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

    秦孝公坐拥雍州,倚仗肴殳函要的险固地势,一心固守,窥伺周王朝的政权,胸怀壮志,意欲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方。当时,商君辅助他,建立法律制度,重农桑,修武器,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于是秦国人轻易地取得了黄河西岸的地区。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基业,遵循遗策,南取汉中,西占巴蜀,东割肥沃之地,收取要地。诸侯恐慌,结盟抵抗。他们用重宝肥地招纳天下之士,联合行动,互相配合,以抵制秦国。

    当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尊贤重士,惜才如命。他们约定合纵之策,离散连横策略,联合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人士。

    六国士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绥、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各国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百万之众来攻打秦国。秦国敞开关隘迎敌,九国的军队却望风而逃,不敢前进。秦国无损一箭一兵而挫败敌军。于是六国形成合纵联盟,互相结亲以抗秦。然而内部矛盾重重,联盟解体,各国争相割地贿赂秦国。秦国用剩余力量进攻,追击逃亡之敌,杀死无数士兵,流血遍地。

    因利益可再利用,各国相继分割土地,奉献给秦国做为请服的见面礼。强盛的诸侯各国只得请求归服于秦;弱小的诸侯则入朝拜见秦王。直至孝文王和庄襄王时期,享国的时间不长,国家无甚大事。

    秦始皇凭借超凡的智慧与勇气,统一了分裂的六国,开辟了辉煌的伟业。他振奋六世的余威,挥舞长策,驾驭天下,将二周吞并,使诸侯臣服。他荣耀地登上至尊的宝座,驾驭天下,成为九州的统治者。他的威名震撼四海,南征百越之地,将其变为桂林和象郡。百越之君,低头归顺,任命了秦朝的下吏。为守卫边疆,蒙恬北筑长城,将匈奴驱逐七百余里。胡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士也不敢弯弓报怨。

    为愚化百姓,他废除了先王之道,焚烧了百家之言。他还毁掉了名城,杀死了豪杰,收缴了天下的兵器聚集在咸阳,销熔锋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这些金人象征着百姓力量的削弱。然后他凭借华山的坚固城防和黄河的惊涛骇浪守卫京城,派遣精兵强将守卫要害之地,信任的臣子率领精锐的士兵,陈列锋利的兵器盘查过往的人。他以为这样就可以确保天下安定,他死后子孙可以继续称霸帝王之业。

    然而,陈涉只是个贫贱的瓮牖绳枢之子,出身卑微贫贱,还被迁徙他乡。他的才能连中等水平都达不到,也没有仲尼、墨翟那样的贤德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只是个戍边的士卒,出身卑微贫贱,没有显贵的地位。然而,他却率领疲惫老弱的士卒,几百个人揭竿而起,攻打秦朝。他们斩断树木作为兵器,高举竹竿作为旗帜,天下百姓云集响应他们的号召,带着干粮如影跟随他们。山东的豪杰也纷纷起义,最终灭亡了秦朝。

    秦朝的疆域并非比以前小弱了,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仍然存在;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君王更高;他的兵器、农具并没有比钩戟长铩更锋利;谪戍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军队更强大;他的深谋远虑和行军用兵之道并不比前代的士人更高明。然而形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就和功业却与以前相反。这种智慧和勇气的力量令人叹为观止。

    想象一下,如果让现在的山东诸国与陈涉在战场上较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秦朝以弹丸之地,却能成就万乘之权,招揽八州诸侯来朝见同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此后,秦朝将整个天下作为家业,将崤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陈涉的起义使得秦朝的宗庙毁于一旦,帝王也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所耻笑。这主要是因为秦朝没有实行仁义的政策,而是采取了攻势和守势不同的策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