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启程南下
第二天早上,刘涛和老爸一起去了摩托车厂,既然不在人家这里干了,没理由还开着人家的车,不过还是要了几桶汽油,他的正三轮从老家回来就准备上路了。
还要了两个旧的轮胎加后桥,他是准备做个牲口大车的,这是给空间里面的马骡准备的,那玩意长成了,可是拉车的高手。
王飞和李红群很是惋惜,这孩子志不在此,好在他老爸刘慎坤在这里,以后还是可以调剂一些物资的,缺肉的问题是长期的。
骑着老爸的自行车,到了街道找到干妈,杨舒文递给他一个袋子,“这是15袋奶粉,我帮你多要了一些,再帮她家里多做两双靴子就行了,一双42的男靴,一双36我侄女的。”
刘涛自然是愿意的,空间的皮子多的是,做起来也不费什么功夫,关键是这个奶粉太难得了,所有人都缺营养,可不光是孩子。
儿子回老家,刘慎坤两口子也发动了关系,搜集一些东西给儿子带回老家,包括刘军,刘华和各自的对象一起努力。
总共凑了四十多斤全国粮票,十几套旧军装,八套旧棉衣,二十多个棉帽子,两件军大衣,半匹瑕疵布,红糖两斤,橘子糖两斤,奶糖两斤,麦乳精两瓶,二锅头十二瓶,剑南春六瓶,汾酒两瓶,茅台两瓶,大前门四条,高碎两斤半,碧螺春一斤,手电筒六个,搪瓷缸子八个,搪瓷大碗十二个,洗脸盆四个,暖水壶四个,水银温度计两只,安乃近两瓶?
可能是刘涛夸下了海口,啥玩意都凑了起来,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完全不考虑能不能带的了,毕竟他是铁路局的,带多少东西也不用花钱。
逼的刘涛只能提前把自己的正三轮整了出来,被他改造的仅次于581,驾驶室只有一个单人位置,类似于八十年代的面的,后面的车厢加长,加宽,加高,还用军用帆布蒙了起来。
开回家里装了半车东西,就当是单位的车好了,他也拒绝了家里人去送,开起来一溜烟的跑了,别说家里人,这两天他也是到处采购东西,主要是鱼线,渔网,生活用品,点心,营养品,零食,国营饭店卖的荤菜,肉包子,素包子之类的,其它的他也不缺。
李文斌绝对是对得起他吃的肉,喝的酒了,特意安排了熟人列车长,跟车乘镜是他自己徒弟,特意的交代了一番,路上他们会照顾好刘涛不说,还会教导他如何返程,如何操作。
刘涛也不是傻子,他自己搞了两个大大的旅行袋,这个主要是用来过明路的,时不时的掏出来烟酒糖茶,搞关系他可是认真的!
当清晨火车停靠在彭城车站的时候,列车长亲自带着他去找站长,重点的介绍交代,帮着刘涛在当地找了一个强力靠山。
刘涛找了个借口,出去转悠了一圈,开着摩托三轮到车站把自己的行李拉走了,反正也没有人追着问他借的谁的。
他并不急着回去,还想和这个新认识的徐站长做点交易,用大鱼换一些棒子面,也不需要多,几百斤就行了,让他的粮食有一个合理的出处。
他要了一个非常低的价格,3:1,算是照顾铁路系统的同事了,要知道他换的是棒子面,不是玉米面,是连同里面的棒芯一起粉碎的,吃起来很粗,刘涛都觉得卡嗓子,但是在乡下才是好东西。
接着他去了一个部队大院,拜访了老爸的一个同行故交吴国权,这位现在也是副团职保卫干部,一听这孩子想用肉换点粮食,立马领着他去找后勤部门。
虽然现在部队的粮食也很紧张,但是这么大个单位,几百斤粮食随便挤一挤就出来了,但是几百斤肉他们可没有办法,这正是他们稀缺的东西。
这一次刘涛用的一比一的价格,兑换了一百斤白面,一百斤大米,一百斤玉米面,稍微的吃一点亏,就算是拥军拥属了。
两边一折腾,一看时间已经十点多了,刘涛告别了吴国权,他可是私下给了一份礼物的,还做了一个小小的交易,他要了两个明年当兵的名额,回老家可能用的到。
并不是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是现实情况确实如此,都是至亲的兄弟姊妹,你们两口子脱离了农村,端起了铁饭碗,还都是干部,家里的兄弟姊妹不照顾,侄子侄女总要照顾一下吧?
不光是兄弟姐妹这么想,包括刘家和李家的父母也是这么想的,不能说别人没有理由,这么多年是不是替你们尽孝了?当年你们不管不顾的参加队伍去了,家里人是不是替你们承担了风险?
这个可不是瞎说的,我们的徐大将当年出了名之后,反动派屠杀了他的亲人,包括27名近亲,39名远亲,你说这些亲人和族人,是不是替你承担了风险?
现在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你们两口子都享受了胜利的果实,这个大家并没有意见,但是你俩要是一点不懂做事,自然有人戳你们脊梁骨!
很多的书友碰到这种情节,总是不理解,骂圣母婊之类的,其实这些人特别的自私,连家族至亲都不照顾的人,凭什么指望别人照顾你啊?
就像是生活中一样,假如你碰上一个不孝顺的人,和兄弟姊妹关系都不好的人,你会和他做好朋友吗?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你和亲生父母,同胞兄弟姊妹都不行,会对我这个刚认识的朋友一片真心?别哄傻子了!
刘涛的老家,离着市区还有接近一百公里,虽然没有后世的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但是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路况还算是不错的。
这里是华北平原,出了市区往西北方向走,一路上连个大土包都没有,别说山了,地里年的小麦也只有一把高,稀稀拉拉的看不到丰收的希望。
苏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每年产出大量的粮食,其产出的粮食长期占据整个苏省六成以上,而苏省也是全国粮食产量排名第八的省份,。
以说苏北平原的富庶全国闻名,然而苏北平原粮食生产如此稳固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历史上的苏北平原,是个饱受战争困扰和旱涝灾害的苦难土地。
自南宋黄河南徙夺淮横贯苏省入海后,苏北平原上连年洪涝灾害,到了明清时期淮河多次泛滥,更是在这里形成了巨大的水患问题。
苏北平原的里下河低洼地区成为了泄洪区,留给苏北百姓的只是一片盐碱地和沙化的土地,加上苏北平原无险可守,是一个四战之地,每逢战乱时代这里更是兵祸连天,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也让这里长期得不到发展。
建国后,连续两次巨大的自然灾害,让伟大领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治理好淮河!
国家危难之际,也只能靠苏北老百姓自己了,当地发动了上百万的农民挖河,自带干粮,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挖通了苏北灌溉总渠,全长168公里。
当地还有传唱的民歌,比如“说淮河,道淮河,淮河的水患多又多,伟大领袖发号召,百万民工战淮河!”,比如“从高良涧到扁担港,三百六十六里摆战场,千里淮河通东海,气死东海老龙王!”
并不是说苏北灌溉总渠开通了,水患就彻底解决了,勤劳的苏北人民这才只是一个开始,下面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挖河,挖水库,才最终讲这块苦难了上千年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