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繁体版

第884章 光控相控阵雷达

    对于背靠背的双面阵“机相扫”来说,120°视野和150°视野之间的区别或许还不会特别大。

    毕竟只要稍微动一下盘子就行了。

    但对于采用固定双面阵,也就是平衡木或者T型天线的中小型预警机,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相当于把探测盲区缩小到了原来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预警机为了改变探测区域而被迫调整航线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王晓模发现有人对自己正在研究的领域很感兴趣,自然是相当高兴的,因此当即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

    “你知道,所谓相控阵雷达,其实就是用移相器控制波束进行的电控扫描,取代过去用机械结构控制天线阵面转动进行的机械扫描,所以才能获得极高的目标刷新率。”

    “不过,到这一步,仍然只是解决了目标刷新率的问题,相控阵雷达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探测能力,还需要具有足够大的瞬时带宽和扫描角度。”

    “但这两个属性在同一部雷达上是相互矛盾的,雷达的指向偏差越大,可用的瞬时带宽越小,一般来说,±45°,也就是90°指向范围内,瞬时带宽的影响不大,所以对于重量和体积都不敏感的舰载相控阵雷达,像是美国的宙斯盾,还有我们正在研制的海之星系统,都是采用4面阵,保证最理想的探测效果。”

    “如果不采用任何宽角扫描技术,那么当阵列法向波瓣宽度为2°,视野范围达到±60°,也就是120°指向范围时,允许的相对信号瞬时带宽只有1%,而且天线物理尺寸越大,对相对信号瞬时带宽的需求也越大,这对于高分辨率探测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所以,绝大多数投入使用的相控阵雷达,都会在各个收发通道采用实时延迟线来补偿天线单元之间的空间路程差。”

    “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相控阵天线的每一个单元上都使用延迟线,不过这对于上千个发射单元的相控阵雷达来说意味着凭空多了几十公里的电缆,一方面是成本和体积不可接受,另一方面,这样高密度的线缆之间也会产生非常强的干扰。”

    “所以目前的通行做法是,将相控阵天线划分为一系列的子阵,在子阵内部的单元继续采用移相器,而在子阵之间使用实时延迟线。”

    “不过对于大型相控阵天线来说,划分子阵会导致视场内产生很多子阵级的栅瓣,造成天线副瓣升高,总之最后取舍出来的结果就是目前这种120°扫描角的单面天线,各方面性能都可以接受……”

    “……”

    毕竟是在雷达领域浸润了大半辈子的资深院士,一番解释深入浅出。

    就连跟在旁边的张洪飚都觉得自己听懂了個七七八八。

    至于常浩南……

    实际上,在王晓模刚讲没两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想起来,前段时间开研讨会的时候,霍鹏华曾经提到过一个相同的名词。

    也是用一定长度的导线来弥补不同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只不过最后……

    好吧,还没到最后。

    不过,至少目前是已经被光纤给取代了。

    当然,在那个激光加工设备里面,换光纤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单纯的减小信号延迟。

    弥补信号相位差只是捎带手的。

    来都来了,干脆一起换上。

    但类似的思路似乎可以被引入到雷达上面——

    这一次,不只是单纯用光纤取代电缆。

    而是采用可编程的光学延时单元结合微波光子移相器形成光波束形成网络,完全实现由光电信号对天线阵元进行相位控制……

    常浩南的思考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寒风打断了他的思绪。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浩南同志,你刚刚……是想到什么新的思路了?”

    王晓模一脸关切地问道。

    他倒是没往雷达的具体技术层面去猜,毕竟常浩南虽然展示过信号处理方面的知识背景,但此前几乎没有插手过雷达本身的研发。

    因此只是以为常浩南对于预警机的后续发展路线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是有些灵感,不过暂时还不太完善……”

    常浩南点了点头:

    “等我这次回去之后,在理论层面上计算一下,如果结果比较乐观的话,再跟王院士您讨论好了。”

    事情的轻重缓急,他还是能分清的。

    王晓模是工程院院士,职业生涯也基本都在解决工程应用层面的问题。

    眼瞅着明天就是交付仪式,现在把一个甚至不能称为思路,最多只能算是想法的事情告诉给王晓模,除了让对方心如猫挠以外,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帮助。

