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繁体版

第二百六十八章 局势

    议和!

    还是与准噶尔议和。

    策妄阿拉布坦可不是个好相与的,这波无异于是在与虎谋皮。

    但很显然,雍正还有大清都没得选择。

    张廷玉看得很明白,现在议和,策妄阿拉布坦即便再如何野心膨胀,也不敢太过得寸进尺,至多就是出卖一些利益(卖国)。

    毕竟,大清只是风雨飘摇,还没真正倒下去。

    与准噶尔议和,好将西北二十万大军全部调回,再与南方明廷决一死战,不成功便成仁。

    要不然,两湖一失,北方早晚会彻底烂掉,到时再想打可就来不及了。

    雍正沉思良久,环视一圈,殿下众人尽皆低头不语。

    “……那就依张卿所言,议和!”话出口,雍正也放开了。

    过不去这个坎,那大清也估摸着到头了,还在乎什么脸面不脸面。

    雍正到底不是崇祯,不会为了面子问题,到死都不迁都,还非要等大臣主动提。

    关键大臣主动提的,还正好有个前车之鉴,那就是陈新甲。

    先是崇祯密使陈新甲跟清军议和,结果事情败露。崇祯把锅全甩给了陈新甲不说,还坚持要将其处死。

    几位内阁大佬劝都劝不住,这么一波下来,谁还敢开口,不怕皇帝翻脸不认人?

    既已决定议和,马齐也跟着开口建言:“皇上,既要议和,那这议和主使亦当慎重。”

    雍正点头:“可。拟旨,着怡亲王为议和主使,全权负责议和事宜,许其便宜行事。”

    殿下的怡亲王允祥连忙谢恩:“臣弟领旨!”

    全权负责和便宜行事,意思就是说只要能把准噶尔稳在西北,那就什么都可以卖。

    出了什么问题,自有雍正这个皇帝为其兜着,不必担心罪责。

    至于这个卖国的度,就得看允祥自己把握了。

    张廷玉再度开口献策:“皇上!除此以外,还可下圣旨,大行封赏伪明之将臣!”

    雍正闻言,先是一愣,随即顿时认真思索起来。

    这是阳谋。

    甭管有没有用,反正该封赏封赏,哪怕只是离间一下也好。

    雍正甚至还打算不封则以,要封那就干脆下点猛药。伪明那边的将官能封王的封王,不能封王的,少说也得来个国公。

    总之高官厚禄全部拉满,且雍正还确实打算兑现。

    前提在于伪明未灭,伪明一天不灭,那伪明那边投过来的将官一律加官晋爵。

    包括那位“伪明第一悍将”,手上沾了无数八旗鲜血的杨恭。

    只要肯投过来,封王是肯定的。

    雍正抚掌赞道:“张卿真乃朕的治世之良臣,朕得张卿,实乃如鱼得水矣!”

    张廷玉连忙拱手:“皇上谬赞!”

    当然,议和、封赏都只能之后再说。

    现在明清双方刚结束一场大战,明军要消化新占地盘,而满清同样也要收拾手里的烂摊子。

    即便议和成功,再调动西北大军,也需要时间钱粮。

    反正今年之内,雍正与朱皇帝之间是不太可能再爆发大规模战争了。

    现在就是双方积蓄力量,争分夺秒的时候。

    聊完议和的事,接下来就是对南北局势的后续安排。

    人在徐州的张文焕上奏,直接将战败的责任全甩给了西北绿营总兵曹第。

    差不多就是说因为曹第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张文焕寡不敌众,被明军所败。

    事实如何,已经不重要,曹第战死,这就是笔糊涂账。

    不用马齐等人建言,雍正只能当不知道,并将曹第家眷充军流放。

    总不能处置张文焕吧!

    不说雍正手里没啥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徐州已经沦为战争前线,临阵换将可是战场大忌。

    而南方,湖北荆州将军、偏沅巡抚等一众满汉官员,同样疯狂上奏弹劾隆科多连吃败仗、丢城失土、损兵折将。

    弹劾奏折与军情战报几乎前后脚送至北京。对此,雍正倒是干脆了许多,倒是没直接把隆科多砍了。

    但也果断下旨,暂时革去了隆科多六省总督的职务。

    隆科多到底还是他雍正的人,若非这次事太大,武昌都丢了,雍正实在忍不了了。

    罢免了隆科多,那就得有人顶上。

    至于人选,雍正早已心有腹稿。

    没用多久,一道加封四川总督岳钟琪为两湖、四川、云贵五省总督,总督五省军政机要的圣旨,便以八百里加急送至四川成都府。

    ……

    山西。

    趁着雍正与朱皇帝在南北两路大打出手的空隙,一直龟缩伏牛山的刘儒汉终于动了。

    这一次刘儒汉吸取了教训,不光打出了大汉王的旗帜,连八卦教教主的招牌也重新拾了起来。

    靠着八卦教那套蛊惑人心的手段,还有满清官府的横征暴敛,刘儒汉迅速爆兵。

    趁着清军主力未在山西,而山西绿营又疲敝松懈的时机。

    沁州(沁县)首当其冲,刘儒汉甚至没废什么力气,只先行派出内线悄悄混入城中。

    里应外合之下,沁州未费吹灰之力。

    其后的武乡、沁源也是如法炮制。

    刘儒汉旋即以沁州为根基,开始大肆练兵,同时大搞政教合一,增强政权凝聚力。

    (刘儒汉)汉军至此沦为坐寇。

    太原府方面很快得知沁州失陷,刘儒汉死灰复燃的消息,急匆匆派遣大军来攻。

    汉军这次居然也学聪明了,先是派出一支杂牌部队佯装战败,引诱太原清军冒进追击,随即途中设下埋伏,并分兵绕后断其粮道。

    太原清军意识到上当,虽奋勇作战,但粮道被断,又寡不敌众。

    汉军此战大破清军。

    山西各州府为之震动。

    刘儒汉果断趁胜追击,率领数万汉军直扑太原空城,甚至还缴获了不少太原清军的大炮。

    刘儒汉也不好对付了!

    ……

    广西。

    桂东、桂中诸州府已经都被林俊拿下,林俊同样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桂东还好说,桂中抵抗尤为激烈,整个桂中诸府在林军与清军反复拉锯之下,几乎被打成白地。

    两广已然遍布贼寇,其中广西纯粹是被林俊和清军大战给打出来的流寇,广东则是因为林俊的横征暴敛。

    林俊既然要打广西,而且还是硬骨头,那就需要数不尽的钱粮支持。

    实际上林俊只是想着挤一挤,横征暴敛肯定谈不上(相对清廷),但他想搞可持续性发展,可部下的那些将领谁管他。

    最重要的是,这些将领都懂军事,他们知道两广与大明之间的差距。

    林大王肯定打不过朱天子的。

    关键林大王当局者迷,或者说,林俊不愿意就这么拱手让掉手上真刀真枪打出来的王位。

    为了这个王位,林俊到现在都没空生儿子,一直都在御驾亲征。

    后宫倒是从来不缺,比朱皇帝都会享受。

    既然打不过大明,又不能投降,那自然也就可劲捞钱,怎么快活怎么来了。

    事实上,林俊打到桂西就有些打不动了,那里的土司俍兵实在太多了。

    广西俍兵不是盖的,饶是前面几场,给林军带来惨重伤亡的,也基本都是俍兵。

    而且,广西这边也就罢了。

    广东韶州府的瑶人也闹得好大动静,韶州府城都被这些胆大包天的瑶人起义军给围过一次。

    要不是实在打不下来,现在怕是这些瑶人都准备南下广州了。

    这可是林大王的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