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五帝本纪赞】(《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曾言:学者们多引述五帝之事,然而,由于时代久远,五帝的存在已难以考证。而《尚书》仅记载自尧以来之事,百家之言提及黄帝时,其文辞并不够典雅,导致士大夫及先生们难以详述。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亦未广为传诵。我曾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年长者皆称述黄帝、尧、舜之处,但各地的风俗教化确实存在差异。总之,这些传说与古文相近,是可信的。我观察《春秋》、《国语》,其中也有阐述《五帝德》、《帝系姓》的部分,但其弟子未深入考察,故其所表现的内容皆不虚假。《尚书》虽已缺失久矣,但其遗漏的内容却时时见于其他传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难以领悟其奥妙。我在此进行评论和叙述,选其言辞尤为雅致者进行整理,故将之著为本纪书首。

    自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之世,皆有德政,亦皆著于竹帛。故《尚书》虽失,多历年所,遗言遗教,尚有存者。孔子不抱一,不识二,听其政,明其道,则无所不言。故《论语》有取乎《尚书》,诸子百家,皆本之。

    昔者,黄帝之治天下,使六相而佐之,以治天地之间。六相者,曰大常、太宗、君臣、五行、长寡、次奸。各登所当为,执其法象,以制其式。于是黄帝郊祭而祠天地,以时祷于山川,而求其神,以佐其政。故古者圣王之治国,将以德身为本,以得贤为辅。百姓昭明,礼乐文化,因此而定。

    乃如我之所云,世之传闻五帝之世者,不亦可尚之乎?又如《论语》所载孔子语孟懿子云:“downloads无文。”然而观其意谓孔子必欲得文辞而后传之,则亦甚愚。顾观《尚书》所述虞舜之事,辞意显露,亦足以征圣人述作之本旨。若乃结撰为篇,妄自尊大,饰以文辞而冒充圣经,吾未见其可也。

    故论古今之治乱,辨儒家之得失,在五帝三王之世,有国者皆由此乱也。夫圣人之道,得贤以为辅,是以建太平之道而有礼乐之制。自此以往,去圣人远矣。然犹在言者知闻其要领而已。若乃舍近求远,观古知今,则亦何异断章摘句,弃微而图强也?

    当今之时,宜尊尚古道,以德行为本。然君子之道,贵在能守正道以待时,不可妄自尊大,饰以文辞而冒充圣经。宜默守经训,以质朴为体,以经世务为用。庶几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