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繁体版

第70章·制度梳理

    需要君臣当面讨论的政务已经处理完毕。

    专门负责内阁杂务的小黄门,将所有讨论通过的奏疏,和阁老们拟好的黄票,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放进一个黑色木箱子里,上了锁后,交由门外的两个小黄门抬着,送去翰林学士院制成圣旨。

    赵祯返回垂拱殿中,召来韩琦奏对:“韩琦,朕问你,内阁设立至今快一个月了,你可有什么新的看法?”

    韩琦站在殿内恭敬的行了一礼,而后垂下手臂,双手藏在袖中,身姿挺拔,不卑不亢的开口说道:

    “官家,臣自从担任‘集贤院直学士、知制诰、户部司谏’以来,臣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连续半月有余,无一次按时放衙。臣的第一个看法就是,臣有些忙不过来。”

    韩琦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诉苦,放衙的意思就是下班,他的意思是:

    我已经半个多月没有按时下班了!

    “……”赵祯沉默。

    “嗯,韩司谏辛苦了,你的付出朕和阁老们都看在眼里。今日议政时,内阁首辅还夸你忧国忧民,心系家国来着。”

    “能者多劳,韩司谏若是觉得累了,可以在学士院中小憩片刻,朕稍后就命人将学士院的厢房打理出一间来,给韩司谏休憩用。”

    赵祯表示:我都没喊累,你竟然想偷懒,不可能!

    “……”韩琦沉默。

    “韩司谏说说对内阁的看法。”赵祯把话题往正轨上引,同时对一旁的内侍说道:“去给韩司谏搬個凳子过来。”

    韩琦拱手一礼,谢恩道:“臣谢官家体恤。”说完便坐在了凳子上,向赵祯说起自己的看法。

    “往日里,朝政运转看似秩序井然,实则一片混乱。”

    “先说中枢,凡政务上的事由中书门下安排,军务上的事由枢密院安排,财务上的事则由三司安排。”

    “京城设有三衙、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审刑院、审官院、三班院、流内铨、太常礼院、宣徽院等等机构。但因为这些机构均不具备议政权,因此统统都是二府三司争权的工具。”

    “一件差事,要么你争我夺,所有沾边的机构都想插上一脚。要么互相推诿,没有一个机构愿意去做。”

    “臣认为,究其根源在于,官制混乱,没有核心,中枢权力为二府三司所分掌,三者都兼议政和执政之权,令出三门,混乱难以避免,因此往日里唯一能维系三者平衡的,便是官家的诏命。”

    “这是臣看到的,中枢内部的混乱。”

    “再说地方,路一级的常设主官有‘安抚使’和‘转运使’,某些事务繁忙的路还设有‘提刑使’和‘常平使’。”

    “这些人都是路一级的主官,均由官家亲自任命,他们可以绕过二府三司直接向陛下奏事,换句话说,他们可以直接取得旨意。”

    “二府三司可以下令给‘府、州、军、监’一级的知事官和通判,路一级的主官同样可以直接下令给路内各知事官和通判。”

    “如此一来,若中枢的命令与路级主官的命令相冲突,则只能以谁有皇命在身听谁的。”

    “若中枢没有得到陛下旨意,则以得到了陛下旨意的路级主官命令为准,反之亦然。”

    “中枢与地方四司的命令不统一,就会发生摩擦,甚至会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

    “这是臣看到的,中枢与地方的混乱。”

    韩琦说完这些,赵祯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心中郁闷的想道:“听他这么一分析,我怎么感觉皇权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韩琦起身拱手一礼,而后继续说道:“但这一切,都在官家设立内阁后,逐渐被拨乱反正。”

    赵祯不动声色的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

    “现在的朝政运转,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地方官还是京朝官,凡上奏,章疏均要统一交到官家的御书房里,而后由通进司的给事中们初步分类,等待官家批答。”

    “一些重要的劄子,官家会拿到内阁议事厅里与阁老们讨论,劄子经过内阁后,会被送去翰林学士院,依据奏疏、黄票、以及官家的批红制作成圣旨。”

    “圣旨在正式颁行前,还会由六部司谏提前看一遍,读一遍,找出圣旨中有歧义,晦涩难懂,容易误解的字句,退回学士院改正。若无误,则副署姓名,钤盖官印,而后送还官家,执行最后一道手续:加盖玺印。”

    “最终制作成的圣旨,或直接在大殿上昭告天下,宣告百官,或派遣宣谕使外出颁给某一机构或某一官员。”

    “无论是中枢还是地方,所有事务都集中在一起,由陛下带领三阁老讨论决议后施行。”

    “二府三司不再集‘议政权’和‘执政权’于一体,如今是:内阁议政、中枢执政、地方行政。”

    “中枢各机构和地方各机构都成了做而成务的工具,便是二府三司也不例外。”

    “臣看到了官家设内阁的真正深意:给混乱的朝廷重新确立了一个核心。”

    赵祯点了点头,开口道:“韩司谏的这一番话,倒是给朕重新梳理了一遍朝廷上下是如何运转的。”

    “那么朕有一个问题,内阁威势愈重,有朝一日,是否有架空朕的可能?”赵祯的手指无声的在手背上轻敲,表面平静,内心却很不平静。

    韩琦思索了片刻,回答道:“回官家,臣认为,以内阁如今的制度设计来看,不会架空官家。”

    赵祯继续问道:“何以见得?”

    韩琦侃侃而谈: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臣认为,器指权力,而名指地位。”

    “如今内阁虽有代帝批答之实,地位极高,但因无内阁之印,因此便无实权。”

    “印者,信也,无印则无权。内阁如今便是有名而无器,有位而无权。”

    “臣认为,只要官家不给内阁铸印,那么内阁便永远无法架空官家,因为内阁所出的每一道命令,钤盖的都是官家的宝玺。”

    “无论中枢还是地方,都只认玺印,这是官家身为天下主的权力和威信,是内阁永远无法僭越的地方。”

    赵祯微微松了一口气,心道:“明朝设计的内阁制度运转了二百多年,若是没有可取之处,现代又怎么会继续沿用?”

    “内阁加二府三司加一台一寺,连十几亿人口都能控制的极好,大宋才几千万人,控制起来当然绰绰有余。”

    “现在内阁加二府三司的运转已经逐渐走入正轨,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把一台一寺的地位拔高,将司法权和监察权彻底独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