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朱棣道衍偷听

    令傅林没想到的是,只经过一日,社学便已修缮完毕,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带薪休假好几日呢,没想到这么快。

    不过在他到达社学之后,整座社学似乎看上去不过没多大的变化,除了社学牌匾之上加了几个烫金的大字,还有就是把一些之前略有破损的讲堂修复一番。

    就比如傅林自己那间讲堂,由于自己在社学内部没有啥学生,导致自己的讲堂在整座社学当中略显破败。

    虽然朱土想要帮助自己修缮一番讲堂,但是被傅林婉拒了,与其花那冤枉钱,还不如直接把钱给自己。

    好在傅林和朱土都不是讲究之人,两人也就这么凑活着讲课听课。

    大概受到这次入编的影响,傅林的讲堂内部所有桌椅板凳全都焕然一新,甚至墙体也都被重新粉刷过一遍。

    就在傅林感慨着入编还是有一定好处之时,他就看到在门口鬼鬼祟祟地身影。

    朱瞻壑如同往常一般来到社学,他在看到傅先生讲堂内部焕然一新是也是大为吃惊。甚至怀疑自己走错地了。

    在傅林向他招手之际,他才确认此地正是傅先生的讲堂。

    “傅先生,发生了什么事了,为何讲堂内焕然一新。”

    “我也不清楚,不过似乎我们社学进入了皇家编制。”

    朱瞻壑挠了挠头,直觉告诉他没有这么简单,不过,他也想不出来有何问题。

    傅林倒也没这么多讲究,之前破败的讲堂可以讲课,现在崭新的课堂依然可以讲课,不过看样子,似乎目前还是只有朱土一人。

    算了,现在的百姓们都将主要赛道放到考取功名上面,算学不受重视也是情有可原。

    他们不知道的是,昨日朱棣已经让工部尚书黄福对着这一间讲堂进行了改造,只在他们一墙之隔的隔壁,早已建造一间屋子。

    屋子内程设齐全,同傅林所处的讲堂一般,只不过陈设那是天差地别。

    一张宽大的书桌,几张椅子。虽然简单,但是明显不是凡品。

    此时屋内,正坐着三人,分别是大明皇帝朱棣,黑衣宰相道衍,以及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自从那日从锦衣卫口中得知那什么教书先生竟然预知了自己的计划,朱棣心中的震惊久久不能平复,第一时间便派人将这则消息带给了在天界寺修行地道衍。

    道衍在受到朱棣传来的消息时的第一时间反应就和朱棣一般,同样吃惊不已,怎么会有人能够预知未来。

    不过作为当今天下最聪明的几人之人之一,他并不认为对方有着预知一般的神通,而是有着超乎常理的观察力。

    从朝廷的一系列的政策变换中发掘了一丝蛛丝马迹,从而推导出朱棣削藩的目的。

    不仅如此,朱棣还将摆放石子的过程告诉道衍,道衍在取过棋盘摆放一阵后也茅塞顿开。

    事实上如这位教书先生所说的一般,宗室将会在百年之后到达一个恐怖的地步。

    而自己和陛下没有发现的这一点竟然被一位教书先生所发现,道衍不由得对这位教书先生十分好奇。

    信的末尾,朱棣邀请道衍一同前往江宁县的社学之中,道衍也欣然答应,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这位教书先生一面。

    究竟这位教书先生是有着天人一般的远见卓识,还是如同骗子一般沽名钓誉。

    现在三人一同在讲堂的隔壁,他们面前的这堵墙也是经过了特殊处理,朱棣一方可以清晰地听到对面的交谈声,而对面却听不到朱棣这一方面的声音,这便是锦衣卫的黑科技。

    而汉王朱高煦,今日尾随这自家儿子也来到了社学,他在看到社学焕然一新时,同样一愣。

    不过他可没有心思想这么多,而是与之前那般蹲伏在讲堂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傅林没有站在讲堂前方与朱瞻壑交谈,而是单手提起一套长凳,坐于朱瞻壑对面。

    “小朱啊,这几日可曾想到如何解决那个问题的答案。”

    听着隔壁细若蚊吟的声音,朱棣的眉头不自觉的皱起。这一点大大出乎朱棣他们的预料,本以为这教书先生会站在讲堂前方讲课,可是没想到他不按常理出牌,竟然没有在讲堂前方讲课。

    朱棣冰冷的眼神瞥向纪纲,纪纲顿时汗如雨下。

    “陛下,微臣该死,事先没有调查清楚。”

    不过好在细若蚊吟,但是还是能够清晰的听到隔壁的话语,朱棣冷哼一声,说道:

    “下不为例。”

    便转过头去,开始认真听对方有何见解。

    如果他不能说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解释,那他的后半辈子可就不会太过幸福了。

    道衍此时眼神微眯,似乎睡着一般,只有从他手中不停拨动的念珠可以看出,道衍的内心同样不平静。

    “傅先生,我苦思良久想出一策。”

    “有何策,说来听听,”

    “傅先生不是说过离大明千里有亩产千斤的粮食之地吗,将那些藩王迁过去如何,顺便也可以将那些亩产千斤的粮食带回来。”

    蹲在墙外的朱高煦一愣,这和当日自己所说的不一样啊,当日自己说的是,趁着正旦节,埋伏刀斧手。到时将藩王一网打尽,岂不美哉。

    都不需要花钱供养。

    坐在隔室中的朱棣听闻这个答案,明显一愣,在他的潜意识中,就不存在亩产千斤的粮食,更不要说那不存在的地方,看样子自己的皇孙似乎被他洗脑的不轻。

    该死。

    在旁的道衍同样眉头微皱,不过几息时间过后,道衍瞪大了双眼,眼中精光一闪而逝,虽然亩产千斤的消息不一定真实,但是消息真不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相信这个消息真实。

    道衍的心中很快就升起一个庞大的计划,那就是通过舆论,向外传播大明在外发现一块宝地,有着粮食,金银之类。就如同当初秦时宣传的蓬莱一般。

    如果不信,大可以派出一支船队,装上大量粮食,金银,从外面转悠一圈回来。

    看着满载而归的大船,由不得那些藩王不信。

    到时候则是可以吹嘘一番那地方的神奇,什么黄金白银遍地,粮食众多。

    只要将之展现出来,就可以领藩王信服。】

    而这时候,只要稍微表现出一丝皇帝对那地方不怎么感兴趣,那些藩王还不是趋之若鹜。

    到时候随便将之指引向一个地方,表面上可以说是开疆拓土,但是实际上却和发配差不多。至于藩王能不能存活下来,那就不是朱棣道衍所考虑的事了。

    大明藩王为大明开疆拓土,听着多么顺耳。

    见道衍面露喜色,朱棣一脸不解,难道这家伙信了。

    “少师为何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