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繁体版

第329章 大学生和大学堂

    禾斗之学,科举之学,分科之学。

    和张溥商定的科学的三个定义,让朱由检颇为高兴——

    还是张溥这样的年轻人脑子灵活,不像钱谦益那样,在得到“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八个字之后,就陷在了里面。

    如今,钱谦益正在忙着给四书和朱熹的四书集注增加标点符号,把朱熹的“格物致知”,向实学方面引伸。

    之前提过的把明法科和明算科题目下沉、加入乡试的事情,钱谦益也装作忘了,根本没有再提——

    显然,钱谦益是觉得自身已经安全,不愿做这种有争议的事情。

    这个人更关心的,是和刘宗周争夺四书五经的解释权。

    对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事情,则是有选择的忽略。

    朱由检因为钱谦益在用心办事,后面还有一件麻烦事需要让他去做。在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事情上,对钱谦益不好苛责。

    如今和张溥交流后,还是觉得让这个年轻人出主意更合适。

    以张溥在生员中的威望,更适合推进这件事。

    所以朱由检和张溥商量了科学的事情后,就借着科学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问张溥道:

    “张卿有什么办法,在学子中推广科学吗?”

    “科学以数学为基,如何把明算科以及明法科的题目,加入乡试之中?”

    张溥初闻此言,心中就是一惊。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就在四书五经上下功夫,对其它的学问,根本没有注意。

    就连去年朝廷决定举行明法科和明算科,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想法。

    若非皇帝让他拜师徐光启学科学,他还不打算参加明算科。

    如今皇帝询问这件事,让他惊讶的同时,感觉很是为难:

    『我若反对此事,以陛下对科学的重视来看,可能会觉得我不能用。』

    『而且拜师徐阁老的事情,也有可能黄了!』

    皇帝安排他拜师徐光启,为的就是让他向徐光启学西学,融入大明科学。

    他若反对明算科的题目加入乡试,那就代表着他在内心之中不认同科学,皇帝如何会扶持他?

    这对张溥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因为他现在需要拜师徐光启,提高自己的地位。

    不同于历史上张溥成为进士后才向徐光启拜师,如今的张溥,只是一个太学生。虽然有些才名,和徐光启的身份比起来,却是相差巨大。

    更别说徐光启被朱由检早早拜为大学士,相比历史上的地位,高了不知凡几。

    张溥迫切需要拜师徐光启,提高他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只要他拜师徐光启的事情传回去,他伯父张辅之识趣的话,就会把折辱他的奴仆送给他处置。

    这对张溥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愿意错失这个机缘的他,开始思索着,如何按皇帝的要求,把明法科和明算科题目加入乡试。

    想到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设置,还有举人集议时确定的各科进士比例,张溥试着道:

    “学生以为若想把明法科和明算科加入乡试,最方便的莫过于扩招。”

    “可以把举人的名额增加一倍,给明法科和明算科分享。”

    “这样原本的考试不用变,像会试一样,增加两场考试即可。”

    这个办法,朱由检没有想过。因为他只记得会试分科,没听说过乡试也能分科,所以从没有想到这里来。

    但是在听到张溥的提议后,他觉得确实可以这样做。把举人看做硕士博士的话,确实需要分科。

    但是,对于把举人名额增加一倍,朱由检就十分慎重了。因为大明对举人的优待非常多,而且他前段时间还开放了举人任官资格。

    增加一倍的举人,引起的变动太大了,需要好好考虑。

    思虑之后,朱由检道:

    “增加举人名额,需要从长计议。”

    “但是卿可以放出风声,以后的乡试必然会增加礼法数算题目。”

    把自己的目的,仍旧是放在增加礼法数算题目上。

    张溥听得急了,急忙道:

    “陛下,欲收士子之心,非增加举人名额不可。”

    “陛下可知,当今天下生员有多少,他们是什么状况?”

    朱由检对此还真不知,他只知道大明的生员喜欢闹事,董其昌的宅第,就是被生员掀起舆论、鼓噪民众焚毁的。对他们为何闹事,却是所知不多。

    如今听到张溥想解说这件事情,朱由检当即认真聆听,正色道:

    “还请张卿解惑!”

