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繁体版

第74章·拟订内廷新法

    此番修建行宫、搬出宫外去住,赵祯只有一个目的:

    借移宫之事,对内廷开刀。

    赵祯前世翻看宋史时,时常对大宋繁杂的官职差遣制度感到头疼,因此他刚醒来就想改制。

    还记得他与时任宰相吕夷简的第一次对话,就是询问其对‘寄禄官’和‘职事官’制度的看法。

    当时吕夷简给他的答复是:建议先在内廷施行,能把内廷整明白了,再来外朝折腾。

    赵祯听出吕夷简对新法并不感兴趣,因此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先放在一边,解决起主要矛盾。

    赵祯初来乍到,主要矛盾是尽快熟悉政务,次要矛盾才是改革。

    在他来到大宋的这一个月里,最大的动作就是设了个内阁,把原二府三司的主官薅进了内阁里。

    每天跟他们讨论政务,处理政事,在无数次填鸭式论答中飞快的积累着理政经验。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赵祯觉得,是时候对内廷开刀了。

    就如吕夷简所言:先把内廷的人员和机构梳理清楚。

    这段时间,赵祯也一直在观望身边的内侍们。

    根据吕夷简传授的‘贤能论’:【能成事就用,不能成事就黜】的原则,赵祯在心中想道:

    “张茂则一身书生气,心中有自己的坚守,是个适合主政一方的苗子。可惜他是個宦官,不能让他去治理地方,让他担任我的助手,当个秘书就可以了。”

    “任守忠是个为了往上爬什么都敢做的人,他心中对于权势的渴望比一般人要重的多,利用得当会是把好刀。”

    “目前让他勾当慎刑司就做的很好,在皇后失职的情况下,任守忠把宫里浮躁的内侍宫女们治理的规规矩矩,几乎不用再让我操心内廷诸事。”

    “他是皇后举荐的,如今皇后自废,他在宫里没了靠山,近期可能会有动作,需要找个时间敲打一下,让他不要病急乱投医,只要他能做成事,我就是他的靠山。”

    “杨怀敏接触的时间有些短,看不出心中所想,让他勾当黑箱虽然有些冒险,但宫中最重要的几项权力不能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他属于占位的人,不出错就行。”

    “至于两省都知,一个江德明,一个罗崇勋,都是宫中老人,能做到都知这个级别,跟外朝的联系必定是千丝万缕,不用问都知道有问题,更何况江德明确实犯下大错。”

    “无论水银之事是谁指使,实际承办的人是他,那他就逃不了罪责,就算让他戴罪立功,这次移宫也要把他们送去西京养老。”

    “移宫之前将宫里的内官和女官们重新考评遴选一遍,挑出一些机灵能做事的带到行宫里去,授予他们新的官衔差遣。”

    “改制先从最好掌控的内廷入手,确实是个好主意,吕夷简倒是没有糊弄我。”

    赵祯将自己对内廷改制的想法整理成‘词头’,而后放到一边,开口向门外说道:“去叫晏相入宫。”

    ……

    内廷是朝廷的一部分,对内廷改制乃是大事,赵祯觉得,这份诏书还是得找个有分量的人起草为好,所以他想到了晏殊。

    内阁是议政机构,负责制定各种政策。

    二府三司则是执政机构,负责承办各种政策。

    中书门下不仅负责天下政务,还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

    前几日郭氏三次自请废后,最终的废后诏书就是由晏殊起草,赵祯加玺,而后昭告天下。

    在内阁没有设立之前,宋朝皇帝都是直接与宰相议事,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下诏。

    如今皇帝不再与宰相议事,而是与内阁议事,商量好的政策也不再让宰相起草,而是让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这就大大降低了二府三司的权重。

    因为昭告天下的圣旨上不再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只需盖上‘皇帝之宝、翰林学士院印’两个印章就能生效。

    中书门下的奏札不再升格为御札,因此不再具有最高效力。

    宋朝的官职差遣制度已经够复杂了,政策命令的运转流程更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皇帝一个办法,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花样。

    赵祯的习惯是,事无大小,一律让翰林学士院起草,他看一遍没问题就盖上皇帝之宝,然后就让圣旨正式生效。

    其他的一切署名、加印、封驳之类的流程,统统放到议政阶段去做。

    他只有一个要求,牢牢把控住最后一道程序,尽可能的精简圣旨上的印章数量。

    什么时候圣旨上只盖一个皇帝之宝的印章,什么时候皇权就集权到头了。

    “臣,晏殊,参见官家,官家圣躬安否?”晏殊进入大殿,只见赵祯正在书案后提笔发呆,于是出声问安道。

    赵祯回过神来,开口道:“朕安,晏相终于来了。这是朕拟制的词头,你先看看有没有疑问。”

    赵祯将刚刚写好的内廷改制词头递给张茂则,让他交给晏殊。

    晏殊接过,仔细的看了起来。

    赵祯所写的内容不多,大概就是重新梳理了一下内侍和宫女的官名以及对应品级。

    晏殊看完词头,开口说道:“臣明白官家的意思,臣这便为官家起草圣旨。”

    赵祯疑惑:“晏相公没什么要问的吗?”

    晏殊反问:“官家想让臣问些什么?”

    “……”

    赵祯无语,但他转念一想,似乎也确实没什么好问的。

    词头上只是将内侍和宫女的官名和级别重新梳理对应了一遍,既没有人事任命,也没有设置新机构,称谓而已,晏殊没有意见也属正常……大概。

    晏殊见状,开口道:“官家,这内侍之制和女官之制沿用至今已经几十年,为何突然改变?”

    赵祯满意的开口:“朕发觉,内廷之中缺少磨勘制度,内官多因立功而升,与资历无关。”

    “内官为求升迁,不惜主动找事,使得宫中风波不断,内廷任职之人本应以稳定为主,但稳定无法获得升迁,这就成了致乱之源。”

    “因此,朕重新梳理了内廷官制,增加了内侍和宫女的品级,定五年一磨勘,无错者可升迁一级。”

    “如此也可让内官对未来有所期盼,让其能安心做事,不必日日盼着宫中出现变故,好趁乱立功等等。”

    晏殊拱手道:“臣没有疑问了。”

    赵祯扶额,摆了摆手道:“好,那晏相就去拟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