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酬情
繁体版

十二、丹丹摆家事

    丹丹一阵欣喜,又问道:“那德旺哥呢?“她的心意是,德福哥一时半会不会回家,那是当兵的特殊,不定硬是不回家呢!那德旺哥呢?不可能也是一时半会不回家哟!都晓得区乡的高初中生,农忙时期总有几天的农忙假支援农业。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总是考虑着自身的环境(方便)而担心着。李大婶十分明白丹丹心中的想法,话说看菜吃饭!她是认为住到李大婶家已经很不容易了,环境也可以,队长也费了一番心思。自己一住,她家已经沒有多余房间了,要是她的儿子真回来了,自己不是还得走么?走是小事,可又去那里?这是她的疑虑所在。为打消她的顾虑,李大婶开门见山的说道:“丹丹你就放心住下好了!即是儿子们回家,也用不着撵你走,玲玲和我做伴,不就滕出房间么!“听完李大婶的话,丹丹暗暗一乐,犹如吃下了定心丸,一阵欣喜。

    五

    他们娘母仨聊得很起劲,难得这样痛痛快快坐这么长时间,而且丹丹今天刚到,狂风暴雨却是恰到好处为她们预留了时间。此时,玲玲打起了哈欠,李大婶静气听了听屋外的动静,早已经风平浪静,她知道风停雨住了,但夜已经很深了。见此李大婶冲着她吼道:“玲玲快去睡觉,别耽误了明天上学!“哪知玲玲出奇地笑着哼了一声,回道:“妈妈!明天才星期天呢!“李大婶突然一下反映过来,明天真是礼拜天。不禁暗笑一声,嘴边唠叨:“我还真以为你饭蚊子跟我们夜蚊子熬夜呢!“接着又对丹丹说道:“丹丹!瞌睡来了沒有?也该休息了!“

    丹丹本来也睏乏,昨晚是离家之前的最后一夜,激动、好奇、难舍,自在心中萦绕,早上又起得早,确实沒有休息好,本来自己瞌睡就大,不想眼下夜这么深了,还能挺住。看着李大婶母女俩半天来对自己的殷勤,丹丹感激和兴奋,顿时瞌睡全无。但她懂得,也是妈妈叮嘱的,不管走到哪里都应该有礼貌,特别是大姑娘家的,知书识礼,不能让人家小看了咱,认为你无教养,是大老粗。现今来到陌生的乡下,就要安营扎寨把心定下来,更不能失礼节。莫说没有瞌睡,即使瞌睡再陡,都要咬牙坚持,挺住,不能失了大雅,这是她的坚定信念。想到此她暗暗笑了笑,依偎着李大婶说道:“妈妈!俺不瞌睡,您都能挺住,俺没有挺不住的理由!“

    李大婶听后心中一喜,赞道:“说的也是,丹丹有礼貌!“接着对玲玲说道:“今晚有你丹丹姐在此,大家都很兴奋,现在沒有风了,我们娘母仨不能再打黑坐,玲玲快去拿火柴,把灯点上!“玲玲听到妈妈命令似的口吻,站起身揉着悻讼的眼睛,摸黑朝厨房灶台跟前踱去,她晓得火柴盒就放在灶口下面的小洞里。这里的乡村,千百年来,垒灶用料都恪守老祖宗,就地取材那习惯,盛行土灶。后来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有嫌土灶笨丑,不美观,便用上石块、砖头垒砌,到后来的煤灶,总之随着环境变好,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但那时广大农村,却普遍筑土灶,点火都用火柴。火柴的不足之处是容易受潮,揣身上易碎,放灶上容易沾水,湿润了就擦不燃。随后进展到土灶口下都备有小洞口,专门放置火柴盒。玲玲摸拢灶前,从小洞里摸出火柴划亮一根,迎着火柴棍燃尽的瞬间,她看到了灯的位置,接着擦燃笫二根,一下点亮了煤油灯。玲玲手端跳跃着的煤油灯,几步跨到李大婶跟前,顺手把灯往桌子上一搁,坐到了桌边的板凳上。李大婶手拉丹丹也坐拢到了桌子边,母女仨围着桌子坐定,互不吭声。灯光下,李大婶和玲玲的目光,一直沒有离开丹丹脸上。从玲玲划燃火柴到灯放到桌上,丹丹的目光始终沒有离开过跳动着的灯光火苗,一直目不转睛的盯着。偶尔顺着灯头火苗的跳动,三个人的影子,总是随墙壁拉长缩短,绕来偏去变化着,犹如舞姿婀娜!丹丹自觉好奇。初来乍到,短短十几个小时,经历了风雨雷电的洗礼,而眼前的煤油灯,更使自己好奇犹如小时候看幻灯片,与城里的电灯,硬是有着天壤之别。长这么大,县城虽小,却还是电灯照明,根本没有见过煤油灯的模样,看着眼前一个小瓶,瓶盖当中钻个孔,一根铁皮管直插当中,管内穿进线绳,加入煤油,就变成了煤油灯,纯属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丹丹久久回想着,在家上初中自习课的时候,县郊两个同学大谈阔论他俩在家制着煤油灯的经验,那时不少同学都想目睹煤油灯的风采,耳闻不如目睹,总是不隧心愿。不想却在眼前出现,还亮着。丹丹慢慢疏理着煤油灯的往事,往往触物却能勾起深思和回忆,望着跳动的火苗,一阵神奇。李大婶见丹丹望着灯发呆,以为她刚来此地不习惯,夜深人静想家了,不禁为她心动,也是她心里不忍的。为岔开她的心中思念,安定她的情绪,她侧身拍着丹丹的手臂说道:“丹丹!想家了吧?“丹丹迎着李大婶的目光,轻轻摆了摆头,表示没有其事。李大婶见她情绪不错,精神也好,眼色就能表明。她心中一动,也很精神,于是说道:“丹丹!忘了问,你家有几口人?爸爸妈妈都在干啥?“丹丹看着李大婶,轻轻笑了笑,回答着。

