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秦笑观楚汉争
繁体版

第三十二章 王离

    胡亥喘了口气,在宫门外广场大声说话,还真挺累。

    “章邯与王离共带四将,等同可分兵六路。楚国军带两将,可分兵三路。其他人无将不分兵。各军战力不同,都已写在书简上了,所以各军将领需要按此决定自己的行动。朕和评裁根据各军动向、战力、攻击或防守方式,决定各军攻防效果和伤亡。例如,赵王军将四城的兵力安排和守城方式报来,章邯和王离将攻城的四城兵力安排和方式报来,评裁台据此计算一日对城墙的损坏和人员的伤亡,然后各将领再据此决定第二日的兵力分配。这样说,诸卿都明白了吧?”

    参与军演的军将们互相看了看,虽然还有人似有犹疑的神色,不过还是一齐向皇帝行军礼:“臣等明白了。”

    胡亥将目光投向车前位列稍后的一员武将,李厉。

    李厉的样子既不很像李斯、也不像李由,李斯和李由都是文臣的气质,李厉因为常年在军伍中,是个典型的武人相貌。脸型与李斯一样是长脸,但下颌并不突出,或者是因为围着嘴一圈的大胡子把突出的下颌挡住了吧。鼻子很大,鼻孔略有外翻,眼睛也很大,但还到不了“环眼”的程度。面色紫红,脖子也粗大,身形魁梧,典型的赳赳武夫气质。见到皇帝似乎在看他,于是把已经立得笔直的身躯又挺了挺。

    胡亥暗暗点点头,继续说道:“那好,有个规则朕先说明。领赵王军的李厉无法与任何人协商,只可外派信使,而且信使能否出得去又回得来,由评裁台决定。其他诸侯国各军相互间可并车协商,但评裁台会根据各军驻地间距决定协商所用时间。”

    “同样,章邯和王离,”胡亥看了他俩一眼,“你们要是不同帐指挥,你们相商也要依此处置。”

    “臣等遵诏。”

    “各军如不外派斥侯,那评裁台也不会通告其他各军的状况。如果外派斥侯,斥侯也会伤损的。我想到的都已经说完了,现在诸卿就都登车出发吧,图演的开始点是,章邯和王离分别屯驻邯郸和信都,你俩尽快把你们的攻击方式、兵力分配、战将使用等尽快报来,李厉把守城安排报来。”胡亥说罢,摆了摆手转身走进金根车,冯劫等评裁台成员也陆续走进金根车内。

    一声长长的号角过后,金根车启动,整个前往祭奠的大队人马,在三万卫尉和中尉军的护卫下向骊山开行。

    按说,皇帝从咸阳宫去骊山陵可以由渭水登舟而往,这样顺水而下既比马车快,还比马车舒服,少了这时代的道路颠簸。只是近几日渭水上游下了雨,导致渭水暴涨,水流速度较快,反而有了一些危险的因素,为皇帝安全考虑,就采用陆路前往了。

    胡亥在金根车内,面向车行方向以他经典的半躺半靠方式慵懒的歪着,冯劫等人像在大殿上一样,在车内分列两侧的小席案上坐下。除了胡亥那面外,其他三面车厢都挂起了一面墙的牛皮地图,地图上覆着半透的丝帛,能看到地图上所绘的道路、城郭等图样。

    韩谈用墨笔在邯郸的位置写上了“邯二十九”,在信都位置写上“离十五十”,在巨鹿写上“厉军五十民五”,然后跪坐一旁。

    菡萏跪坐在一侧,端起一碗蜜水递给胡亥。

    胡亥喝了一口:“诸卿如果口渴,自己找菡萏要,你们不喝我可也不管啊。还有,别都正襟危坐的,这一路走一天你们累不累?放松,都放松,都跟我一样歪着我也不会说你们失礼。”

    “臣等谢陛下。”几位大臣都笑了。歪着是不敢,但也都不绷着了。心里都琢磨着,跟这位小皇帝在一起倒是不用战战兢兢的,要是始皇帝绝不会这样放松礼仪要求,这一天可有的累了。

    胡亥把喝了一半的碗递回菡萏,“说是我和诸卿为评裁台,我可不懂这些军争之事,这些天也把朕累残了,正好让我休息放松一阵。所以我只要不插嘴,你们自管评裁。张苍,叫你来是因为你擅数算,伤亡计算的事情就由你来负责了,咱们公平一点,不拍脑袋。”

    张苍拱手笑了笑点点头。

    胡亥又看着冯劫等三人说:“你们觉得,章邯和王离会如何分派?”

