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日记
繁体版

第十章 有一种朋友叫《查令十字街84号》

    李坛十一期间是在家过的,白天在家刷两套行测真题,晚上拿着大姨送的达亿瓦新钓竿去小河边夜钓。

    日子过的很是舒坦。

    今晚鱼情很好,下了窝料没多久,就有鲫鱼上钩,李坛突然很后悔没有去挖蚯蚓,这么好的天时地利,应该会有很肥的黄牯鱼上钩,姐姐丁岚和姐夫张屿如今添了小宝宝,两岁的小奶娃最喜欢吃的就是这种没有刺的鱼。

    望着电子漂出神,李坛想起来那本《岛上书店》里随意加的一张书签,书签是一张泛黄的咖啡券,背后写着三个字:张光萱。

    这应该是她的真实名字。

    他在明媚早晨收到了她的回信。

    李坛:

    你好。

    首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现在,我想聊聊我的故事。我遭遇过整整6年的校园暴力,直到现在,我的精神和心理上依旧遗留着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后遗症,自卑、内向、孤僻、敏感、没有安全感、不定期的失眠等,我花了很多年才能够有足够的勇气,把这一段自己最无法直视的历史,讲给你听。

    为什么告诉你这个事?

    我没有资格期望你做到连我都不做不到的事情,你可以继续恨这个人,也可以选择原谅,但是请你与自己和解,和那些伤痛和睦相处吧,人如果无法忘记的时候,那就只能记住,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为自己而活,为我所爱而活,活的温暖祥和,活的金光闪闪,活的光芒万丈,活出我们原本应有的样子,完全没有必要被这么一个不值得的人毁掉剩下的人生,因为我们曾经因为她牺牲太多快乐。

    现在聊点开心的是吧,我一定要推荐你看《查令十字街84号》。

    这是一本读书人的圣经,几乎所有爱书之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灵魂上的共鸣。

    当年的女作家海莲·汉芙一贫如洗,贫困潦倒,穿着像“一个百老汇的乞丐”,因为贫穷买不到想读的书,恰好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英国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刊登的广告,便写信求寄一些喜欢的绝版书。从此,海莲·汉芙小姐便与弗兰克·德尔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来往。

    这本书根据作家本人的书信整理而成,每一封信件的背后都是一个真正的故事,他们的默契与信任令人动容,书里从海莲到弗兰克,从老马丁到邻居老太,他们都是尘世间最平凡的人,却因为人性中的善良而高贵。

    一、阅读之美

    很多人说,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想法就是跑去书店,摸一摸书,买一买书,再闻一闻书香。因为这本书里的书籍之美,总让人想领略一下阅读的快感。

    海莲·汉芙是个脾气不怎么好的女人,从通信中她对偶尔几次寄来的书籍表示不满,就能看出她的泼辣与直爽,当然,她的灵魂知己弗兰克从来没觉得她是个刁钻的顾客。这朵浑身带刺的玫瑰形容起书的质感却是极具女性的温柔,电影和原著里海莲也多有抚摸书皮和纸张的细节。

    “今天收到你们寄来的书,斯蒂文森的书真是漂亮!把它放进我用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它。我捧着它,深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看惯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她善于发现旧书的美丽,她说在信件上说: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她也是个真正的爱书人,会对别人把撕下的书页当包装纸这种行为怒不可遏:

    “这是个堕落颓废的年代,他们居然把漂亮的旧书页撕下来当包装纸。上面描述的是一场战役的中段,但我已经看不出是哪场战役了……”。

    她虽算不上相貌出众,却是个极有情趣的老女生,会带着一本方便放在大衣口袋的小开本诗集,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步行到中央广场读一下午,以至于书店里的店员脑海里想象的她是一个高雅而美丽的存在,海莲爱书,弗兰克是个严肃古板但很专业的书商,她要的各类离奇古怪的绝版旧书他都能找到,而且细心地为她留意不同版本。这种信任和欣赏几乎是立刻建立,对话内容从最初的找书扩展到相互发牢骚扯家常。书店后来甚至为海莲预先邮寄她想要但是暂时无力支付的书本,当然,海莲也从不欠款。对于弗兰克而言,海莲不仅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老顾客,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灵魂知己,书籍之美,阅读之美,让分属两个国家的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建立起一种别样的联系。

