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红楼
繁体版

第27章 院试

    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高府大院的青石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满是纸墨的香味。

    明州城府桥街与呼童街交叉口的督学行署,正在准备院试。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一般由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的进士出身者充任,任期三年。

    大明的院试一般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正称为“生员”。不过如今的新明王朝为了效率,将两场考试合二为一。

    一诗一文定输赢。

    明州府下属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通过府试的考生,今日都来到海曙的督学行署参加院试。学子们身着青衫,手持书卷,脸上满是期待与不安。

    贾宝玉与贾蔷则一早乘马车来到了督学行署。贾政老爷清晨亲自送出了门口。

    自贾珠之后,贾家已经许久没出过读书人了,连秀才的功名也再未获取得过。此次贾宝玉与贾蔷作为贾家代表参加院试,已是久违的盛事。作为读书人的贾政更是非常期待宝玉和贾蔷能重振贾府的文脉。

    贾府绝大多数人都均将希望放在了贾宝玉身上,毕竟他上次的府试获得了第83名,贾蔷只是勉强沾边的198名。唯有晴雯依然对贾蔷抱有极大的信心,她暗暗祈祷贾蔷能顺利过关。

    今日宝玉打扮地雍容贵气。

    上身穿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项上戴金螭璎珞、腰间束长穗宫绦、脚蹬青缎粉底小朝靴,贵公子的范儿一览无遗。倒不像来考试,反而像外出赴宴。

    而贾蔷只是简单一袭素色锦袍,略显寒酸。但身材挺拔,面容俊秀,倒也不输宝玉。

    宝玉斜着眼看了下贾蔷:“蔷哥儿你运气倒一直不错,居然能通过府试。”

    贾蔷笑了笑:“蔷哥运气好,只不过沾了二爷的贵气罢了。”

    说完便不再理睬宝玉,信步入了考场。

    在经过了极为严密的搜身检查之后,考生们各自坐定,预备考试。

    贾蔷留意到此次主考官除了明州知府郭本若,还有几位贾蔷不认识的官员,各自身着紫色蟒袍,官威逼人。想必是朝廷派遣的监察御史。

    天子脚下的院试,说不定来了多少皇亲贵胄的子弟,自是非常隆重。

    一炷香之后,考试便已开始。

    比起连篇累牍考察经文典籍的府试,院试这种一诗一文的模式更合贾蔷的胃口。

    此次考试的诗文要求考生撰写绝句一首,词一首,主题须契合国事。

    贾蔷沉吟片刻,最拿手的龚自珍作品涌上心头。

    “龚夫子,望你保佑蔷哥儿顺利过关。”贾蔷心中默祷。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词嘛,再来一首秋瑾女侠的《菩萨蛮.咏梅》,贾蔷稍作了修改。

    “寒风料峭侵入户,垂帘懒向回廊步。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无边家国事,并入在眉头。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而下面的压轴大文却令贾蔷陷入了沉思。

    “古语有云,王朝不难过三百年。开国君主励志有为,往往天下大治。末世君主碌碌无为,则天下大乱,何哉?“

    不得不说,这个题目出的非常有水平。

    前世身为历史爱好者的贾志强也曾经就这个问题琢磨了许久。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被称为王朝周期率。

    王朝在建立初期君主往往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逐渐变得腐败、奢侈,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这个周期性规律几乎在每个封建王朝中都有所体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种独特现象。

    不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贾蔷认为王朝的崩溃大多数时候是人口爆炸的结果。在这点上,他深度认同马尔萨斯的观点。

    在生产力缓慢发展的古代,生产资料和能源短时间内相对恒定。然而此时缺乏有效的避孕手段,和平时期人口增长极快,人地的矛盾最终一定会到来。

    如大唐之初,李渊、李世民推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分配相对公平,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过了短短60年,人口增长3倍。人地矛盾突出。

    最终导致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困苦不堪,黄巢之乱爆发。

    明朝洪武初年,明代宗室仅仅四五十号人,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超过20万人。

    有的藩王一个人就能生一百多个儿子。按照大明制度多一个儿子,便多一份俸禄。

    生产资料呈算术级增长,而人口呈现指数级增长。由此带来的负担无论什么社会都承受不住。

    细思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古代虽然王朝更替,但除了宋朝,主要依靠的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耕地的亩产量没有本质变化。住房都是平层,占地大。这就便使得每养活一个人口需要一定的土地,每一个村落周边都是大片的农田。

    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下,农田的数量基本是固定的,但人口在和平时期增长迅速。

    古代王朝开国时一般刚经历战乱,人口已大量减少,这时人均耕地很充足,这时皇帝可以无为而治,人们会自己快速组织生产。

    慢慢的人口快速增长,王朝也兴盛起来,但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快速下降,逐步达到最大环境承载力的极限,这时王朝往往达到鼎盛状态。

    但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了最大环境承载力。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突破,那么就会有人要饿肚子了。

    饿肚子的人多了便会闹事,去抢地主家的粮食,一闹事就战争,用最原始的方式减少人口,然后王朝灭亡。

    所以王朝后期,每当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就会有农民运动。自然灾害让本就供给不足的粮食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此时官府应对不当,导致有人揭竿而起,那便成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运动了。

    这时就算皇帝非常贤明,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怕也无能为力。

    所以王朝周期律的原因很清晰了,那便是低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过剩危机。

    思索片刻,贾蔷开始执笔撰文:

    “人皆道多子多福,其实不然。韩非子《五蠢》中有云:“古者丈夫不奔,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以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賞不得,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

    亚圣有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百亩之田,人若加增五倍,七十老人尚可食肉否?

    “人口过盛,乃百恶之源。户口每三十年加增一倍,而房屋田产恒定,则生活困苦,几成必然。

    王朝之初,地广人稀,王朝之末,地狭人稠。生存压力剧增,则动乱几无可免。

    待乱世更迭,生灵涂炭,百里无人烟,则重归新朝之初。治乱再循环也。

    而皇室贵胄滋生丁极快,计划生育,刻不容缓!”

    贾蔷大笔飞舞,文章一气呵成。

    他长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