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之畔,边疆之路
繁体版

第九章 一波未平

    在宫斗的复杂棋局中,李辰逸凭借着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赢得了圣上及周围人的信任。

    起初,李辰逸并未急于在宫斗中崭露头角,而是选择默默积累实力。他深入研究治国之道,广泛阅读典籍,与朝中贤士交流切磋,逐渐在学识与见识上超越了同龄人。每当圣上询问意见时,他总能提出独到见解,既合时宜又具前瞻性,这让圣上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初步建立了信任的基础。

    在宫斗的漩涡中,李辰逸深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谨慎之心,对待宫中的每一个人都尽量做到公正、真诚。他善于观察人心,理解他人的难处,因此在关键时刻总能给予恰当的帮助或支持,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与信任。这种以诚待人的态度,让他在宫中安插了不少心腹之人。

    不久前,后宫之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起因是梅妃突然宣布自己怀有龙嗣,这本是宫中大喜之事,然而,随着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诬陷事件逐渐浮出水面,这场喜事却变成了针对德妃娘娘的阴谋。

    梅妃,以美貌著称,近来圣宠正隆,她利用自己受宠的地位,联合了几位对德妃娘娘心怀不满的嫔妃,策划了一场假孕大戏。她们散布谣言,声称德妃娘娘因嫉妒梅妃有孕,暗中派人下药企图堕胎,一时间,后宫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诬陷,李辰逸挺身而出,开始暗中调查此事。他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秘密搜集证据,同时,他也意识到,仅凭口说无凭难以服众,必须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能揭开真相。

    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李辰逸发现,梅妃所谓的“孕相”其实是通过服用特殊药物伪造出来的,而这种药物在京城的一家隐秘药铺有售。他立刻派人前往药铺,暗中购得此药,并请宫中御医进行检验,最终确认了药物的成分及功效。

    有了这一关键证据,李辰逸决定在圣上面前揭露真相。他精心准备了一场对质,邀请了梅妃、御医及几位证人到场。在圣上的注视下,他先是让御医当众验证了药物的真实性与作用,随后,他步步为营,通过逻辑推理和证人证言,逐渐揭露了梅妃假孕及诬陷德妃的真相。

    面对铁证如山,梅妃只能装作恍然大悟,把此事推给一名无权无势的小小贵人,那名贵人眼中含泪跪下认罪。圣上大怒,严惩了所有涉案人员,并对李辰逸的冷静、智慧与忠诚大加赞赏。此次事件不仅成功保护了德妃娘娘的清白,也让李辰逸在圣上面前大放异彩,进一步加深了圣上对他的信任与器重。不过也直接导致了梅妃一党对他的深恶痛绝,梅妃更视李辰逸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李辰逸也深知,撕破脸的代价,但他只能向前,毫无退路。

    作为皇子,他的职责不仅是维护皇族的利益,更是要为国家与百姓的福祉着想。在朝堂之上,他一次次冲锋陷阵,博得陛下的好感。

    一次,城外遭受蝗灾,粮食歉收,民不聊生,消息传至京城,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却多持保守观望之态。李辰逸深知此事关乎国家稳定与百姓福祉,不容有丝毫懈怠。他主动请缨,深入灾区实地考察,不畏艰难险阻,亲自了解民情,收集第一手资料。

    回到京城后,李辰逸立即向陛下呈上了详尽的灾情报告与救灾方案。他建议朝廷应立即调拨粮草、银两,设立粥棚,救济灾民;同时,组织力量杀虫除害,改善种植条件。他的方案既切实可行,但年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官员们对赈灾款颇有微词,面对一些官员的质疑与反对,李辰逸据理力争:“作为臣子,应为陛下分忧,应以国家大局为重,以百姓利益为先,不可因循守旧,更不能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

    户部侍郎秦大人,一位平素以精打细算著称的官员,此时站了出来,他的面容凝重,言辞间透露出几分决绝。“陛下,微臣深知国库现状并不宽裕,但灾情紧急,刻不容缓。”秦大人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微臣虽不才,但愿意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捐款白银二百两,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微臣也恳请陛下与诸位同僚,能够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官员们的嘴脸各异,微词四起。有的官员面露难色,似乎在权衡利弊,不愿轻易表态;有的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更有甚者,直接出声应付,言辞间透露出敷衍与推诿之意。