    张溥见皇帝如此重视,还向自己请教。心中十分激动,觉得皇帝是一位善于纳谏的明君,沉声道:

    “大明科举之盛,历代从所未有。”

    “进士三年一科,每科进士二三百,三十年就是二三千。”

    “举人三年一科,各省举人名额合计一千四百多人,三十年就是一万四千多人。”

    “县试和府试每年都考,院试三年两考,每次录取的秀才,约有三四万人。三十年积累下来,就有六十余万之多。”

    “这些秀才除了向上考取举人外,只能凭借身份出入公门,在乡间获得一席之地。”

    “实在是朝廷取用的举人太少,他们没有出路啊!”

    秀才在大明的科举制度中,可以说是最底层。但是他们又有一些特权,有可能得到任官的机会。

    只是这个机会实在是少,大部分秀才都轮不上。很多秀才既考不上举人,也没有门路当官。很多人也不愿自甘堕落从事工商,只能凭自身秀才的身份,在乡间谋取一席之地。更有的一直在县学、府学,一直在当学生。所以生员这两个字,成为秀才的代称。

    这些怀着愤懑的生员,喜欢闹事的非常多,他们聚集起来,甚至能影响整个大明的舆论。

    张溥提议把举人名额增加,就是这个考虑——

    他想让大明的生员有更多的机会,为这些生员谋利益。

    朱由检听着张溥的说法,心中惊讶于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之多,也大概明白了大明的生员为何喜欢闹事,而且影响力巨大。

    因为以他的视角看来,这些生员就是失业的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

    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失业,能不发牢骚吗?

    他们在民间引发的动静,同样也会很大。

    所以,朱由检听完张溥的话之后,心中计算了一下,说道:

    “听你这么说,秀才升为举人的几率,现在已不到百分之三。”

    “举人升为进士的几率,则有可能达到一两成。”

    “难怪天下之间,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两者确实相差悬殊,应该扩招些举人。”

    认可了张溥的建议,朱由检却不打算按他说的办法扩招,那种直接增加一倍的做法,实在称得上太糙了。

    想到户部正在推行的分税制,还有增加催收的积欠,朱由检道:

    “举人名额增加多少,要根据人口、税收、完税情况从长计议。”

    “朕会让大臣好好商议,找出一个好办法。”

    “增加的名额,可以确定分给明法科和明算科。”

    “张卿以后对外,可放出这个风声。”

    把举人名额和人口税收挂钩,这是朱由检在绸缪国会时想到的事情。

    后世的国会通常有众议院和参议院,众议院的席位,以人口为基准。

    朱由检把税收和完税情况纳入,希望地方官员和民众,更积极地纳税——

    至少不能让拖欠税收的官员鲜明约伯,积极收税的官员反而被骂。

    如今国会还没影子,举人名额却需要增加,他就想把这个办法,先在各地试行。

    张溥对此从所未闻,但是想到苏州的税赋,他觉得这样是好事。至少江南那边,会增加很多名额。

    所以他急忙附和这件事,打算回去后宣扬出去。一定要把这种对江南有利的政策,在朝廷获得通过。

    大致提出了这个构想,朱由检让张溥放出风声在报纸上讨论。

    然后才提起了,自己给生员安排的一条出路:

    “朕之前在规范吏员等级时就说过,有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五级吏员。”

    “以后各地的吏员等级规范了,朕会专门下旨,鼓励秀才当吏员。”

    “如果能通过礼法数算考试,他们在成为九级吏员后,可以转为官员。”

    说着,朱由检又想到了张溥如今的太学生身份,又道:

    “如今太学生员,有举贡官恩四途,还有捐赀例监。”

    “但是捐赀例监的事情,朕是不愿做的,必然会控制人数。”

    “这些空出来的名额,还要再增加一些,允许所有生员参加考试,取优秀者入学。”

    这是他给大明生员安排的高考,或者说是考研。让这些人除了考举人外,还有一条出路。免得闲着没事,在乡里面闹腾。

    至于这些人学习毕业后,会有什么出路。兵部的文职军官,还有内廷的宫外四监和太医院,可是一直在招太学生。

    只要他们愿意做,大概率有个官身。

    张溥对这些出路,自然是看不上的。但是他却不得不认同,这是一条出路。对很多考不上举人的秀才来说,有机会得到官身。

    所以他担心的不是没有人考试,而是应考的人太多,京城忙不过来:

    “天下秀才五六十万,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应试,也有五六万之多。”

    “学生担心京城无法承担,太学也扩招不了多少人!”

