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酬情
繁体版

十四、艰辛梨树湾

    方敏和丹丹俩正说着梨树,见李大婶背着背篼,右手握着镰刀,左手提着瓷瓦罐,顺着上坡的弯路,正朝晒坝走来,边走还边朝上边张望着。李大婶走拢丹丹身边,顺手将手中的瓷瓦罐递到她手中,喘了口粗气说道:“丹丹!喝口水解渴。“接着说道:“今早那鸡蛋,玲玲手重(放盐),估计你一定渴了!“早上送走丹丹,李大婶不敢耽搁,急忙背着背篼手拿镰刀上坡割草去了。她心中时刻想着:大头牲口的牛,不喂饱哪有力气拉犁。在牛耕锄挖的时代,吃饭要知牛辛苦!不得不说李大婶是一把割草的能手,一会她就在保管室侧面的山坡上,割满了一大背青草。背回家倒在牛圈旁,她要抓紧时间再割回一背草,等牛放工回来喂饱了,拉犁才有劲。转身时她勺起缸里的山泉水,“咕嘟咕嘟“喝了半瓢,心里一阵舒爽。这时她突然想起早上的蒸鸡蛋比较咸,早饭后她洗刷碗筷时,抠了一点沾碗边上的蛋味到嘴:咸!盐是多了点,怪玲玲手重。丹丹此时一定口渴,她喝水时倒想起人家来,她就这样一个人。刚才她背草回家时,看见丹丹正在保管室晒坝翻晒油菜籽。太阳这么大,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又吃得咸,岂有不渴之理?想着她竟将最近做的嫩高粱醪糟,瓦了一小瓢倒入瓷瓦罐,加入一瓢山泉水,赶紧提着来到了保管室。

    “哼!“丹丹手捧着黑黑的瓷瓦罐,望着李大婶一阵脸红,有种求之不得般感觉,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李大婶看在眼里,急忙说道:“丹丹,喝吧!嫩高粱米醪糟兑凉水,沒有糖精味,自然香甜,喝了解渴!“见丹丹仍笑着不张嘴,李大婶竟把着她的手,将瓷瓦罐推到了她嘴边。丹丹不是不渴,早就渴得口发干了。早上就感觉蒸蛋虽香,是比较咸,但她并没开口,初来乍到,感恩李大婶母女俩的热情,咸淡不好开口。不想李大婶知疾苦,竟送来了水。她心中一阵感激:真乃雪中送碳!捧着李大婶递过“古董“一般黑黑的瓷瓦罐,她一直不好意思张嘴,笑着。自己哪见过如此的器皿盛水?姑娘家的,并且当着李大婶和方敏的面,她好意思张嘴么?捧着笑就是不张嘴。李大婶看在眼里,知道她不好意思张嘴,有可能嫌瓦罐不受看,脏!她一下接过丹丹手中的瓷瓦罐,示范般喝了一口,递给她说道:“喝呀丹丹!不脏,瓷瓦罐虽黑,却是先辈人传下来的,不脏。山泉水干净得很啦!“

    在李大婶的盛情下,丹丹暗暗克服了怕脏的难言之隐。其实脏什么呢?乡村人家的用具,因年久古朴笨掘,不受看罢了。丹丹抿紧嘴轻轻呷了一口,只觉甘甜可口,有种渴望般等不及的感觉。接着又捧着喝了几口,酒味扑鼻而至,香中透着甜,而回味无穷,浑身更加舒爽。丹丹擦着嘴,笑着问道:“妈妈!如此酒味,醉不醉人?“见丹丹喝得舒爽,李大婶更是开心,对她说道:“嫩高粱米醪糟,不醉人,放心喝!“

    接着李大婶又将瓷瓦罐递给一直在旁边冷笑的方敏,说道:“方敏也喝,尝尝乡村人的手艺!“方敏站着的当下,见李大婶抿一口又递给丹丹喝,当时他心中有一种你喝了她喝而不卫生的感觉,很希望丹丹推辞。不想丹丹喝过停了会,还有不舍的样子。转眼间李大婶又递到自己手上,他心一硬,顿时耳边响起了爸爸的告诫:入乡随俗!到了乡下一定要遵重那里的习俗,不能有碍人家的风俗而产生敌意。想到此他心胸特别开朗,高兴地双手捧紧瓷瓦罐,仰头张开大嘴“咕嘟咕嘟“一阵,喝干了罐内的醪糟(甜酒)。放下瓷瓦罐呷吧着嘴,对着李大婶赞道:“李大婶手艺不错!这甜酒真香甜啦!“丹丹也在一旁呷吧着嘴赞道:“确实香甜啦!“