    二、人性的美好

    全书中最动人之处就是让我们又看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善良,纯真,坦诚,信任。

    那时候,二战后英国处于重建时期,百废待兴,物资匮乏。贫穷如海莲这般的学究都无法想象,一个月只发一只鸡蛋的英国人到底怎么过日子。当然,海莲自己并不富裕,如果不是没钱,她不会联系上弗兰克买旧书,如果不是没钱,她不会因为治牙牺牲掉去英国的机票,正是这个贫穷到寒酸的美国老姑娘海莲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施以援手,她开始绞尽脑汁的给书店的人邮寄整箱的鸡蛋和大块大块的火腿。她的救济帮助弗兰克带领全店工作人员挺过了一次有一次食物危机。

    这位有着两个女儿,已经“很久没有吃到大块的肉”的英国老绅士收到整箱的食物目瞪口呆,他立刻把这些救命物资分给了所有店员甚至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的邻居:

    “希望您会高兴得知,两箱鸡蛋和牛舌罐头已平安寄达,而我们也要再度向您道谢。本店的一位老同事——马丁先生,躺卧病榻已有一段时日了,因此,我们一致决定让他多分一些鸡蛋——其中一整箱。一如以往,对于这些难能可贵的物资,我们十分欣喜。牛舌罐头亦相当诱人,它们大大地补充了我们的贮粮。至于我自已,我会将它们好好地收藏起来,以备特殊场合再派上用场”。

    那个时候,他的一双女儿,已经买不到一双丝袜,其他店员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这些善良的人集体决定把救命的食物多分给即将命不久矣的老马丁。

    电影里,这个桥段处理的更为温馨,复活节那天,员工们开心的把救命的食物抱回家里,与最爱的人分享。

    孤苦无疑的老马丁先生将香肠分给了他相依为伴的猫咪;

    塞西莉将肉食做给了她的儿女;

    而比尔将火腿带给了与他同住的姑婆;

    他们顽强而有爱的挺过了战后最艰难的时光。

    海莲的善举获得了书店人和书店经理一家人的尊重。他们给她送了漂亮的手工桌布,那是弗兰克的邻居老太的作品。而书信往来也开始从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扩大到海莲和书店员工以及弗兰克一家人之间。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感觉到温暖,人性的美好,在这来来往往包裹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友谊的珍贵

    有人曾经争执,海莲和弗兰克之间到底是不是爱情。

    其实,是不是暗生情愫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把这种感情定义为友情,发乎情止乎礼,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来往中,因为彼此的善意而逐渐升华。

    一位妙语连珠的美国女作家和一位正直、稳重的英国绅士之间的碰撞极有趣味,在二十多年里,他们在书信中交流彼此的想法,情感,信仰。弗兰克妻子的直觉告诉自己丈夫和通信的海莲之间有些暧昧,好奇心作祟的她终于打开了海莲的来信,信中没有丝毫越轨的话语,在收到那些救命的食物以及礼物之后,这个善良的女人提笔给海莲写了第一封信表示感谢,妻子诺拉是善良的,学富五车的海莲与知识渊博的弗兰克也是正人君子,他们很默契的把两人关系定格在知己这个名词上。知己,就是友情以上,恋情未满,他们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这份相知,直到弗兰克生命的终结。

    我想弗兰克是爱海莲的,那是一种超越男女的爱,它夹杂着欣赏与理解,小说中只字未提,但是电影中却有含蓄的表达,弗兰克会望着走进书店的美国女人有一瞬间的怔忡,他会在海莲不能如期来英时失魂落魄的说一句“她不来了”,他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念叶芝的诗,当安东尼霍普金斯慢慢的朗诵这首诗时,所有的感情都在那一刻得到升华,这已经不是一首情诗,而是报于知己的赠文。

    生死酬知己的弗兰克最终先一步而去,海莲整理着书橱里一本本从英国寄来的书籍泣不成声,我想,她也是爱他的,那是一种夹杂着感激与仰慕的爱,妻子诺拉含泪替丈夫回信:“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弗兰克和我却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他总温和有耐性;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身,我的脾气总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选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

    那种因书而起的相知、相惜和若有若无的柏拉图式的情愫,最终在此画上了重点。因为经济原因,直到弗兰克去世,海莲都没能去英国和他见上一面。她能做的时默默留着泪整理着书架,抚摸着这些年所有寄来的书籍,蹲在书堆里给好友回信: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他们的故事始于一个冬日,也终结于一个冬日,中间,是二十年的光阴。

    希望你喜欢这本书,如果你愿意,我想把这本书留在三楼书包寄存A区13号柜,送给你看,其实你看完就会明白,三生三世,大梦一场,繁华韶首,不过转瞬,我们坎坷的二十多年青春,它所有的苦痛也许和别人比起来并不值得一提,希望对有类似经历的你有用,浮生一梦,终究是寥寥数笔,不过如此。

    光萱

    2019年10月4日于星巴克杨业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