    这确实是个问题,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让各地分流,说道:

    “南京太学可以同样扩招。”

    “还有京城师范学堂、天津海军学堂、锦衣卫安全学堂、内府监工商学堂、少府寺文思学堂、翻译总署外国语学堂,都会一起招生,举行联合考试。”

    “这些学堂都是大学堂,学生可称为大学生,和太学生相仿。”

    “未来毕业之后,有机会在各衙门任职。”

    “如果毕业后还能通过礼法数算考试,允许从从九品做起。”

    把自己之前设立的各种学堂,一起放了出来。

    这样既给了生员出路,也解决了这些学堂生源不足的问题。

    至于生员愿不愿去这些学堂,那就看他们的选择了——

    给了出路都不愿去,那就是自己活该。

    张溥听着皇帝的做法,感觉皇帝确实真心在为生员考虑,在给他们出路。这让他的心中,对此感慨万千:

    有这样一位好皇帝,是大明生员的幸事,但是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却又称得上不幸。

    因为生员都去忙于考试了,自然没多少人闲着闹事。他这样的生员领袖,也没有了以前的地位。

    不过想着皇帝对自己的看重,张溥对所谓生员领袖的身份,也没那么怀念。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更想进朝廷任官,真正成为卿相。

    所以他主动配合,帮皇帝完善这个构想。

    在张溥的提议下,朱由检决定让各省提学对参加联考的生员进行初选。并且在南京设立各个衙门的大学堂,同时允许各省组建。

    各地有名的书院,也可以在开设专业学科、获得礼部教育司认可后,获得大学堂身份。

    它们会和京城的学堂一起,招收各地生员。

    这些学堂的开设,虽然主要是给生员出路。但是各种专业学科的建设,也有推广科学的用意。朱由检让张溥利用《大明学报》,引导各个学堂的学科建设。让科学的“分科之学”,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都商定了,朱由检才在最后提到光禄寺的事情,说道:

    “朕安排了一些舆论监督员,对光禄寺的案件监督报道。”

    “张卿在《明报》设立之后,同样可以加入。”

    “朕会让内府监安排一位内侍加入《明报》,如果张卿遇到什么为难的地方,可以让他出面。”

    张溥听到这个,心中既忧又喜。忧的是皇帝安排的太监乱来,喜的是有这个太监存在,自己能更方便地和皇帝通消息。

    各衙门知道《明报》有内府监太监后,也会对他尊重点。

    所以他思考之后,默认这件事情。

    带着一堆皇帝安排的任务,终于出了宫门。

    出宫之后,张溥想到进入皇宫后发生的事,只觉恍如隔世。

    在被皇帝接见后,他知道自己今后的道路,已经和以前的设想截然不同了。

    但是他对此没有不满,反而非常欣喜。决定按皇帝的吩咐,做好这些事情。

    作为生员领袖、已经组建应社的社会活动天才,张溥自然不会一个人做这些事,他决定召集好友,大伙儿一起去办。

    此时,张采在得知他进宫后,在太学中焦急等待。

    直到张溥回来,才松了口气道:

    “天如兄弟没事就好!”

    “幸好是今上当国,若是前两年魏逆秉政,愚兄真担心你会出不来!”

    想到前两年发生的事情,仍旧心有余悸。

    魏忠贤对士人的残害,实在太酷烈了!

    张溥听到他的话,也想到了自己和皇帝提起的陈子龙父亲的事情,把这件事向张采说了一遍,说道:

    “圣上心怀仁义,以后不会再发生那种事情了。”

    然后又向张采道:

    “不过你说的没事,那可全说错了!”

    “我是两手空空进去,带着一大堆事出来。”

    “当今圣上喜欢用人,而且对看重的人喜欢安排事情,我今日算是看到了。”

    “陛下安排给我做的事,几个月都忙不完!”

    向张采大略说了一下,张采听到皇帝安排的事情包括拜师、办报、推广科学、推动建立大学堂、举人扩招等等,惊讶得合不拢嘴。

    他实在没有想到,皇帝和一个太学生,商量这些事情。而且张溥连当官的机会,都推辞了出去。

    这让他只能感叹道:

    “天如兄弟大才,愚兄远不及也!”

    “愿附骥尾,而致千里!”

    留在太学之中,和张溥一起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