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到达谷州
就这样易舟生无可恋地坐着时不时抖一抖的马车到达了谷州境内,旁边的杜茹静满脸担心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易舟只得解释道自己病刚好,没什么精神,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心里想却在想,幸好原身老婆因为身体原因没有陪他来谷州,要是来了,易舟说几句话铁定露馅,小孩子还好糊弄些。
就这样易舟在车上思考了几天,也没什么头绪,最后只能摆烂地想,走一步看一步吧。
虽说是摆烂,但在车上的几天,易舟也没闲着,侧面打听出不少消息。
现在是贞观十五年,李世民还在位。但易舟看过历史记得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就会逼宫造反。
虽然太子和魏王是一母同胞,但因为李世民种种骚操作,让兄弟两人就势如水火,冰火不相容,最后导致惨淡收场。
易舟记得压倒李承乾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
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李世民这种种骚操作,让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心中日益不安,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终于被李世民逼得没了理智,于是纠结侯君集一行人密谋造反,并且失败告终。
易舟一想到这更加忧心忡忡,只剩两年不到时间,原身作为太子属官,即使他没有参与造反,贬官在谷州,也脱不了干系,最终也免不了李世民的雷霆之怒,易舟记得涉及官员都没有好下场,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
虽说到了唐朝,易舟也不想就这样去死,死亡的滋味体会过一次,再也不想体验第二场。
现在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阻挠李承乾造反,所幸的事,易舟了解,李世民本没有移储之心,所以事情可回圜的余地就很大。
既然李泰写了括地志,引得李世民大肆宣扬,从而引发李承乾的嫉恨和不安。那么易舟也可以和李承乾互通书信,先打消他的忧虑,再助他成为一番事业,易州也不相信,别的穿越者,都牛气哄哄,怼天怼地的,轮到他就是被砍头流放的结局吗?
易舟不相信,于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先和李承乾搞好关系,再慢慢地深入他的内心,转变他的心态和想法,不过现在说这个为时太早。
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他入职问题,他现在应该是谷州刺史,大概就是现代一个地级市的市高官,易舟通过对比,发现谷州就是现代的河南地区。
易舟心里偷偷乐了起来,想我一个现代一个苦逼的打工人,穿到唐朝竟然成为了和市高官一样大的刺史,别说,这感觉还真不赖。
虽是被贬,易舟到达谷州后,当地官员也不敢轻视易舟,安排好住宿问题,易舟就同下属长史于敬之去看了办公地方。
于敬之属河南于氏,旁支(在今洛阳市,出自北魏鲜卑贵族万忸于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为于姓。八柱国之一于谨,性情沉稳,胆识过人,屡立军功。西魏时封常山郡公,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封燕国公,拜大宗伯、太傅,立为三老,于氏的声望达到了极致。)
于敬之穿着墨色的缎子衣袍,袍内露出银色镂空木槿花的镶边。腰系玉带,手持公文,不愧为世家子弟,端得一副好样貌。
就是不知脾气秉性如何,表面挺有礼貌的。再接触接触,看看能不能磨合磨合。
刺史府离衙门没多远,走了大概20分钟就到了,易舟抬头一看,第一印象就是破,大,空。
门前两排衙役正拘束地站着,前面一个头发半白的老头勾起笑容,迎接易舟说道“刺史大人来了”,易舟点头示意。
旁边于敬之连忙解释道。“大人,这是司马陆镇陆大人。”易舟听后笑着说,“陆大人辛苦了,今天休沐日,还劳驾您跑一趟。”
陆镇一听连忙说“再辛苦也不及大人辛苦,大人舟车劳顿,等下事情了解之后,老夫药为大人,接风洗尘,还望大人不要推辞。”
易舟心想酒场如战场,一喝酒,不就全露馅了,心思一转,易舟装作痛心疾首模样说道“本官是戴罪之身,承蒙陛下厚爱,给本官一次机会,让本官戴罪立功,未做出成绩之前,本官无心享乐,多谢陆大人好意。”
陆镇右手不自觉摸摸自己的胡子,心里想到,都说杜正伦忠诚正直,果然不假。
嘴上附和道,“下官一定助大人一臂之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于敬之也在心里暗暗念叨,“杜正伦被贬也不算冤枉,就这张嘴得罪了不少人啊,他又不是另一个魏征。”
陆镇话音刚落,易舟就快步走进衙门内,纵观整个衙门,呈非常规整的长方形。
坐南朝北,方方正正的,且各个房间之间环环相扣,屋檐都很宽,典型地中式传统建筑。
虽然很破,但那古老的青砖灰瓦建筑,那黑漆大门之上狰狞獠牙的兽头门环,仍能让人感受到森严肃穆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