    “好喝?我家还有,口渴了上我家瓦去!“听到方敏、丹丹俩青年的赞叹声,李大婶打心眼里高兴。停了一会,李大婶惊奇地看着他俩,问道:“哎!刚才我还在坡下,就听到你俩在说咱队上那梨树?“

    “妈妈!是这么回事!“听到李大婶问起刚才摆谈梨树之事,他俩一阵对视,丹丹抢着说道。昨天下午,安置好方敏后,他还有兴趣在大风暴雨来临之前,爬上保管室旁的山墚,看到了那片梨树。他觉得它们疯长不挂果或挂果少,浪费地力资源,可惜呀!方敏急忙补了一句,惋惜地说道:“今年又过了最佳时期,嗨!“

    “你们说什么?“李大婶还没有从方敏,丹丹急炮炮的诉说中反映过来,更不清楚他俩都说了些啥?只断断续续听他俩提起梨树之事。李大婶一时也觉得糊涂了,便愣在哪里,只是对丹丹指着自己的耳朵。表示自己耳朵有些背(聋),一时没听清,示意他俩年青人原谅。丹丹心里笑着:人之常情!她立刻明白了李大婶的意思,来到她身边,对着她的耳朵轻声重复道:“说梨树!队上那梨树。“

    “啊!你们初来乍到,也晓得那梨树?“李大婶听后一阵惊讶,不认识一样望着他俩。丹丹摆了摆头,方敏迎着李大婶一指,说昨天站在上面的山墚上看到的。方敏、丹丹俩对视良久,从李大婶的反常情绪上,他俩猜测这其中,一定潜藏着什么秘密或发生过什么曲折的故事?使她记忆犹新而又有难言之隐,而闷在了心里。在俩青年的要求下,李大婶向他俩道出了原委。我们队上最多的梨树在槐树湾,现在已经形成了一道风景,虽然还不见果,树多还是成了名符其实的梨树湾。梨树湾的前身就是槐树湾,当时那沟底半坡有一棵四个男子汉,牵手合围那么粗的一棵槐果树。这么粗的槐果树,全国少有,此湾因此而得名。此树年轮无从考证,据当时一位七十多岁的陆兴云老大爷讲,反正他小的时候就看到这颗树,够三个大人牵手合围那么粗。从他知事起,见它每年枝叶茂盛,春天花旺,秋天果实累累,各枝丫上结着不少槐果,有大人食指头那般大,一串一串沉甸甸的。这种槐果,特别讨社员们喜爱。用它伴米磨细做米豆腐,不再加任何原料,颜色黄,柔软弹性有嚼头,还能开脾健胃。并且还是小孩,老人,脾虚,伤风感冒,饮食不消化的良药。只要出现如此症状,取一串,最好是干槐果。放祸里加上水,煮沸熬至水浓黄,冷了喝下立杆见效。所以每年秋天,槐果发黄的收获时节,整个陆家湾在家的大人小孩,只有一人抢先采摘,都会闻风而动,自想家中备上几串。那时大人小孩会齐聚树下,最多时有百、八十人,树下黑压压的一片。树上更是爬满了年轻机灵的小伙子,姑娘,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更是首当其冲,自然是手快赢钱般哄抢。他们占着身轻筋骨好,敏捷,自然身手不凡,爬得更高,手伸得更长。这时树上树下的采摘,一片吆喝声:妈妈接住,婆婆看稳,梅子朝边技打,狗娃抓紧树枝,果实自然是朝树下家里人旁边丢。也有地下的家人耵不准,散落遭哄抢的,好歹大家都不记嫌。雨露滋润的果实共享,手快得利,至是一片欢声笑语,声浪此起彼伏,不亚于花果山孙大圣那部落。也有忽视安全而自食其果的,我参与抢摘槐果第三年,就有一个小男生兔儿,爬高了压断一根树枝,“叭“的一声响。当时大家都虚惊一场,认为坏事了,兔儿非摔个半死不活?还好!枝丫折断并没脱皮掉下,不然可就惨了?而下边的树枝一托,拯救兔儿于危难之际,那枝丫自然功不可没。惊吓中兔儿措手不及,横着一跳,还是掉到了树底下旁边的水氹里,所幸虚惊一场并无大碍。可惜的是,五八年大炼钢铁,全民齐上阵。那么多年轮的一棵老槐果树,被砍倒劈成小块,运到山上填了铁窑。砍树那天,早上的大太阳,上午突然乌云密布,瞬时狂风大作,所幸持续半天又风平浪静。被安排的八个壮年男子,颇费了一番周折。他们对着树老壳四方同时轮番挥舞砍伐,白天斧不停,一直砍了四天,第五天上午才将此树放倒。据砍树的男子回忆,那树倒地后,从树芯渗出血液一样的液体,染红了树墩,连装上车的柴块,都染成了血红色。它究竟在诉说、召示着什么?是委屈还是抗议?至今无从考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落地,载入了宪法。党的政策倾斜农业,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改良土壤,合理密植,提高到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接着对薄脊小块土地,进行了改良加工。农业学大寨以来,社员群众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干劲:人定胜天!要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向荒山薄地要粮,更是掀起了一轮治理水土的高潮。梨树湾原来不长梨树,只是瘦坡小扁,耕不了。牛都打不了转身的零星地块,靠锄挖点种,费时耗力,一年只能栽种豆类,土豆,红薯,需肥少的农作物,说白了是土壤薄,贫脊,稳不住肥料而长不出高杆作物,社员们自然会因土而施种。五年前,农业局有个住村干部王企,看到了加工后的地块收成甚微,改良的土壤要经过好几年的分化,土壤蓄水达到一定饱和度,庄稼才有好收成。这期间适宜栽种果树,更能稳住土壤水分,才能逐渐提高土壤肥力。栽什么树呢?王企还很是动了一番脑筋,柑树、桃树、李树,最后还是选择了当时公社推广的梨子树。

