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讲故事之短篇合集
繁体版

《善恶论》

    自古以来,无论是民俗的道德法律,还是修心的佛经道藏,皆是教人向善。有言论:恶人自有天收,善人来世有报。来世有报这个尚且不谈,毕竟有没有来世我们都不知道,可这恶有恶报我们却也没有看到。这世上的恶人多是逍遥自在、作威作福,却也没见有什么恶报。

    所是恶,有大小之分。位高权重富可敌国者即使所为恶小,亦可论其为恶大,贫贱草民落魄浪人即使所为恶大,亦可论其为恶小。善恶本无界限,全由人心裁定。若是无惧世俗言论,那善恶所分皆自由心。心之向善,所为恶亦善;反之,心之向恶,所为善亦恶。

    孟子所言“性本善”,是谓人生来便是善良的,但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下,人们不断地学习成长,在社会的大染缸之下不断地熏陶,人们先天存在的善在一点点的消耗,有的人将仅有的善藏在心中,有的人却彻底的失去了善,而有的人克制住了社会的恶,将先天的善保留并延续了下来。

    荀子所言“性本恶”,是谓人类本质上就是恶的,只不过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下,人们学会了善,学会了如何克制恶的倾向,掌握了自我克制的意志。但在这种角度下,人人都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善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恶魔的心,一旦失去了善的遮掩,将会释放出无法想象的恶魔。

    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虽然本质不一样,但是呈现出的结果却是所差无几的,不过都是用善来克制恶。对于善恶而言,所处的角度不同,那么所对应的善恶也不同。比如说人吃猪肉,对于人来说这无关善恶,只是一种生存本能,但对于猪来说,人的这种行为便可以称之恶。还比如说两个竞争集体之间,便可以认为对手是恶,己方是善。

    在很多时候,善恶的定义是从个人或者集体的利益决定的,有益于己方的便是善,有害于己方的便是恶,在现今的社会下,这点尤为明显。善恶从曾经的比较概念化的定义,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当事人价值观的判断,是善是恶,取决于当事人的价值系统,而这个判断系统,是个人和个人所属的各个群体交织而成的。而这点,让每个人的善恶判断都不一样,不同的善恶观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冲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其实这种善恶观,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错误的善恶观,中峰禅师讲过:“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这是一种大善,利益于大众,造福于众生,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如此。只不过这种善恶已经不是我们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种纯善的大佛圣贤才能如此。

    《朱子家训》上有一句话,叫做“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如果自己有什么缺点毛病,或者说做了什么错事,却一个劲的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那么久而久之,便无人会指出你的过错,但是随着一点点的小恶不断积攒,终究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等到那个时候就迟了,那就不是之前的小恶了,那所爆发的便会是大恶。

    《左转》有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那便是大善。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如此,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恶,并下定决心改正,这股意念便是大善。只不过这种大善,并不能弥补之前所犯的恶,恶既然犯下,并不是轻易可以弥补的,往往一个小恶需要很多的善才能弥补,甚至再多的善都弥补不了。

    善恶在很多时候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善即是善,恶即是恶,两者并不能抵消,《祭丁学士文》上有一句“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便是这个意思。于善于恶不过都存于人的心中,在当今的社会中无愧于心便是善,至于恶恐怕已经无关紧要了,毕竟恶已经是这个社会生存的根本了。

    无论是善也好,还是恶也罢,其实都没关系,人生嘛,恣意妄为一生也是过,行善修心也是过。其实有句话说的就很好“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行善天下。”如果能力不够,自保就好了;如果能力出众,多多行善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