大庙,这一不合礼法的举动仿佛在庙堂中掀起了波澜。臧哀伯忧心忡忡,对君主提出了劝谏。他以领导者应有的品质为尺,衡量着一切行为,告诫人们德行是照亮道路的明灯,无时无刻都要保持其熠熠生辉。

    他解释说,一个领导者要排除违规行为,做出表率,引导大家走上正道。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引导,更是对后代的教诲。因此,庙宇应保持朴素和整洁,供品应适中,不奢华。服饰要有分寸,不追求浮华。繁复的装饰和杂乱的鞋履都是过犹不及。

    臧哀伯的劝谏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德行的珍贵。然而,君主却忽视了这些忠告。在那个特殊时刻,内史的言论如同一剂清醒剂,使君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思考如何改正错误,重拾德行。

    在寒冷的冬日,鲁国的君主决定将郜大鼎移出大庙,用乐器和舞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这个决定并非草率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策。他希望通过这场仪式向百官们展示自己的虔诚和谦逊,同时也表达了对德行的重视和敬仰。

    自此之后,鲁国的政治风气逐渐得到改善。百官们以德行为己任,努力纠正错误。在鲁君的带领下,鲁国国力逐渐强盛,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乐之道并非空谈。正如孟子所说:“得于仁者,我可以得也;失于仁者,我可以失也。”只有内心秉承德行,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敬畏之心,遵循礼乐之道。同时也要懂得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以便更好地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