    “秦大人真是慷慨解囊,我等自愧不如。”一位平日里与秦大人交好的官员率先附和,但话语间却显得颇为勉强,似乎只是出于礼节性的回应。

    “是啊,是啊,秦大人此举实为楷模,我等理应效仿。”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但声音中却缺乏足够的真诚与热情,更像是为了应付场面而说的客套话。

    然而,在这片应付之声中,也有少数官员保持着清醒与坚定。他们深知,此刻的朝堂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赞美与敷衍的表态,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决心。他们或低头沉思,或相互交换着眼神,似乎在寻找着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辰逸心中五味杂陈。正当他准备再次发声,以更加坚定的立场表明自己的决心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

    “父皇,儿臣愿捐款白银三千两,与灾民共度难关,为父皇效力!”大皇子李瑾瑜的声音响起,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决心与力量,瞬间冲刷掉了朝堂上的部分阴霾。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诸多官员纷纷站出来附和,表达自己的意愿与决心。

    “微臣也愿意捐款,虽不及大皇子殿下慷慨,但亦愿尽绵薄之力。”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出,声音虽弱,却透露出坚定。

    “微臣愿捐白银五百两,为灾区百姓尽一份心。”另一位年轻官员紧随其后,声音洪亮,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一时间,朝堂之上响应之声此起彼伏,原本沉闷的空气被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所取代。官员们纷纷表态,有的捐款,有的提出救灾建议,整个朝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凝聚力。

    最终,陛下采纳了李辰逸的建议,并命他全权负责此次救灾事宜,而大皇子李瑾瑜负责监管。李辰逸亲自督战,确保每一分物资都能准确无误地送达灾区,每一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执行。在他的努力下,灾区局势迅速稳定,百姓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当李辰逸满载着救灾的功绩与疲惫的身体返城时,却发现整个朝廷乃至民间都沉浸在一片对大皇子的热烈赞美之中。大皇子在此次救灾行动中的慷慨解囊与坚定决心,仿佛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了整个京城。

    “大皇子真是英明神武,有陛下的风范!”朝堂之上,不少大臣纷纷夸赞,他们的言辞中充满了敬佩与敬仰。有人赞叹大皇子的魄力非凡,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重任;有人则称颂他的仁爱之心,视百姓如子,不惜倾囊相助。

    而在民间,大皇子的名字更是被传为佳话。百姓们感激他的救命之恩,纷纷传颂他的善行义举。街头巷尾,茶馆酒楼,无不在谈论着大皇子的英勇与慷慨。一时间,大皇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威望与民心也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辰逸站在朝堂的一角,面对着满朝文武对大皇子的赞誉之声,面上却并未显露出丝毫波澜。他深知,在这场救灾行动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因此,当众人纷纷将功劳归于大皇子时,李辰逸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丝毫的嫉妒或不满,反而谦逊地感谢了大皇子。

    “父皇,诸位同僚,”李辰逸上前一步,声音平和而坚定,“大皇子确实令人钦佩。他德心仁厚,视百姓如子,不仅慷慨解囊,更在关键时刻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可以说,没有大皇子的鼎力相助,我们的救灾工作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进行。”

    说到这里,李辰逸微微一顿,目光中闪烁着真诚与敬佩。“因此,我认为所有的功劳都应该归于大皇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皇家的担当与责任,也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榜样。”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叹与赞誉之声。众人没想到,李辰逸竟会如此大度地将功劳全部推给了大皇子,这份胸襟与气度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大皇子闻言:“二弟言重了,此番救灾乃是众志成城的结果,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官员与将士都功不可没。二弟的辛勤付出我亦是看在眼里。”

    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仿佛所有的纷争与嫉妒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但这份表面的平静却难以掩盖皇上内心深处的波澜。皇上的眼眸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冷意,他静静地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穿透了那片虚假的和谐,直视着下方的大皇子。

    在皇上的心中,大皇子的表现无疑太过耀眼,他的仁心与魄力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私下议论,将大皇子视为下一任储君的不二人选。这样的局面,让皇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天子最忌讳的便是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更忌惮臣子之间暗相勾结。而今,大皇子不费吹灰之力,在朝堂之上树立了如此高的威望,这怎能不让皇上心生忌惮?皇上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深知,一旦放任大皇子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将对自己的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于是,皇上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他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明显偏向大皇子的官员。在他的心中,已经暗暗盘算着如何平衡各方势力,防止大皇子一家独大,同时也在寻找着能够制衡大皇子的合适人选。

    而这一切,都被皇上那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表情所掩盖。他依旧保持着帝王的威严与风度,只是那眼眸中的冷意,却如同冬日里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