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代的奋斗史
繁体版

第一百四十三章 走访

    已经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年味越来越浓了。

    李勃为自己定下的写一篇文章的目标,是有关复读生问题稿件,还没有实现,这让他心里有些着急。

    今天恰好家里没什么事。他和家里人打了招呼,就骑车出去,准备走访几个同学。

    天还是真冷。李勃穿着大衣,没有扣上口子,骑车兜风,感到寒风刺骨。他停下来,下车扎好自行车,把大衣扣子全部扣上,自己都觉得好笑,这样裹成一个粽子,还如何骑车?大衣的衣襟上面三粒口子可以扣上,下面的三粒还是得解开,这样敞开口,才不影响蹬自行车的脚蹬。

    如此骑行,不多久大腿就冻得受不了,只能把左手斜插进大衣斜兜里,撩起衣襟裹住受冻的部位。右手扶助车把,顶风前行,真的好难啊!

    木兰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一个一个的自然村,星罗棋布,有的村庄慢慢扩张,不知不觉就勾连的一起了。农村人文化程度不高,就把这样勾连在一起的村庄粗俗地称为“狗连蛋村”。这些个村庄如果合并叫一个名字,也是顺理成章的,偏偏村里人对老村名又念念不舍,往往让外来人丈二和尚摸不住头脑。

    这儿的村庄命名还有一个特点,一般以村内人最多的姓氏加一个“庄”字命名,于是乎,张庄、王庄、李庄、赵庄频频出现,难免就出现重名。如果村内有两个大姓氏势均力敌,就两个姓并列,于是就有了黄孟庄、金黄庄之类。

    李勃记得牧专的崔田雨家在崔庄,就以为是在310国道旁边挨着蒯庄的那个特小的崔庄。

    他在村头遇见一位背粪筐的老大爷,问崔田雨家在哪。老大爷很热情地把他领到一户有浑砖院墙的人家,可是这家出来的两个年轻小伙,李勃一个也不认识,弄得好不尴尬,闹了一个大笑话。

    为尽快赶出稿件,李勃赶紧解释,脱身离开。

    不远就是乡政府,李勃到门口传达室讨口水喝,并给看门的大爷聊了几句,就急忙骑车西行。

    到了宋庄,这次总算问到宋建林家。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走出大门,对李勃说:“你是建林的同学?俺孩去贵州了,过年不回来!”

    “婶子,建林为啥去贵州呀,都说故土难离的!”李勃心中充满疑惑。

    “俺孩说,在咱河南,考大学太难了,正好他叔在贵州当兵,就在贵州娶亲安家不回来了。他叔就俩闺女,没有儿子,就让建林去给他叔家支撑门户,户口也迁走了。”建林娘说着还抹起了眼泪。

    “婶子,您莫难过,建林去贵州是好事,凭他的成绩,在那边考个好大学应该是个轻松的事。”李勃急忙安慰建林娘。

    “孩儿,我不难过,建林有哥有弟,也不差他一个,但愿他有个好前程。”建林娘也破涕为笑了。

    “婶子,建林不在家,那我就走了!”李勃就要告辞。

    “孩儿,你先等会,俺家有刚炒好的花生,婶子给你抓一把。”建林娘拉住李勃不让走。

    “婶子,真不用了,谢谢您啦!”李勃挣开手,快步把自行车往前推了几步,飞身上车,快速离开。

    建林娘在后边还在叨咕:“这孩子,咋还恁客气!”

    走访两个同学都没能如愿,李勃有些大失所望,感觉这个稿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写不成了,没有基本的事实素材,瞎编一气肯定影响不好,会降低自己的信誉。

    宋庄北边,紧挨的一个村庄叫刘油坊,李勃认为这个村的命名就很有意义,或许当时起名时村里有个很出名的刘家油坊。

    看到村口一家小店有刘油坊的名字,李勃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高中时的刘国庆同学,不就是这个村的吗?有媒婆给国庆介绍对象,正是李勃村里的一个本家小姑。国庆第一次上门,李勃还被请去陪客。不知为何,没有走到最后结亲就散了。

    李勃原来还担心,如果真成了亲,同学之间还不好称呼了。现在就没有这个忌讳了,不妨去找一下国庆说明情况,了却自己的一份心事。

    自己一人独往,李勃还怕说不清楚,恰好路边拐角处有个张庄,张秋生家就住在村东头,李勃和别的同学一起去过他家,正好拉上他一起去。

    可是到张秋生家,秋生的大哥春生说,秋生和张发堂一起去高庄另一个同学家了。

    李勃无奈,只好一人前往。

    不料,到刘国庆家时,国庆的父母告诉李勃,国庆也和两位同学去了李明楼村的同学家。

    李勃有点哭笑不得,正要与两位老人告辞,可被他们一人拉住一只胳膊,说什么也不让走。

    “孩呀,别说亲戚的事,就你和国庆同学一场,今天你必须在这吃一顿饭,饭后在这等国庆他们回来。”国庆父亲态度坚决。

    “孩,恁叔说的对,恁爷俩坐着喝茶拉呱,我去厨房做饭,你也别客气,就当是自己家。”国庆娘说完就进了厨房。

    “哎呀,叔您太热情了,可惜我也没带什么礼物!”李勃对两位老人的热情有些惭愧。

    “傻孩子,说啥呀,一辈同学三辈亲,啥礼物不礼物的,不要再提!你要真提礼物来,您叔我不也得摆桌酒席?咱是自家,就吃家常便饭,有啥吃啥。”国庆父亲既热情又实诚。

    “那叔,我就沾您一次光了。”李勃笑着说。

    “啥沾光不沾光,不说了,你也不吸烟,真是好习惯,来,喝茶吧。”国庆父亲给李勃倒了一辈热茶,还真是用茶叶泡的花茶,不是平常说的白开水。

    国庆娘不多时端来两碗肉丝面,让李勃和国庆的父亲先吃,自己又去厨房忙。

    李勃一连吃了两碗面,身上觉得热乎乎的,赶紧夸赞面做得真好吃。

    李勃饭后又和国庆的父亲聊起家长里短,风土人情,倒也聊得十分热乎。

    眼看太阳西斜,很快就到下午五点钟。

    “叔、婶,国庆还没回来,我还是先告辞吧。他们去的李明楼就在俺庄正北,他回来也只有那一条路,或许我们会在路上遇到,我们可以说说事的。”李勃坐不住了,也怕出来一天,家里人挂牵。

    国庆父母也不再强留,就放李勃走了。

    幸运的是,李勃在李钱庄西边的大路上真的碰见了返家的刘国庆。

    两个老同学就倚靠着自行车,在路边谈了近半个小时。李勃心中的情结打开,那份牵挂也释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