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御大宋
繁体版

第七十九章 马作的卢飞快

    公元1023年正月初,皇帝赵祯颁布诏书改元天圣年号。

    这段时间来,除了偶尔会诏来孙奭和冯元在崇政殿西阁讲筵以外,战场大多设在文庙和国子监各院。

    在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以后,辽国正式走上了汉化的道路。

    他们除了在官职制度上大量沿用宋朝的制度以外,在人才储备上也加大了力度,辽国在燕地设置了许多官办的学校。

    因为各地官吏大多都会选用二十多岁到三十岁的官员,再没有了边境战争以后,十七八岁的青年一辈想要谋求出仕,便不能只是闭门读书。

    于是乎,许多辽国贵族或者勋爵子弟在即将成年时,都会设法给自己争取一个使团陪同的名额,势要与大宋的年轻学子在笔会上一较高下。

    而且参与过访宋使团的辽国官员在回国以后,往往能委以重任。

    这种风气在真宗后期便开始盛行起来,辽国使团每次总会派来大量的年轻学子,人数也在逐年逐次增加。

    到后来,辽国干脆屁大点事就派来一波使团,譬如刘太后的生日是正月初八的长宁节,他们派一波;赵祯的生日四月十四的乾元节,他们又派一波;正月初一正旦还能再派一波……

    每年总能借着各种由头派来使团,为的就是强化契丹在文化方面的发展。

    以至于到了耶律宗真这个太子时,他的诗词水平竟不弱于唐宋任何一个诗人。

    不过宋朝使团这边就不怎么重视了,毕竟使团每增加一个人,那便是一笔雪花花的银子。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宋真宗以前的科举选士的地域限制缘故。

    当时江南一地的学子是很难考取功名的,导致很多官员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都把自己的籍贯改成了中原地区。

    也正因为如此,太宗朝和真宗初期的进士们年纪都比较大,平均年龄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低于三十岁的都极为罕见,二十岁不到的进士只有一人。

    直到宋真宗打破了这种狭隘的地域偏间,宋朝的进士年龄才逐渐走向年轻化,一甲进士平均年龄降到了二十到二十五岁。

    而在文庙战线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殿前司校场这边也没闲着。

    严格来说,杨文广的龙卫属于侍卫亲军,但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通常在皇城司和殿前司有要紧事务的时候,惯例也会把他找过来一起研究一下方案。

    从太宗时期开始,朝廷对禁军就有要求,非战时绝对不能出现在出现在城中滋扰百姓。

    皇城司只有两千人,只负责东京城的治安、往来公文呈报等等。

    当然这需要排除一些空饷问题,因为这个部门充斥着很多功勋子弟,很多人身兼一些其他岗位依然挂着皇城司的职,实际上专职的员额是永远不满的。

    侍卫亲军分成步军和马军两个部分,分别都有四厢编制,每个厢是25000人,加上后勤部队,总计二十余万。

    与之相比环卫和殿前司则多一些,加起来将近五十万,少量分布在京郊各处战略节点,其余主要驻扎在陕西、重庆、四川一带的西境,严防西边的藩国侵地。

    这个数字还只多不少,毕竟兵部跟枢密院检阅的频率不如亲军和皇城司,各军节度使也本着有公家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原则,各部或多或少存在空饷问题。

    而且最要命的,实在各军训练以及装备上,往往只有经常接受朝廷检阅的门面部队装备最为精良,训练也最是到位。

    这个精锐中的精锐,占比通常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在这七八十万军队中,只有十七八万是真正能打的军队。

    随着檀渊之盟的签订,宋辽两国之间没有了边境战争,可笑的是在盟约签订后的几十年里,宋朝的军队不减反增,许多军队装备不齐,成了北宋财政上一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虽然这段时间朝中某些学士的邀请不断,柳铭章还是比较关心军事上的问题,恰好每次辽国使团来访,使团卫队总要来这殿前司校场,而这里也成了国朝将士向辽使卫队秀肌肉的地方。

    刚好这天,辽国某支使团的正使耶律扫古觑空带着几名亲随来到了这里,正观摩禁军将士演练军械。

    和耶律仙宁来贺正旦不同,耶律扫古是来贺刘太后长宁节的,并且他们也分属契丹皇室两个不同的分支。

    辽国向来有培养耶律本族对抗某个大姓的习惯,奈何本族分支不同也老是搞内斗,十足的烂泥扶不上墙。

    这时,在禁军将士的欢呼声中,杨文广运马如飞,将手中一把柘木弓拉成了一轮圆月。

    “砰!砰!砰!”

    三声脆响过后,三羽长箭分别射向了两百步外的三个靶垛,全部正中红心。

    校场边看台上的耶律扫古拍了拍手掌,对杨文广道:“每次都能看到杨将军大显神威,果然,果然,宋国百万将士,也就只有杨将军一人而已!”

    耶律扫古嘴上说着赞美的话,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里是什么赞美,分明就是奚落和嘲讽。

    尽管他说的声音不大,校场中的杨文广还是听到了,瞥了耶律扫古一眼后策马来到看到旁,冷冷道:

    “我大宋能战的将士可不止我杨文广一人,要是使臣大人腻味了我杨某人的骑射,禁军在京畿大营的十万将士您大可随便提点一人,都能和使团卫队的将士切磋一二。”

    耶律扫古知道杨文广说的是官话,他哪里认识大宋禁军,倒是他身后一名亲随有些愤然,向前迈了一步对杨文广道:“杨将军好不威风,可是耶律大人眼中心中也只有杨将军一人而已。”

    亲随说到这里便生生顿住,耶律扫古挑眉,眼中带着欣赏看了他一眼,嘴上却说道:“杨将军勿怪,我家亲卫不太会说话。”

    杨文广眉头一皱,安抚了躁动不安的坐骑,便对耶律扫古身旁的亲随道:“那依这位大人的意思呢?”

    亲随微微一笑,对杨文广说道:

    “听闻贵国三弓床弩能射千步,发弓之时声如霹雳,不知此刻能否演练一番,好让我家大人开开眼界?”

    “好!既然耶律大人有此雅兴。”

    杨文广策动马匹,对着四周高呼道:

    “传我将令,让捧日步军指挥携弩直军械到校场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