    “陛下,臣觉得,王离会要求去攻城,让章邯为他扫清外围并保障辎重供应。”冯劫摇摇头说。

    “太尉何以如此说?给他们的诏令是明确的,章邯为主,王离为辅。”胡亥露出惊讶的表情。

    “陛下,”李由接过来回答道:“大将军离是王翦、王贲一脉的军旅世族出身,又随蒙恬在九原大破匈奴,自忖有战阵经验。章邯没有世家背景,军旅的主要资历是在随屠睢征百越时因据守象郡未被破城而升任偏将军。后因伤没有参加任嚣军的二次征伐,做辎重准备和转运之事。百越之战结束后,被先皇帝任为少府。章邯此人比较低调谦和,所以如果王离先提出要去为主攻,章邯想必不会以主帅之位强压。”

    召平作为王离军中的护军都尉,虽然不归王离统属而直属太尉府,但考虑到转任九原郡守后还要继续与王离的北疆军合作,所以不便发表什么意见,但也微笑的点点头。

    胡亥因为知道史书中巨鹿之战的情况,所以惊讶也是假装的,就是想要听听这些人的说法。

    史书中的巨鹿之战,章邯作为主帅指挥王离的军队,可章邯没有去攻击巨鹿,反而成了王离的运粮队。胡亥想不透弄成这样到底是因为王离太跋扈,还是章邯就是这么安排的,所以也想借此番的军演游戏来观察一下。

    在胡亥和评裁台揣摩章邯和王离的时候,这两个人也在章邯的辎车内商讨行动方式。辎车没有金根车那样高大的车厢,所以一张牛皮地图是平铺在车厢地板上的,章邯坐在一端看着地图,边思索边对王离说:“大将军,我们第一步先把斥侯派出去。按照陛下那天所说的,各个方向上都多派一些。我们现在一方面要知道桓范军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在诸侯军来到一定范围内就侦知他们的动向为好。”

    王离赞同道:“不错,陛下强调斥侯的必要某也非常赞成。不过,某认为,我等可以一边攻击前行,一边放出斥侯。大将军,你是本战主帅,某向你请命,以某的十五万军去围攻巨鹿,某军屯信都,攻击巨鹿甚近。大将军的二十万军现屯邯郸,可屯驻巨鹿南外围,一方面保某粮道,另一方面围捕诸侯援军,让他们来得去不得。”

    “围攻巨鹿,主要打援?”章邯抬头看着王离,“陛下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攻破巨鹿,并未让我们消灭诸侯援军。”

    “大将军,”王离露出一副“小菜一碟”的表情,“按图,巨鹿城长不过二千步,宽不过一千二百步,守军五万,依陛下所定,与我的十五万军战力相当。如果再加上大将军的二十万战力稍弱之兵共有三十五万,每侧城墙可有九万卒。若每日每侧城墙调配六万卒轮番攻城,还有十万卒可在外围保障粮道和阻击援军。一侧城就六万卒,李厉那五万人怎么扛得住?破城实在不难。如果我们能借此把诸侯援军吃掉大半,才能显出你我的领军之能。”

    章邯犹豫的摇摇头:“首先是陛下并未让我们打援,再者,诸侯援军的数量、战力我等完全未知,所以风险也完全未知。既然陛下只要破城,某以为只要完成陛下交待之事就算圆满。若如大将军所言,虽然有可能打掉部分诸侯国援军,但风险也大。”

    王离对章邯实际是不服气的,只是皇帝制定了这次图演中的秦军以章邯为主帅,他也不能太跋扈,给皇帝留下坏印象。

    于是他微带着一丝恭敬的笑笑:“大将军,陛下让你我两名大将军联手,如果仅仅是破城,我等任何一人都可独立完成。李厉的守城军陛下给了十成战力,想必是与城共存亡的拼死思路,所以某觉得是诸侯各军中最高的战力。城外桓范军的战力必然很低,诸侯军的战力也绝不会高于八成,以某之见也就六、七成。这样一块块的肥肉不吃掉几个,实在是有负陛下让你我联手的初衷啊。”

    王离停了一下,看着章邯说:“尤其是陛下给某十成战力之军,给大将军九成战力之军,应是是按某所领北疆军的战力和大将军将领的秦锐军战力来定的。某带领北疆军曾在蒙大将军的指挥下纵横草原,向以尽可能多杀夷寇为第一要务,如果此番不是图上推演,而是真正将兵而战,大将军按某的意见领兵与某协同打援,则大将军的九成战力之兵经此一役,也可历练到十成。仅仅是破城,不过几日之事,大将军的秦锐还是无法真正全都可称为‘锐’的。”

    章邯听王离的话中隐隐有暗示他是百战之将而自己经验不够的意思,再想想王离的出身,感觉有点无奈。现在就是一个图上推演,要是因此而和王离产生了嫌隙,如果日后真的需要两人共同作战时就无法密切配合了。

    于是他只好说:“那就依大将军的意见,大将军直接从信都往巨鹿围城,我从巨鹿东南的洹水到巨鹿开一条甬道,从洹水运粮到巨鹿。同时放出斥侯,搜寻援军踪迹。”

    李厉在自己的辎车中,倒是没有绞尽脑汁的去研究什么,只是按守城之法对自己的兵力和民力进行部署,并写出来准备报给评裁。

    昨晚他和兄长李由分析皇帝的意图,两人共同感觉,这次图上推演最主要的是皇帝要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三川郡尉而进行的一次“考核”,同时也是对李由在三川郡所预作部署的考核。

