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
繁体版

第六十二章 宝钞滥发

    朱瞻壑见到傅先生如此,已经知道接下来傅先生所说之事极为重要,当即也坐直身体,认真聆听。

    而在隔壁的夏原吉此时听闻对方这么说,也同样坐直了身子。

    现在他已经收起了轻视的念头,没有功名,却有着如此独到的见解,这可是稀有人才。

    这种人才即使在户部也不多见。

    夏原吉顿时想要将隔壁这人收入户部。

    要知道,如果想要进入户部,无非就三种形式。

    其一便是科举制,科举制度自不必多说,能够考中的,都是大明的佼佼者,即使一开始对于户部的政务不甚了解,但是也很快能够掌握。

    其二便是岁贡生。即使挑选府,州,县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进入国子监读书,完成学业既可进入各部各司熟悉政务与工作流程,如果最终考核通过,则会等待补缺,如果不通过的话,就会重回国子监学习。

    不过,重新回炉的那是少之又少,毕竟算得上大明的最高学府,选拔的人同样乃是大明的佼佼者。

    其三便是荐举制,在当初太祖皇帝停办十年科举之时,所实行的便是荐举制,不过随着重开科举,荐举制的主要地位逐渐被科举所取代,不过现在依然是一个官员的重要选拔途径。

    虽然隔壁的这个年轻人前面两条路似乎走不通,但是可以走荐举这条路。

    光是凭借他没有进入户部就有此学识,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说不定可以做到户部侍郎,努努力尚书之位也不是不行。

    就在夏原吉打算招揽傅林之际,道衍同样听到了傅林的话语,他睁开眼眸,端起桌上的茶水轻啜一口。

    他知道重头戏来了。

    “关于大明通行宝钞的最大缺陷,就是宝钞滥发。”

    道衍听闻傅林提起宝钞滥发,不由得向一旁的户部尚书夏原吉问道。

    “夏尚书,目前大明通行宝超发几何。”

    听闻道衍大师如此询问自己,夏原吉也不敢有所隐瞒,毕竟谁都知道道衍后面是大明皇帝朱棣。

    “具体数额并不知晓,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远超大明数年的赋税。”

    道衍听完神色一凛,没想到竟然如此严重,这样看下去肯定不能重启大明通行宝钞。不然大明危矣。

    就在道衍思考之际,隔壁傅林的声音还在一刻不停地透过墙壁传到他耳中。

    “从北宋的交子到金,元的交钞再到现在的大明通行宝钞,都没有在发行数量上严加控制,致使纸钞最终泛滥成灾。”

    “其实,在北宋初期,规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来限制发行数量,每界发行一百二十六万贯,与之相匹配的准备金占到发行量的三成,这个倒是正常现象。”

    “但是像所有法令后期都会失效一般,宋仁宗年间,益州交子务在山西发行六十万贯交子,开始没有准备金。

    《宋史·食货志》载,宋哲宗绍圣年间“界率赠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贯,多者或至数百万贯,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

    “从那时开始,宋朝就开始了无限量的印刷,而一旦脱离了准备金,那么交子最终的命运也会与大明通行宝钞一般,变相从百姓手中敛财,使得纸钞彻底丧失信用,百姓们都不愿使用。

    “如果是小朱你,见交子不被百姓认可,又会如何。”

    “先生,既然交子不被认可,就像大明一般呗,用铜钱,银子多省事。”

    听闻朱瞻壑的话语,夏原吉深表赞同,他之前虽然考虑过一系列方案,倒是都被他否决了。

    那些方案要么会影响大明的根基,要么因为国库空虚而无法实施,就这么维持原样其实还不错。

    “小朱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隔壁的道衍听闻傅林这话顿时眼前一亮,虽然隔壁的这位傅先生说的这句话看上去朴实无华,但是仔细深读,却是有大智慧在其中。

    “要知道,宋朝自推出交子之后,朝廷的购买能力直接翻了3倍,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说国库中今年有二千万贯,那完全可以当成八千万贯使用,那岂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你现在又要让他们回到以前的那种苦巴巴的日子中,换成你你愿意啊。”

    朱瞻壑神情一滞,自己肯定不愿意。

    “那先生,当初宋朝又是如何处理百姓不信任交子之事呢。”

    “他们将交子换了个名字,改为‘钱引’,不过这是换汤不换药,一旦尝到了不用准备金的好吹,那他们可不会管下层百姓的死活,只会变本加厉。

    宋徽宗元年,将交子务改成钱引务,较宋仁宗时期一界的发行量超过二十倍,当初一界发行一百二十万贯,宋徽宗时期直接二千万贯。没有准备金,使得钱引的价格一损再损。

    “《宋史》中记载‘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说的就是那时候一贯钱引就值几十文钱,是不是和现在的大明如出一辙。”

    朱瞻壑顿时呆呆的矗立在原地,说不出话。

    没想到宋朝经历的事情大明又经历了一遍,而且看起来似乎比宋朝更加不堪。

    人家好歹坚持了百年,纸钞才近乎瓦解,大明现在可是三十年还没到,就已经走完了宋朝百年的路途。

    朱瞻壑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神色。

    “不要以为宋朝如此下场只是一个个例,当初与宋朝对峙的金朝,同样因为宝钞滥发而深受其害。”

    对于金朝,朱瞻壑了解颇多,毕竟作为汉王朱高煦的世子,从小接触行军打仗,他当然知道,北方的游牧名族一直是中原的心头大患。

    从汉代的匈奴到唐代的突厥,再到宋代的金,元的知识,他都有所涉及。

    “当时的金朝,见宋朝的交子有着如此的神效,紧跟着发行了自己的纸钞,交钞。

    和北宋有着成熟的经济制度不同,金朝的经济制度那是一团糟,前期有着宋辽两国的资产,倒也能挥霍,到了第四位皇帝完颜亮时,金朝陷入了钱荒,朝廷手里没钱。

    这完颜亮就推出贞元交钞,后来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从完颜亮至金末金哀宗,不到八十年的时间里,金王朝一口气发行了七种纸钞。而且只发行不回收,每一种纸币都是无限期流通,等于是一茬茬从民间“割钱”,割韭菜都没有这么快。”

    “小朱,你知道一张大饼在金朝末年价值几何?几万贯纸钞!。”

    朱瞻壑脸上露出了惊疑不定的神情,他想到了现在的大明通行宝钞,虽然价格与发行之初相差甚远,但是一贯大明通行宝钞还是能买几张大饼的。

    不过如此下去,岂不是也要像金朝那般。

    “作为后来者的元朝,吸取了宋金的教训,前期确实小心翼翼,使得纸钞价格稳定,但是他们的统治者对于经济一窍不通,加之中后期财政混乱,动不动就印钱,最终元末粮价是元初的千倍以上。

    朱瞻壑听着傅林所说的关于前朝的各种密幸,啧啧称奇,但是想到大明似乎就要步上他们的后尘,顿时他的脸上就充满忧愁之色。

    “从以上这些朝代的经历可以看出,宝钞滥发只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