    还不如把想法完善一下,至少拿出一个完整的理论计算结果之后,再去商讨此事。

    不过,王晓模却从常浩南回答的字里行间中猜到了一些端倪。

    既然后者提到了“理论计算”,那很明显,刚刚说的灵感绝不是预警机发展路线这种大面上的事情。

    而是跟具体技术相关。

    至于是什么具体技术……

    王晓模当然还不知道。

    不过,既然常浩南没有直说,那他也不准备强行刨根问底。

    有些时候,保留一些好奇心或许更好……

    各自预判到了对方预判的二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了一眼,然后暂时结束了这个话题,并排向前走去。

    只留下二脸懵逼的张洪飚和梁绍修二人,在寒风中凌乱……

    ……

    第二天。

    3月25日,上午九时。

    交付仪式准时开始。

    至于流程,自然还是老三样。

    先是包括张洪飚在内的几名领导讲话。

    然后是研发人员和飞行员代表表态。

    再然后把挂着大红花的飞机从稍远处拖到仪式现场附近合影留念。

    搞定。

    而带队前来接机的,甚至还是常浩南的老熟人。

    沈涛。

    不过,这倒也不很令人意外。

    海航2师4团目前仍然是全海航,乃至全军唯一的专职特种机单位,也是伺候运8三类平台经验最丰富的单位——

    由于气密型运8的航程实在是惊天地泣鬼神,所以正牌的运输机部队反而没怎么要这些后期改进型,大部分产能都成为了特种机平台。

    “沈副师长。”

    常浩南刚才在台上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对方,仪式结束之后当即走上前去打了个招呼:

    “好久不见。”

    俩人上次见面还是50周年国庆阅兵那会。

    一年半功夫过去,沈涛的肩膀上已经多了一颗星星。

    职位也从海航4团团长晋升为了2师的副师长。

    只是由于大型机飞行员的年龄限制比较宽松,所以仍然在4团编制内担任机长。

    沈涛的视线原本正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架空警200,在听到常浩南的声音之后才意识到身后有个人,于是猛地回头。

    “常总?”

    不知道是否是常浩南的错觉,沈涛的语气中似乎没有太多接装新机型的激动:

    “您好您好……”

    “感觉沈副师长的兴致不太高啊……”

    常浩南半开玩笑地说道,只当是对方连轴转了太长时间有些疲惫。

    这种情况在他长时间工作之后也会出现。

    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不过,沈涛的反应却是微微扯了扯嘴角,试图换上一个兴奋的表情。

    结果失败了。

    于是只好叹了口气:

    “海航组织层面的一些琐事罢了,不必多提……”

    听对方说到这里,常浩南才猛然想起一件事——

    上一世的2003年,统一的海军航空兵司令部曾经遭到过裁撤。

    此后一直到2016年,海军航空兵各师都是同时接受海军司令部下属的航空兵部、海军装备部下属的航空技术保障部以及三大舰队同时管辖。

    从马后炮的角度看,这对于海军航空兵的组织建设和装备训练水平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而此类大动作,提前个一两年有风声泄露出来再正常不过。

    沈涛很可能是在忧心这件事。

    不过,这种涉及到军队体系建设的问题相当敏感,常浩南自知不可能直接插手。

    所以,只好准备跟对方聊点其它的事情。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沈涛就主动切换了话题:

    “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感谢你们航空技术部门能提供更先进的装备。”

    “要是5年前的这个时候,咱们也能有现在这些东西的话,恐怕……改写历史都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96年那场海空大演习,时任4团副团长的沈涛自然也有所参与。

    只不过当年4团的主力装备还只有几架用于海上测绘与巡逻的运8X,只能在外围晃悠几圈,看着剑拔弩张的核心演习区域无可奈何。

    那种两眼一抹黑,心急火燎的感觉,沈涛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如今总算列装了第一架预警机,虽然只是当年“备份转正”的一个过渡型号,但至少让特种机单位有了直接参与到海空对抗中的能力。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常浩南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非要说的话,还是因为那次事件的刺激,才让我决心奋发图强来着……”

    这句话不能算错,只是不完全对。

    他当年确实是发愤图强了不假,但人的能力毕竟是有极限的。

    真正改变一切的,还是那一波带着记忆和经验,当然还有系统的重生。

    只不过,这就是常浩南不可能告诉任何人的事情了……

    “还有这种事?”

    沈涛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只是略显意外看了一眼旁边的常浩南,语气中总算带上了一些笑意:

    “那这么算起来,美国人其实是亏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