    这种树苗有二尺多高,是当时公社的扶贫项目。公社党委张书记力排众议,说服各大队的争抢,为解决陆家湾荒山禿岭的绿化,很是费了口舌。满足陆家湾的荒山绿化,决定此队买二千株梨树苗,公社用扶贫基金,再送一千株,栽成片区便于管理,早日形成以槐树湾为主体的果园式绿化带。公社的规化前锦是美好的,贵在坚持。当时本队有三百多口人,看到公社党委的重视,自然积极性很高,都参与了植树。尽管此地从沒栽植过梨子树,适不适宜这种土壤?成活率高低,挂不挂果?并不重要。但人人都知道梨子的滋味,自然信心十足,完成了栽植。一年来,小小梨子树大部分都适应了这种土壤,杆粗叶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也损坏了部分,主要是运输途中折损,栽植不当折断小树头的,还有缺乏管理,被茨草网住覆盖腰折的,和被牛羊啃踩糟踏的,当年的成活率也就百分之六十多点。第二年、第三年,成活的梨树普遍长势喜人,可此时偷盗小梨树的现象频繁发生,而屡禁不止。因为梨树湾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路,也就是便道。不管晴天雨天,从早到晚,赶场过街过往行人络绎不绝。看到梨树湾这么多长势喜人的梨树而动了贼心。趁无人之机,回家途中总想带两根梨树,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还自我安慰:顺手牵羊不为盗!这到满足了个别人的私欲,而坑苦损坏了陆家湾社员群众的利益,使他们劳民伤财。他们盗取的手段特别,而且前所未有。他们盗取擀面杖粗的梨树,轻而易举。不知谁的鬼点子?省时又省事,快捷又方便,还不留痕迹或痕迹很小。他们盗取小树是拔而不是用锄挖。锄挖要带工具,弄出大动静,容易惊动四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引火烧身,吃不了兜着走。拔却是随风使舵,看准了走拢打个远照,趁四下无人看见,突然握紧露出地面的小树蔸,双腿叉开脚蹬稳双手猛一用力,拔起栽下二三年的小树,甚至四五年的小梨树,轻而易举。而分化了的石谷子土,连根拔起一棵不大的小树,也特别容易。一人不行两人,已至三人一齐用劲。即是拔不出树蔸,也扯烂了树疙瘩,那么此树非死即亡。为盗者才不心痛可惜呢?撇下即再另挑小树下手。栽下两三年的梨树遭此厄运,剩下七零八落的梨树,加之当时的老队长陆德祥,人老气衰弱,又是老好人,即是有时逮住了盗树贼交给他处理。他也只是问明情由,栽花不栽茨般说几句批评了事。认为都是不远处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根本不算经济帐。为此社员群情激怒,闹到公社才委任了现在的队长陆德高。当时他才初中毕业刚走出校园,别看小小的个儿,却有股厥劲,心里装着社员群众利益,有拔掉穷根的雄心壮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上任首先统一社员群众的认识,几次招开现场会,大家畅所欲言讲发展果树的前景。其二是收拾残局,将盗树贼拔不走的小梨树,统一并拢梨树湾,形成一道风景线,便于管理。其三是派专人巡山,加強管理。别看言语不多,他这几条措施还真奏效,还真保住了梨树湾的三百八十多株梨树,不容易呀!才有了眼下梨树湾的大片风景,梨树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