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当皇帝,太难了!
繁体版

第25章 太师汤和,军改

    乾清宫里,小皇帝和刚刚被册封为太师的信国公汤和聊天。

    太师是三公之一,朱元璋虽然设定了太师这个正一品的官职。

    但实际上,在整个洪武统治时期,太师三公几乎不存在。

    因为太师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朱元璋连丞相都容不下,怎么可能允许三公的存在呢。

    即便是大将军蓝玉,冯胜,傅友德等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朱元璋也只是册封他们为太子三公。

    跟真正的三公相比,地位,名声,威望,权力,有天壤之别。

    由此可见,小皇帝朱允熥对汤和的信任。

    此前,他可是想过,自己一朝再无三公。

    从此以后,大明王朝就把三公之位,跟宰相之位一体废除。

    “陛下,治军要赏罚分明,光有赏,没有罚,严厉的军法,就会被视若无物。

    这次陛下赏赐禁军和京营,士卒和将领们或许会感激一时。

    但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慢慢的忘记陛下曾经对他们的恩德。”

    汤和此话一出,小皇帝频频点头,这话真是说到了他心里。

    没有规划的撒钱,给别人好处,在他们世界被人叫做大撒比!

    “太师,人性如此,如之奈何?”

    朱允熥也不装了。

    摊牌了。

    汤和汤太师,快给朕想个法子哇!

    ……

    汤和呵呵一笑:“陛下别急,欲速则不达,这治军跟治国,大大的不同。

    朝堂的事情,讲的是利益交换,政治妥协,你来我往,有来有回。

    军队则是军法森严,令行禁止。军法大于天。陛下圣旨一到。

    成千上万的士卒和将领,谁敢擅动?”

    朱允熥点头,忧虑道:“我虽然刚刚登基,没有战功,更没有从军的经历,军中威望不高。

    但我外公乃是忠武王,军中士卒不会排斥我,大明立国二十多载,根基深厚,士卒也不敢造反。

    可我担心,因为我少年登基,威望不足,导致某些有心人狐假虎威,暗中侵蚀大明军队根基。

    导致一些军中将领,给我演双簧计,反装忠,暗地里却投靠这些有心人。”

    有心算无心,防不胜防呀。

    而朱允熥口中的有心人,指的就是暂时被困在京城的藩王。

    而反装忠,很明显就是未来背叛建文帝的曹国公李景隆等。

    尽管现在是朱允熥上位,可李景隆会不会再次背叛他呢?

    说不好啊!

    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做出的决定肯定有变化,朱允熥不会因为史书上说对方是奸臣,他就厌恶,也不会因为对方是大忠臣,大英雄,他就无脑的信任!

    ……

    就像大明首辅张居正,对于大明,他是功臣。

    但对于君主万历皇帝,张居正他就非常该死!

    同理。

    做出石灰吟的兵部尚书于谦,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是忠臣,功臣,清廉之臣。

    可是如果当时的皇帝是朱允熥。

    于谦能活过他穿越的那天晚上。

    都算是老天爷保佑他!

    ……

    太师汤和听懂了小皇帝话里话外的玄机:“陛下可是想整顿一下军中将领?”

    “太师懂我!”

    朱允熥点了点头:“除了藩王护卫暂时不动,禁军,京营,北方,西南,南方的部队,我都想略微调整一下。”

    现在小皇帝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调整一百一十万的军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并不是小皇帝坐在龙椅上,下一个命令,说我要调整军队。

    然后,这一百一十万,分部在天南地北,数量庞大的军队,就跟军团游戏里的玩家部队一样,一键调整!

    另一个问题,就是他并不熟悉各地的中高层军中将领,也不知道他们的政治倾向。

    要是把晋王,燕王等人的党羽,提拔到高位,最后被背刺,朱允熥恐怕会被后世的人笑死。

    虽然穿越的十几天,朱允熥一直翻阅,甚至强制自己背诵下各地的封疆大吏。

    也通过中书舍人刘三吾这样的老臣,了解了他们部分的经历,功绩。

    但是,真的是难于抉择。

    人心隔肚皮!

    谁是忠臣?

    谁是奸臣?

    朱允熥也不敢轻易确定。

    所以。

    靠小皇帝自己一个人,就想当然的,把各地的将领和士卒分离,让他们在各地轮换驻守。

    使他们不能勾结地方,暗通藩王朝臣,无法结党营私,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好在朱允熥善于团结大多数,把大将军蓝玉一系,半惨的常遇春一系和徐达一系,以及老将军汤和,都拉拢一派。

    至于其他派系。

    傅友德一系曾经是朱标太子党的成员,只要傅友德不傻,肯定会效忠皇帝。

    冯胜不好说,他跟周王朱橚是翁婿关系,但明面上也曾跟随过太子朱标。

    西南则是沐家的势力范围,历史上沐英因为太子朱标的死,泣血而亡。

    朱允熥有些不相信这个记载。

    亲爷爷死的时候,他都没哭!

    事实也是如此。

    云南沐家传来一封六百里加急的信件,沐英听闻太子,皇帝先后去世,哀痛不已,面容憔悴。

    但又暗示小皇帝。

    沐英身体健硕,只要皇帝需要,就能来京城给他保驾护航。

    答不答应沐英,朱允熥还没有决定,暂时先拖着吧。

    京城已经够乱了!

    ……

    伴随着小皇帝和太师汤和小团体达成一致,朱允熥又把大将军蓝玉,常升,魏辉祖,想了想,又加上了傅友德,一起叫来了乾清宫。

    闲得蛋疼,正在院子里骑马的冯胜:“……那我走?”

    在场几人,略微思考,都同意了。

    小皇帝是在排除异己,这事也容不得他们的拒绝,而且他们既然已经投靠了小皇帝,这次又被叫了过来,自然就能借助这次调整,获得最大的利益。

    傅友德喜出望外!

    这段时间,他在家里忧心忡忡。

    经常跟儿子们。

    讨论他们傅家,应该如何重新获得皇帝的信任,防止被小皇帝,开除大明王朝的决策层。

    现在能够参与这场军事改革,透露出的消息,就是他被小皇帝接纳了!

    言归正传!

    即便是集齐他们六个人的能量,想要办成这件事,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朱允熥从内阁里,抽调了原先属于太子詹士府,忠诚度比较高的那批人,暂时给他们六个人当个助手。

    他们对照着各地卫所,部队,将领的资料,也略微人性化的替将领考虑一下具体的分配驻守地点,官职升降,率领部队的人数等等复杂而繁琐的问题。

    最基本的,一个正在北方边疆服役的将军,能把他直接调到云南去赴任吗?!

    显然不行!

    一个是水土不服,一个就是距离太远,另一个就是不适合。

    有人擅长指挥骑兵或者守城战,把他安排在南方深山老林里,他不但发挥不出自己的本领,还很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除了能力,还要考虑忠诚因素。

    一个战斗经验丰富,先后跟随常遇春,傅友德,冯胜,蓝玉,朱棣的中层将领,他是忠于皇帝,还是忠于其中某个人?

    大将军蓝玉那几百个嚣张跋扈的义子,需不需要处理?

    如果把他们都处理了,大将军可能指挥不动军队了呢?

    哪怕朱允熥是个军事小白,也知道一个将军,如果在军队里,没有足够的亲信,那他就是个光杆司令,很可能就被其他将领架空。

    可也不能把他们都升职加薪啊。

    就是都塞到一支军队里。

    到时候这只军队,倒底是听蓝玉的,还是小皇帝的?

    如此种种,当真是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令他们几个人大感头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