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飞扬人生
繁体版

第32章:小年和探亲

    北方的小年,要比南方的小年更早一天。

    习俗却没有很大差别。

    腊月二十三这天,周四,杨允早早请假回来,和林飞扬一起,开始对家里大扫除。

    将家中清理干净,新社会倒是不兴什么祭灶神,下一步便拿出大米和面粉,一个蒸年糕,一个揉面蒸馒头。

    蒸年糕的自然是杨允,南北方年糕做法不同,虽然原材料一样,看上去开始做法也一样,蒸的时候却不同。北方直接上锅,南方会加红糖、花生、红枣,有些人家还会撒上芝麻。

    在南方,同样可以买到北方的年糕,但但叫法做白粿或米粿,北方却见不到南方的年糕,也没有米粿这一说法。

    最最关键,在南方,米粿并非逢年过节才会制作和食用,而是一种日常食品,毕竟南方人本就习惯吃大米。

    “妈,你蒸一屉加红糖、花生和红枣的年糕呗?我听时柚香他爸说过,南方蒸年糕都加这些东西,吃的时候放油里一煎,可好吃了。”

    上辈子,林飞扬爱吃白粿,不煎也不炸,加白菜或包菜、芹菜、胡萝卜丝和瘦肉,热锅翻炒几分钟,可比炒饭好吃几百倍。

    那是咸口的,可当做三餐主食。

    年糕确是甜口的,南方人更多是当做零食或配饭,毕竟甜口的吃多了会腻。

    只是过年吃习惯了红糖年糕,林飞扬现在就想吃上一口。

    “咋?你也不爱吃甜食啊……行,我这样蒸一屉。”

    “谢谢妈。”

    “傻孩子,和妈那么客气干什么?”

    林飞扬傻乐着,更大力的揉面团,等杨允上锅开始蒸年糕,才把面盆放在锅旁等着发酵。

    到晚上,林毅昭、李炜下班,林烨、林楚、林果放学,五人回到家,打开门,各种食物的香味扑面而来。

    “好香啊!”

    林果惊喜的大呼小叫,匆匆跑回房间,脱下书包和外套,又急不可耐跑出来,突然指着桌上一坨黑乎乎的玩意儿。

    “妈,这是啥?黑乎乎的,真丑,也是吃的吗?还挺香。”

    能不香吗?

    这一块一尺直径、两寸多厚的年糕,加了足足快有一斤红糖、半斤花生、十几粒红枣,还撒了一层黑芝麻,用大火蒸熟,还热乎着呢,满屋都是花生和芝麻的香味。

    “小姑娘家胡咧咧的也没个正形,好不好吃还不知道,你哥说是南方年糕的做法,加的料那是十足十。”

    一下午,母子俩不仅蒸了年糕、馒头,还包了几百个水饺,就锁在室外灶台上柜子里冻着呢,零下十几二十摄氏度,空气还干燥,制冷效果比冰箱还好。

    应林果要求,杨允又煮了稀饭,把红糖年糕切巴切巴,裹上鸡蛋液,下猪油煎熟,一家人晚饭美美的吃了一顿饱。

    不得不说,在林飞扬带领下,一家七口饭桌上,是越来越像南方家庭了。

    窝窝头已经在林家已经难得看到,玉米粉掺白面,做成玉米面馒头,一周至少有四天,早上会用大米煮稀饭,晚餐一连七天主食吃米饭也成了常态。

    连天的这么吃,换在四合院,即使大冬天门窗紧闭,那香味儿也会飘的满院都是。

    现在可是灾年,管你什么抓住特务的英雄,人家举报调查的就是你家。

    景钢职工楼水泥房却没这烦恼,房子封闭性好,院里空间大,气味飘不到几米,风一吹就散了,根本飘不进别人屋里,院外更是几十米开外,才是另一个职工大院。

    关起门来,林家想怎么吃好,就怎么吃好。

    “对了,这周末我去看看爸妈,楚儿和果儿和我一块去,老林,你也回去看看父母,带上飞扬和烨子,都送点米面粮油肉啥的,再给点钱和布票,旁兄弟几个给侄子侄女扯点布,做身新衣裳,毕竟大过年的。”

    “飞扬,你那里布票还有吧?”

    杨允是农村嫁出去的女儿,但老杨家不讲重男轻女那一套,姥姥、姥爷对林楚、林果这俩外孙女都喜欢的很,同样,杨允和娘家关系也十分不错。

    反观老林家,同样是农村家庭,却和老杨家两个极端,十几年二十年前,林毅昭几个姐姐和妹妹,就是被老两口半卖半送嫁出去的,还在农村的五六个孙女,也几乎都被逼着辍了学,早早回家干农活赚公分。

    这也是林毅昭当上干部,却没有把父母接进城里来享福的主要原因,接来了,每天闹婆媳矛盾,真的别再想有什么安生日子了。

    “行,我也回家看看。”

    老林家对儿媳妇、女儿、孙女不待见,但对儿子那是没话说,林毅昭自然点头同意妻子的安排。

    沉默半晌,他也知道父母家的情况,看了一眼杨允,转头对林飞扬嘱咐。

    “飞扬,一会我给你点钱,明天你去东大周买几身成衣……算了,让林楚和林果挑几身旧衣服,给你那几个堂妹送去。”

    杨允只说送钱和布票,但林毅昭心里清楚,扯来的布,家里父母、兄弟,只会紧着侄子们,侄女几个想也别想新衣服。

    “爸,你说爷爷奶奶怎么就那么不喜欢孙女呢?明明林楚和林果又漂亮又听话懂事,林果成绩那么好,将来可是要上大学的,堂姐堂妹也都挺好,要换做我,手心手背都是肉,哪有那么偏心的?”

    听着林烨的抱怨,林毅昭叹口气也不说话。

    在农村,老林家这种表现才是正常情况,男人是壮劳力,未来养老、传宗接代靠的也是儿子,女儿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打狗的肉包子,能尽责养育,就能称上一句良善人家了。

    老杨家那种,反而是稀有家庭,一个村几十上百户人,能出三四户这种人家,媒人都能踏破村头门槛——女儿嫁过去,肯定有好日子过。

    但这种家庭的女儿确是没多少人家愿意娶的,尤其是兄弟多的那种——妻子被婆家欺负了,直接跑娘家哭去,转头杀过来一个连队都有可能。

    当然,这有些夸张了,现实却也大差不差。

    年前的事就这么定下了。

    林飞扬也没去给堂妹们买新衣服,俩妹妹挑选几身较新的旧衣服,如此,礼物就算备好。

    到周日,腊月二十六,林毅昭在厂里借了一辆车,宋钰自告奋勇来当司机,载着一家六口往京城西北郊外开去。

    一路出了京城辖地,驶入州河省,也没往县城走,拐上乡间土路,颠颠簸簸开进一处叫做‘龚江公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