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地星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统一中星洲

    不久,中星洲北方有一个拥有剽悍骑兵的部落,趁西陵氏族部落不备时突然入侵西陵氏族。

    在战争中,西陵氏族部落防不胜防,节节败退。

    黄帝看到这个情形,他灵机一动,带领西陵氏族人发明了以攻为主的高科技火箭战车。

    西陵氏族有了这种以攻为主的高科技火箭车战车后,就不用害怕北方部落剽悍的骑兵了。

    在后面的作战中,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黄帝就被西陵氏族推为领袖。

    于是,黄帝就将轩辕部落和西陵氏族整合起来,这样自己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他又领导部族着力进行改革,改变游牧民族杀伐好战的习性,尽力培养民众的仁爱之心,养性爱民,以仁德治天下,不好战,只对那些残害民众,不服教化的部落进行讨伐。

    因此,在中星洲上,远近有80多个部落闻风归顺。

    黄帝统一了中星洲后,便和贤德能干的西陵氏嫘祖为伴,二人巡视中星洲整个天下,教民农桑,后来嫘祖不幸死于途中。

    于是嫘祖便被后人当做“先蚕”和“道路之神”祭祀。

    黄帝的文武大臣主要有后土、应龙、风伯、雨师、岐伯、玄女、仓颉、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神皇、女魃等,这些重臣辅佐他共同治理中星洲。

    黄帝在位期间,制定了度量衡,统一了中星洲的度量衡。

    后来又下令让风后负责整顿训练军队,发明了行军布阵之法;又发明创造了高科技智能的海上舰艇和陆地火箭,等等,不断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黄帝又让伶伦在前人发明乐器的基础上,利用生长在山谷中的青竹,发明创造了箫管,并效定了五音十二律。

    中星洲又发明创造了先进的观测天文的七星浑天仪。

    黄帝又让沮诵、仓颉、隶首、孔甲四位史官掌管图书典籍,又派具有九行之德的贤士统辖天下。

    九行是指: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九种品德。

    黄帝让这些具有九种优良品德的贤臣观察天地,祭祀神灵。又和岐伯、天女探讨人生病的病理,创作了《黄帝内经》。又进一步完善文字的六书之法,方便民众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方圆八百里、高万仞的昆仑山顶上,黄帝有一座庄严华美的宫殿,这是他闲假之时常来游玩,放松心情的行宫。

    黄帝派一位名叫陆吾的巨人来管理这座行宫。

    只见陆吾这位巨人,相貌极其威猛,人的脸,老虎的身子和足爪,长短有九条尾巴。

    只见昆仑山上的行宫,四周围绕着玉石栏杆,每一面都有九口井、九扇门。

    行宫的大门正对着东方,所以叫开明门,每天都迎接着太阳的光辉。

    门前有一只神兽,叫“开明兽”,身体有老虎那样大,长着九个头,每个头都各有一张像人一样的脸,威风凛凛地站在门前的冈岩上,守护着这座行宫。

    从大门走进去,只见巍峨的帝宫,里面有五座城,十二座楼,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在行宫的高处,生长着一棵长四丈、大五围的大树。

    行宫的西边有珠树、玉树、璇树,其中还有凤凰和鸾鸟,头上绕着蛇,足下踏着蛇,胸脯上挂着红蛇。

    行宫的东边有沙棠树和琅玕树。

    琅玕树上生长着像珍珠一样的美玉,这是凤凰和鸾鸟的食物。

    黄帝派一位名叫离朱的巨人在琅玕树旁边的服常树上看守。

    只见离朱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

    因此,他可以让三个脑袋轮流睡觉,轮流醒来,他可以连续二十四小时看守着行宫琅玕树周围的动静,这样也不会觉得劳累。

    在那棵大树的南边,有绛树、雕鸟、蝮蛇、六首蛟等,还有一种名叫视肉的生物,形状非常奇特,有点儿像牛肝,中间长着一对小眼睛,这种生物虽然长相难看,却是非常美味可口的佳肴。