    他们对外部的诸侯援军并不抱太大希望,章邯加上王离有三十五万兵力,战力与自己的五万守城军几乎相当。巨鹿四面城的尺寸并不大,三十五万人不可能全部展开,所以至少会有十万人以上在外围阻击援军。那些援军……李厉摇摇头,不知道皇帝的意图是什么,但如果能够请求帮助的话,那些援军或许能够减轻一部分自己的压力吧。

    李厉坚信自己守不住这个城,但李由的话他也觉得很有道理:“仲车,五万士卒加五万民户,对阵三十五万战力九到十成的秦军,这个城几乎是守不住的。但你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守,能多守一天,你在陛下心目中能够坚守三川郡敖仓的信心就多一分。为兄认为,如果山东民乱,那些乱民组成的军队,并不善于攻城,或者说,善于攻城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有二十万乱军,能有两三万战力达到秦军七成的军卒就已是极限。如果你这次图上演兵能够抗住章邯王离军三十到五十日,则真到你在三川郡抵御乱军攻击敖仓时,根本用不了三十日章邯的秦锐就会杀到,将乱军尽数击溃。”

    李厉写完了守城的兵力和民力调动部署、守城器械的排布以及防范敌军挖城而沿城墙埋瓮等安排后,稍稍思索了一下,就又写上了城内粮食的分配、鼓动城内兵民的方式等内容。

    光有军事部署是不够的,外面三十五万大军围城,没有民心和军心,这个城有多少人也守不住。如若按拼死守五十日考虑,粮秣的分配也必须加以权衡。写完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卷好,从车窗探出头将其递给了守在窗外传讯的郎中军骑将。

    _

    胡亥看了一遍手里章邯和王离报来的部署,似笑非笑,不置一词,随手递给了冯劫。

    李由看着召平递过来的李厉所报部署,轻轻地点了点头,递给胡亥。

    等两张部署传看完毕,张苍将评裁所需的要点记在了自己的竹简上。冯劫看胡亥没有像要说话的意思,就唤韩谈传话出去,“按图上推演的时间现在已过两日,让章邯、王离、李厉报来新的部署进展。”

    胡亥在车马的颠簸中动了动身子:“召平,你与王离共事多久了?”

    召平答道:“臣在大将军恬奉先皇帝诏击胡时就被派往北疆军中,与大将军离也共事六年多了吧。”

    胡亥半眯着眼,似乎在看召平,又似乎没看召平:“说说你对王离的看法。”

    召平有些迟疑,不过皇帝问话不能不答,沉吟了一下说道:“大将军出于名门,父祖皆为大将军,领军之能是没有问题的。自大将军恬去职这段时间看,大将军离足以统合北疆军马,各军将领对大将军也是诚服,所以指挥上是很顺畅的。当初大将军恬击胡,大将军离带五万骑自高阙出,与大将军恬的正面配合,侧击头曼,勇猛无俦。”

    “这么说,王离比较善骑战?”胡亥眼睛睁大了点儿。

    “嗨,大将军喜欢骑战的快速和冲击力。不过自大将军离接手北疆防卫,对长城一线的防御部署也是中规中矩。所以臣的看法是,大将军离攻则勇,守则稳,并不辱没大将军翦和大将军贲的名头。”召平既然帮王离说好话,索性把好话说个十足十。

    胡亥撇了召平一眼:“看来我让你在九原做郡守的话,你和王离一定能配合的非常和谐。”

    召平脸有点儿小烧,这是皇帝在指桑说槐啊。不过刚才自己说的话也并非是奉承,王离确实做到了自己所说的那些。

    “那你给朕说说王离有什么弱点吧。”胡亥脸上看不出喜怒的又问。

    召平有点紧张了,虽然皇帝面无表情,但从“我”改成了“朕”,说明皇帝这个问题显然是不能糊弄的。

    他赶紧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说辞,然后大着胆子说:“大将军出身大秦军旅世家,其祖、其父均为大秦名将,赫赫战功之辈,大将军本身在击胡之战中又屡立功勋。要说大将军有什么弱点的话,应该就是心高气傲吧。”

    咬了咬牙,他接着说:“现在大秦的军将当中,应没有能及大将军的出身和战绩之人。陛下以大将军邯为主,命大将军离为副……大将军离必不会有违诏命,也不会因此违抗大将军邯的部署,更不会阳奉阴违,但心中或会不以为然。尤其按当下部署,两军各自行事,大将军离或会在一些战法方面自行其事而不征询大将军邯的意见。”

    胡亥终于对召平露出一丝赞赏的神情:“东陵侯此言,也算公允了。”

    然后他突然皱眉想了想:“召平,从你所说的王离作战经历中,似乎看不出他有过攻城的战绩?”

    冯劫没等召平说话,就插了进来:“陛下,王离曾随其父大将军贲攻赵,虽然没有直接策划战斗,但应清楚的知道如何攻城。而且,王离出身军旅,兵法娴熟,攻城之法也必了然。”

    “嗯。”胡亥不再说话,露出了昏昏欲睡的样子。而在此时,章邯、王离和李厉经过两日之后的部署也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