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繁体版

第304章 避雷针和雷公柱

    决定要为国会建造明堂,但是朱由检仍没有打算现在就造。

    因为明堂这个建筑,工程量至少也堪比三大殿中的皇极殿,需要几百万两银子。

    以大明现在的财政状况,当然掏不出这个钱。

    更何况,朱由检打算建造的并不是传统的明堂,而是作为大会堂、要能够容纳几千人开会。

    所以明堂里面,是不能有很多柱子遮挡视线的。皇极殿里面粗壮的柱子,不适合用在明堂。

    这就要求明堂的建造,要采用新的方法。为了保障安全性,要先造类似建筑试验。

    正好,太学需要一座讲堂,供自己去讲课。朱由检向吕祥道:

    “明堂可以建造,但不是在现在。”

    “朕打算先在太学建辟雍,仿照明堂的规格。”

    “等到辟雍大讲堂建好了,再商讨明堂的建造。”

    (北京国子监辟雍,李乾朗手稿图。尖顶那根柱子就是雷公柱)

    在朱由检的规划之中,辟雍不但能供自己讲学,还能让学者讲课论道、让太学士子辩论。甚至在里面举行音乐会,排练戏剧、话剧,作为综合性礼乐教化场所——

    所以他称辟雍为大讲堂,不仅是自己所用。

    这个大讲堂,要和明堂一样,不能有柱子遮挡视线。而且台上的人讲话,要能清晰地传到所有人耳朵里。台上演奏的乐器声音,也能传遍全场。

    在没有音响设备的情况下,这个要求自然很高。所以朱由检没规定大小,让吕祥安排营造研究所摸索,看看辟雍大讲堂能造多大、内部空间要如何规划、最多容纳多少人。

    这些都摸索明白了,再根据刘宗周等人重制的大明礼乐制度,为国会建造明堂,至少要能容纳千人开会,不能建得太小。

    吕祥听着皇帝的要求,更加感到了明堂建造的难度。但是越是如此,他心中就越兴奋:

    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让他青史留名,留下堪比蒯祥的功绩。

    更何况,皇帝说以明堂作为国会所在,作为天子与万民商议事务之所。更是让他感觉责任重大,一定要建好明堂。

    只是明堂的建造,不一定会交给他。皇帝之前提到的营造研究所,让他产生了些紧迫感。

    作为文思院第一研究所,营造研究所的成立,还要在印刷研究所前面。

    吕祥这个文思院掌院,是从印刷研究所出去的。他虽然擅长木工,也懂营造建筑,但是要说胜过营造研究所和营缮所的工匠,他并没有信心。

    所以他心中已经决定回去后多关注营造研究所的事情,争取在营造上做出功绩,以后好主持明堂的建造。

    提到营造研究所的事情,朱由检关注了一下城寨建设项目进展。让提出方案的工匠,去顺天府北面的长城一带关隘修建营寨,实际建造验证。

    并且还让吕祥安排营造研究所制定图纸、建造、验收等方面的规范,对营造的各个流程,制定相关标准。

    建筑用的砖料、石料、木材、油漆等材料也要制定标准,防止不合格的材料混入,或者用毒害的材料。

    例如朱砂这种材料,便被朱由检明令在活人居住的建筑物中禁止使用,要寻找替代的无毒红色颜料,以后对皇宫进行改造。

    总之,朱由检想通过明堂这个大项目,为大明的营造行业,制定各种规范。

    同时,为了防止明堂像之前的三大殿一样被雷火焚毁、也为了防止三大殿等高层建筑受损,朱由检安排吕祥摸索避雷针,或者说引雷针、接闪杆——用金属导电物体,把接收到的闪电引到地下去。

    这件事情,朱由检早就想做了。因为紫禁城的三大殿自从建成以来,已经三次被焚毁,原因都是雷击,引发大殿失火。

    每一次焚毁重建,都是耗资巨大。而且对受命于天的皇帝来说,威望上也是打击。

    为了防止天启皇帝好不容易建成的三大殿再次被雷击焚毁,朱由检已经迫不及待地安排人摸索避雷针,避免遭遇雷火。

    吕祥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避雷针,但他知道雷公柱,很多建筑上都有这个东西,说道:

    “陛下的意思,是用铜铁之物作为雷公柱,把雷电引到地下去?”

    朱由检不知道雷公柱是什么,听吕祥解释之后,才知道是尖顶建筑的柱子,古人早就发现其引雷的作用,所以称为雷公柱。

    不过雷公柱仍是使用木材,而且支撑的作用更大些。它的防雷效果,只能说和三大殿的鸱吻一样,一切都是随缘。

    但是朱由检听到之后,仍旧很是高兴,让吕祥试验用铜铁作为雷公柱,摸索防雷装置:

    “现在的雷公柱用的是木材,它的导电性不好,要换成铜铁。”

    “铜铁之物比较贵、而且也很沉重,估计无法做成柱子,只需要细细的一根即可,可以称为雷公针。”

    “这根针也不能做得太细,直径要有一厘米左右,以便能及时把雷电导下去。”

    “记住,要用金属杆接引、用金属线传导、直接引入地下。”

    说着避雷针的要点,朱由检鉴于现在的人对电没有什么概念,认识也不是很清楚。他打算安排人引雷实验,让他们有个认识。

    著名的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朱由检在课本上看到过,他按里面的内容,向吕祥道:

    “你可以让人做个风筝,带着引雷的金属杆和导线,让监狱的死刑犯在雷雨天气放风筝做实验。”

    “要实验出合适的引雷材料和绝缘材料,制造合格的雷公针。”

    “如果有死刑犯在实验中做出功绩,可以罪减一等,改为流放海外。”

    细细讲解了其中要点,吕祥虽然还不是很明白,但他是个好的执行者,照例取了一份抄写的起居注,打算按皇帝的指示实验。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又向皇帝请求道:

    “陛下先前命臣制造刺刀、子弹,臣已略有成果。”

    “请陛下允许带入宫,在宫里面演练。”

    这才是他进宫的主要目的,也是皇帝安排事情的最大进展。只是因为天启元年有太监在先帝面前放铳,铳炸,将左手打得无踪,几危圣驾。所以宫里的太监,都不敢让他把火铳带入宫,更别说在御前演练。

    吕祥被那些太监吓唬一通,之前一直没敢提。只是见皇帝连引雷实验都敢安排,估计更不会在意火铳的事情。大胆在皇帝面前提出,安排人演练火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