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劫
繁体版

第六十七章 没见过的快

    “天气渐冷,须得早些把冬衣准备好。”

    杨信呼噜噜喝着粥,一边对蔡琰道:“虽然这些天天气还算暖和,可如果不做好准备,冷的时候就来不及。”

    怎么说呢,当前这个世界的气候,比杨信上辈子的世界的气候,要好一些——更温暖,冬季的严寒来的更晚些、走的更早些。

    上辈子的一些关于气候方面的研究数据表明,地球的气候,从几万年前开始,到上辈子那个时代,是一路走低的趋势。

    就比如古时候中原有大象、犀牛;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生物存在的痕迹渐渐南移,除了因为人类的发展壮大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使它们不得不往人少的地方跑;另一个原因,就是气候在变冷。

    北方越来越冷,只能往南方跑。

    当前世界所处的时代,放到上辈子世界的时间线里面,有两千年之隔;所以这时代的气候更温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眼看入冬,武陵这地方竟不觉寒冷。

    不过不远了。

    最多半个月,气温会迅速降低——这一点在中原其实也差不多。杨信小的时候,这个时间段,还常光着屁股呢,但往往十天半月,就冷的不行了,遇到阴雨天、雨雪天,都不敢出门,怕被冻死。

    因为没有足够保暖的衣服可穿。

    杨信说道:“先把地耕出来,家里捯饬整齐;然后我进山一趟,打几头鹿、野猪或者熊,肉拿来腌了,留着慢慢吃;皮则好生炮制一番,给你和小妹做几件皮裘。”

    说到这個,屋檐下挂着的那张鼍龙皮也等着制成皮甲呢——不过还得再晾晾。

    杨信边吃边说,很是有些叨絮,但蔡琰不觉得烦,反而心里暖呼呼的。

    杨信说:“也不知道你会不会女红。杂物间的那些布匹,便正好拿来做衣服;昨天我打造农具,顺便打了两根大头针,就是考虑到了缝衣服的问题。”

    蔡琰听了,白了杨信一眼:“你穿坏的衣服,可都是我给你缝的。”

    言下之意,女红不在话下。

    杨信笑起来:“那就劳姐姐你多费点心了。”

    然后道:“我今天争取把二十亩地都耕出来。然后挖水渠、挖鱼塘。一样都不能少。”

    顿了顿,又道:“对了,还有地板。建屋之前就想过用石板铺地,之前工具不足,只能搁置;这会儿铁料足用,等今天耕完地,我抽点时间打一套石匠工具,回头弄些石板来,把地铺了。”

    蔡琰聆听者,安静的看着杨信,整个人都十分的温暖、放松。

    于是当天耕地——杨信没去村里牵牛——牛的那点劳力,还不放在杨信眼里,他可比牛厉害多了;便这里,自己在前面拉犁,教蔡琰在后面扶犁。

    傍晚前,二十亩地便都耕了出来。

    那一个飞快。

    杨信自己没累着,倒是蔡琰累得不行——她以前可没干过这样的活儿。即使她的体魄比任何一个老农都强的多,仍然特别疲累。

    村正还因为没见着蔡琰去村头牵牛,专门来了一趟,待看到杨信拉着犁头在地里飞奔的模样,只转身就走。

    他倒是琢磨着,是不是给侯府那边通个气,告知杨信已归。

    毕竟,这二十来天,刘备都来过四趟;关平更是隔三岔五都要跑一趟。

    但他心里,又觉着有点憋闷——无他,隐隐嫉妒。

    这是人之常情。

    一个流民、黔首,还是他手底下的村民,却能得到刘备近乎于求爱式的看重;作为刘备麾下的一员,他心里是难以平静的。

    ‘为什么不是我’?

    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

    所以他下意识的否决了立刻告知侯府杨信已归的事情,还用‘反正关平隔三岔五要来’为理由说服了自己。

    杨信当然不知道村正的心理活动。

    知道了也无所谓。

    也能够理解。

    因为还是那句话,人之常情。

    完了耕地的事情,杨信回家又开了一炉,打造了一套石匠工具;更是连夜往山里来回走了好几趟,搬回来七八块合适拆石板的大石头。

    不是所有的石头都合适拆成石板。

    须得精挑细选。

    晚上子时前就搞定了这件事,第二天一早起来,便着手解石。

    没花多少功夫——实在是,这石头,在杨信手中,就像是任意雕琢的豆腐;拿工具划好线、作好标记,只把陌刀挥起来,唰唰唰,切成方方正正一寸厚的板子。

    晌午未至,大石头就都变成了一堆小石板。

    而后铺地不提。

    屋里是要全铺的,院子里则没铺满——留了两块,蔡琰说要种两棵树。

    这一番,又把下水道再作了一些处理,使其更通畅。

    下午挖渠。

    ——就是从桃溪引一道活水出来,绕着自家二十亩地环一周,同时给这块地划个十字。

    便正好是个‘田’字了。

    也是在傍晚前就搞定。

    主力当然是杨信,蔡琰和小妹打打下手——捡捡石头、树根什么的。

    完工之后回到家也不停歇,就着一股气力,把鱼塘也挖了出来——就在院前左边儿靠桃溪一侧。

    面积不大,约莫两分地,也就是一百三十平左右。

    挖了一道沟渠,与桃溪相连;又拿竹子编了蔑笪,在不阻挡水流的前提下,封住沟渠的进出口。这是为了防止以后池塘的鱼往桃溪跑。

    眼看池塘里的水渐满,杨信趁着兴致,跑到河里,摸了大小几十条鱼扔进池塘。

    “回头给塘埂上种一些桑树,再养些蚕;等明日把后面山坡清理出来,去烂桃山里挑选一些桃树苗给种上,便都齐活了。”

    蔡琰听着,亦忍不住有些神往。

    房前鱼塘桑树,屋后桃林成荫,不缺吃、不缺穿,平安宁静,那该是怎样美好的生活?

    可惜...

    想到杨信开春就要北行,她忍不住心中揪得慌。

    便这时候,村正跑了来。

    见面便道:“杨兄的手脚,没见过的快;连水渠都挖好了。”

    杨信笑道:“村正有话只管说。”

    村正笑了下,便道:“我亦有开掘水渠的想法,虽然桃溪从未曾枯竭过,但到底要有个未雨绸缪;而且开了水渠,灌溉总方便些。”

    杨信了然:“村正的想法是?”

    村正道:“我看你的水渠开的极好,这样,村里之后开水渠的事情,请你来主持,如何?”

    杨信笑起来:“行是行,不过我过两天又要出门一趟。”

    村正道:“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我计划用一个冬天的时间,把水渠开遍全村。”

    “大概十天半月之后——我须得先和村民们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