    这种生物更神奇的地方,就是它的肉不管多少人在吃,总是吃不完的。

    吃了一块,它马上又长出来,等到大家都吃饱了,它也恢复还原成原来的样子。

    在行宫的北边,有碧树、瑶树、珠树、文玉树、玕琪树等,这些树都是生长珍珠和美玉的树。

    特别是在文玉树上,生长着一种五彩斑斓的像美玉一样的果实,人们吃了这种果实,能够长生不老,所以又叫不死树。

    那里还有一个甘美清甜的水泉,名叫“醴泉”,醴泉的四周长着各种奇花异木,它和瑶池都是昆仑神山上的两处佳景胜地。

    再说,这昆仑神山峰峦叠嶂,共有九重山,山高一万一千里。

    神山的下面,环绕着一条深渊,名叫弱水。

    在弱水的四周,又环绕着一座火焰山。

    火山里长着一种燃烧不尽的树,狂风不能吹灭它,暴雨不能淋灭它,这种树它就在那里熊熊燃烧着,发出一片灿烂的光辉,把昆仑山上的整个宫殿照耀得分外庄严辉煌。

    在这座火焰山中生长着一种比牛还大的老鼠,体重约有一千斤,身长约有两尺,毛细得像蚕丝。

    这种老鼠生活在火山中,浑身通红,一旦出来后,全身又变得雪白。

    这时,若用水一泼,它马上就死了。

    若把它的毛剪下来纺织成布,做成衣裳,永远不用洗,脏了只要脱下来放在火里面一烧,它又干净了,像新的一样,所以人们就叫它“火浣布”。

    在昆仑山行宫向东北走去,大约四百里的地方,就到了槐山。

    黄帝在这里也有一座很大的花园,这座花园的名字叫“悬圃”。

    因为这座花园处在槐山的山顶,好像悬挂在半空云天里一样,所以称它为“悬圃”。

    黄帝派一位名叫英招的巨人来管理这座大花园。

    只见英招这位巨人,是一个鸟的身子,人的脸,背上长着一对翅膀,通身是老虎的斑纹。

    他常常化作一艘飞艇在空中飞行,周游四海,有时还会发出很大的轰鸣声。

    站在山顶之巅的悬圃花园上,观看四周的景色,身临其景,如在画中,风景十分壮观。

    若在傍晚,向南眺望,在落日余辉中,整座昆仑山笼罩在一片闪耀的光辉里,想那昆仑山上的行宫也必定是浸润在一片霞光中,让人流连忘返。

    若在天高云淡、日光高照的时候,向西方望去,那里有一个大湖泽,名叫“稷泽”。

    一眼望去,整个湖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四周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若向北方望去,只见那雄伟高峻的诸毗山呈现在你的眼前,山上有勇猛的雕鹰、鹯鸟在山上盘旋。

    若向东方眺望,那里有巍峨耸立的恒山,山上也有雕鹰、鹯鸟等百禽百兽的游乐家园。

    在悬圃大花园的下面,只见一条纤尘不染、清冷透骨的泉水,潺潺流出,这条泉水名叫“瑶水”,一直流到昆仑山附近的瑶池去。

    把守这条泉水的是一位瑶水巨人,他的形状像牛,有八只脚,两个脑袋,马的尾巴,有时发出了像吹号一样的声音。

    在昆仑神山的不远地方有一座崖山,山上生长着一种柔软的白玉,从这种白玉中会涌出一种像脂腊一样洁白光润的玉膏来。

    黄帝把这种玉膏当作每天的食品。剩余的就用来培育丹木,大约五年后,丹木就会开出五种色彩斑斓的花朵,会结出五种味道不同鲜美的果子。

    有一次,黄帝到昆仑山东方的恒山去巡游,偶然在海边得到一只神兽,名字叫“白泽”。

    这只神兽能说人话,并且十分聪明,上通天文,下知地星上的万物地理,还能识别山林泽间那些由精气游魂变化出来的妖魔鬼怪。

    这样,黄帝就叫人把白泽所说的种种妖魔鬼怪一一画成图画,并加以注解,总共有11520种,这便于黄帝管理中星洲。

    黄帝当上了中星洲的帝王后,曾经在西泰山召开会盟大会,邀请地星上其他各星洲的帝王进行会盟。

    黄帝坐在由三头大象挽的宝车中,毕方鸟为他驾驶宝车,这毕方鸟形状像鹤,白色的鸟嘴,青色的身子,红色的斑纹。

    后面跟随着六条智能机械化蛟龙,蚩尤带领一群智能机械化虎狼在前面为他开路,风伯和雨师为他打扫道路。

    风伯也叫“飞廉”,他的头像雀,长着一对角,身体像鹿,尾巴像蛇,斑纹像豹子;雨师也叫“蓱号”,他的身体虽然像一只蚕子,但他的本领却很大,他随时可以让天空中浓云密布,顷刻间下起倾盆大雨。

    文武大臣全部跟随在黄帝的后面,有的是马身人脸,有的是鸟身龙头,有的是人面蛇身,有的是猪身八足蛇尾,等等,奇形怪状,形状各异。

    上面有智能机械凤凰飞舞,保驾护航,下面还有腾蛇伏窜在地上。

    黄帝出行的队伍异常盛大、威严和壮观。

    一路上高歌猛进,演奏《清角》乐曲,雄壮激越,让人奋发。

    到了西泰山后,在城门楼前的上空,有六十只玄鹤列成队形,伸长颈子,张开翅膀,跳起欢快的舞蹈来欢迎黄帝的到来。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之滨,和一帮文武大臣观赏风景;忽然看到有一只大鸟衔着一幅卞图,放到他的面前,黄帝连忙下拜接受。

    再看那鸟的形貌,形状像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

    黄帝打开卞图一看,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

    黄帝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这种鸟。

    于是,他便问左右大臣:“有谁认识这种鸟?”

    有位大臣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

    黄帝听后,又问道:“出现这种鸟,是吉还是凶?”这位大臣回道:“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

    黄帝听后,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

    黄帝不解,又来询问这位大臣。

    大臣回道:“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现的前兆,您要沐浴斋戒,等待接受河图洛书。”

    黄帝听后,心里很高兴。

    于是,黄帝便开始沐浴斋戒,并沉璧于河洛之中,又杀三牲以祭祀。

    这样,最初是一连三日起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下起了大雨。

    最后,有黄龙捧图自河中而出,黄帝虔诚地跪拜接受。

    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

    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