    丹丹家共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自己。爸爸苏明扬,五十有余,供职于本县食品公司。妈妈刘晓兰,四十八岁,在县蔬菜公司上班。哥哥苏小力在运输公司上班,姐姐苏小鑫也是下乡锻炼后,去年应召回城的,现在饮食服务公司。除我下乡之外,全家都是自食其力有班上的劳动者。说到此,丹丹拉着李大婶的手拍打着,嗲嗔地凑近她的耳旁说道:“妈妈!俺家就五口人。“

    李大婶一阵欣喜,侧身双手捧着她的脸,顶着额头笑道:“丹丹!我的好女儿,你家不简单哪!全家都是旱涝保收的工人阶级,是我们这穷山僻岭的乡巴佬,望之莫及,好生眼馋羡慕啊!“接着还说道:“像我们这乡里人,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水里一脚泥里一脚,一年收获的粮食,交足国家公粮统购,社员的生活还有饥不裹腹的,正二月仍有断勺的呢!你说城乡差别大不大?乡村人羡不羡慕城里人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丹丹顺着李大婶的话一阵思量,眼下农村社员群众的生活环境,确实如此,令人堪忧。城里乡村隔着一条深深的鸿沟,高瞻远瞩的毛主席,已经看到了这个差距并正在谋略和添补措施,使其慢慢缩小而最后消除鸿沟。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就是良好的举措,能说日子不会逐渐好转?环境会越来越好么!丹丹深情地赞叹着。李大婶接过丹丹的话,继续说:“好日子靠奋斗!伟大领袖毛主席确实英明!我这旧社会过来的人最有发言权。旧社会不管民众死活,苛捐杂税满天飞,压死人。现在党的政策多得民心,惠及大家,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搞好生产,增产增收,共同过上好日子!“听着李大婶的激情言语,丹丹打心里敬佩不已。李大婶和丹丹只顾摆谈,越说越有精神,咋不见玲玲接嘴呢?这就奇怪了!她嘴里念叨着。转眼见玲玲双臂伏在桌子上,睡着了。此时已经进入了梦乡,并伴有轻微的鼾声,并且越来越大。真有点笑人!李大婶心中一乐:我们拉家常摆得津津乐道,你却在此赶老虎(鼾声)!她站起身双手“啪啪“拍着玲玲的双肩,嗔道:“玲玲快起床,天都大亮了!“从梦中惊醒的玲玲,真以为天亮了?她伸着懒腰站起身,见妈妈满脸堆笑,知道是在哄自己。转身望着丹丹含羞似的笑笑,又将目光转向李大婶,脸一红,扑上前双臂抱住她的头,伏在她肩上娇嗔道:“妈...妈!“丹丹转眼看到玲玲那个撒娇、亲热劲,好生羡慕啊!心中由衷地升腾起一股对妈妈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尽管分别才十几个小时,此时犹如时隔三秋,心中似婴儿般思念着妈妈。她长长地一声叹息:世上只有妈妈好!

    “丹丹!“李大婶抬头见丹丹十分窘迫地低着头,晓得她想妈妈了。她伸手一下將丹丹搂在一起,安慰道:“丹丹!想妈妈了?“丹丹抬头苦笑了一下,又低下头。李大婶左手推开玲玲,右手拍着丹丹,告诫般说道:“丹丹!夜深了,睡吧!明天也该请示队长出工了!“

    “嗯!“丹丹迎着李大婶点了点头。夜晚,她躺在床上,虽然已是深夜,反倒沒了瞌睡,怎么也无法入眠,双眼发涩却很精神。丹丹清楚是自己兴奋想妈妈了!想起妈妈的嘱托,告诫,此时犹如在耳边:丹丹啦!到了农村就要以生产队为家,社员群众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要像在家听父母的话一样,听从他们的指导,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种植技术,不懂就问,当好一代新型农民。满脑子的记忆,更是她意味深长,辗转难眠煎熬着,不知过了多久,总算迷迷糊糊睡着了。

    这时,她耳边响起了说话声,好像在喊自己:“丹丹!丹丹!“丹丹不已为然,犹如在家一样。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娃爱幺儿!在多子女的时期,幺女一样讨人喜欢。丹丹在家最小,淘气惯了,虽然初中刚毕业,一样讨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喜欢,谁叫她最小!全家人对她总是惯着,让着。即是毕业呆在家里,她也来去自由,家里杂活再忙,丹丹无兴趣动手帮忙,也沒有哪个支使她。不定日时哥哥姐姐,上早班买回的早点,自然想到她的一份呢!偶尔妈妈早上八点离家,催她起床时,她总是揉着悻讼的眼睛,伸着懒腰:“嗯!再睡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