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代的奋斗史
繁体版

第一百六十五章 偷看

    几天来,郑州的天一直闷热,好像被盖严锅盖的一口大闷锅。

    人在锅里蒸,快变成一块蒸肉了。

    李勃上了两节感觉挺有意思的体育课,尽情发疯,大汗淋漓,为之一爽,把几天来闷热带来的憋闷一扫而去。

    张高山老师带领大家,先学习了一套少林拳。在一阵阵“嘿、哈”的喊叫声中,挥拳踢腿,闪转腾挪,好像电影《少林寺》里那群练武的和尚,跑到校园里来练功。

    接着,张老师把男生分成两个队,进行足球对抗比赛。李勃居然踢上了瘾,踢了90分钟,全场飞奔,累得气喘吁吁,竟然意犹未尽。

    还足球的时候,器材室的门关得死死的,扣门,无人应声。出教学楼门厅,往四下远望,也不见那位管器材的老师的影子。

    索性在楼前的空地上颠球,看着足球象毽子一样上下翻飞,也很快意。

    楼内一根水管漏水,在楼外的墙根处积成一个浅水洼。

    听到有人喊了一声自己的名字,李勃一愣神,足球飞了出去,恰好掉落在那片水洼里。

    原来是班长姚星辰过来,喊了一声,然后转过来一封信,让他转交给张高山老师。

    李勃接过信,又跑到水洼处捡起足球。球沾了水,不好再踢,只得收场。

    管器材的老师回来了,李勃还了足球,开始打量张老师的这封信。

    信封是一个白纸大信封,薄薄的,透亮,可以看到里面装了几页红格子稿纸,黑色字体,隐约可见。

    信封的正面印着《当代体育》杂志社字样,李勃觉得应该是退稿无疑。

    李勃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一般的杂志社的信封,都是用牛皮纸印刷的,根本不会透亮,也许是考虑退稿时可以避免投稿者的尴尬。这家杂志社用薄薄的白纸印刷,退稿时,考虑到作者的感受吗?

    想到张高山老师也是河大体育系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竟然也被编辑部退稿,一阵共同命运的感觉一下就袭上李勃的心头。

    李勃知道接到编辑部的退稿,就是一次失败痛苦的袭击,不知这样的袭击,击垮了多少人发表作品的美好梦想,断绝了多少人成名成家的希望。

    一盆冷水,兜头浇到谁的头上,都不是快乐的事。李勃思考着,怎样才能把这封信,妥妥地交到张老师手里。

    在体育部门口,左等右等,一直不见张老师的影子,李勃只好先将这封信带回寝室。

    “老李,你的女朋友又来信了?”胡大伟看到李勃手里拿着一封信,便好奇地问了一句。

    “哪里!是姚班长在门口收发室拿到,让我转给体育张老师的。”李勃随口回应了一声。

    “老张的,啥信呀?让我也看一看!”不知道为什么,王栋梁却突然来了兴趣。

    “这是人家的私人信件,不能随便看吧?”李勃对王栋梁的兴趣向来不感兴趣,觉得这是无理要求。

    “看你那球认真样!不看信瓤,只看信封表面,不算偷看吧!”王栋梁颇为不满。

    “一封退稿信,有什么好看的?给,拿去看吧!”李勃没好气地把那封信扔在了王栋梁面前的小桌子上。

    王栋梁也不管李勃是否生气,拿起桌子上的信端详起来。看了半天,撇嘴对李勃说:“怪了,老李,这信封上下左右、正反两面,都没有‘退稿’字样,你怎么就知道是退稿信呢?”

    还没等李勃回答,胡大伟也凑近细看,随口附和道:“就是,就是,老李是不是你偷看过?”

    李勃突然感到这误会大了,前段时间在郑州火车站,被一老太婆诬为小偷,就难受了好一阵子,这回再落个偷看别人信件,该如何是好?

    于是,他急忙辩解说:“我收到的退稿信,多了去了,哪次也没有编辑在信封表面标注‘退稿’字样的。我只是感觉,如果是采用通知,就只会是一张薄纸;如果是寄样报、样刊,会用最大的那种牛皮信封。”

    “噢,老李是很有经验的啦!”胡大伟拉长节奏的一句话,让李勃听了简直就是嘲讽他屡次往外投稿不中。

    “我倒不信,老李的感觉就对!”王栋梁犯起了牛劲。

    “你说我感觉的不对,那你总不能打开别人的信验证吧?”李勃一句话说出口,就觉得好像哪儿不对劲了。

    “就是,老李感觉的对不对,打开一看便知,费什么口舌!”胡大伟拿过信就准备撕开。

    “老胡,不可!私拆别人的信,违法呀!”李勃看胡大伟真要撕开,连忙喊了一声。

    “老李,就你危言耸听,咱仨都在现场,怎么叫私拆?不过还是应想个万全之策为好。”王栋梁虽然不赞同李勃的违法之说,口气还是缓和了下来。

    “唉,有法了。”胡大伟象是发现了新大陆,“二位请看,这个杂志社真是敷衍,封信封不用浆糊,就用订书机订两下完事。咱要是把订书针扣开,看完还原样扣上,张老师也看不出来谁看过。”

    “老胡这招,高,那就扣开看吧!”王栋梁动手扣开了订书钉,小心地打开了信封。

    李勃本想制止,但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默认纵容了王栋梁的行为。

    三人一块凑近细看。几张稿纸,的确是张老师写的一篇论文《中专体育教学的几点感悟》。

    三人对此并无兴致,接着看另一张带杂志抬头的信纸,仅仅回复了十几字:“张高山同志:来稿收悉,尚不够采用标准,希望继续厚爱本刊!1987年5月3日。”

    “太敷衍了,简直是对作者缺少必要的尊重!”李勃替张老师打抱不平起来。

    “嗨,真没啥东西,真没求看头!”王栋梁感到失望之极。

    “老王,这下消停了吧。老李的感觉真准呀!”胡大伟不忘挖苦王栋梁一句。

    王栋梁和胡大伟满足了好奇心,李勃得忙着处理这封信的后事了。

    拆下的订书订断了齿,李勃只好在破作业本上找了两个,还趁原来的钉眼换上。还好,看不出来破绽。

    李勃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下午找到张老师,小心翼翼地交出那封信。

    张老师好像没有发觉,接信在手,还对李勃说了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