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奸相
繁体版

第八十八章 李白至死是少年

    杨天真现在算彻底明白了,李珍在耍什么把戏?

    这一招看上去很凶险,各路诸王都带兵赴京,对杨天真造成了合围之势。更要命的是,还是趁西有吐蕃,东有叛军的重重威胁之下。

    这些人,为了夺位,已经是脸都不要了!

    吴王李衹,永王李璘,这些人都不足为虑。

    让杨天真感兴趣的,是永王李璘。

    李璘在这些兄弟中,年龄偏小。从小是跟在哥哥李亨的身边长大,李亨对他十分娇惯。

    两人同父异母,李璘似乎从不把这个太子哥哥当一回事。

    而且亲眼目睹了前太子李瑛被赐死,李亨从跟他一样的皇子,被立为身份特殊的太子。或许让李璘的心里,也产生了那么一丝幻想。

    要是哥哥李亨也死了,那他是不是也有望成为太子?

    不过这些事,都不是杨天真关心的,皇子产生野心,再正常不过了。李唐自玄武门之变以来,每一代都少不了父子、母子、兄弟相残。

    杨天真真正对李璘感兴趣的原因,是李白。

    “你那个朋友,李白,有没有跟着永王一起来?”

    高适对李白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李白算是他的领路人。刚刚离开家,还是个小白萌新的时候,李白凭借着一股洒脱和勇往直前的气质,给了高适很多的人生指引。

    但李白比他更惨一些。

    高适只是家族没落,没钱了而已,身份还是普通人的身份。

    李白的父亲本是皇族一脉,却跑到大唐西陲的碎叶城去做生意。

    钱赚了很多,可是从此就变成了商人身份。因为这个,李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也没什么人愿意举荐,几乎断绝了做官的路。

    为了改变身份,李白甚至不惜前后两次入赘,成了许相、宗相两位退休宰相家的上门女婿。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唯一一次成功,是得到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联名举荐,做了翰林。

    当时也是名扬天下,成为诗人中的魁首。

    可惜性格太奔放洒脱,总于无声处得罪人。

    没多久就被挤兑出了京城。

    此后人生再无起色。

    高适懂李白,他是不甘心的,不然也不会答应进入永王李璘的幕府。

    李白和永王,有一点很像。他们都是那种有些不切实际的性格。

    几十年的朋友,高适对李白的评价,沉淀了这么久之后,就只剩下两个字——可惜!

    好在现在,自己跟了杨相,或许还能再拉李白一把。

    “杨相,李白的性格,天真未泯。很多时候做事,明明知道后果,却对后果不屑一顾。他本人绝无野心,也没有那些可怕的想法。”

    “以我认识的李白,他就只是想找个机会一展抱负而已。”

    “今已年过五十。但在我的心里,他永远都是二十岁的那种浪荡不羁的天真模样。”

    杨天真自然是知道,李白是什么样子。

    只是高适以为他不清楚。

    高适的评价特别到位——李白至死是少年!

    这么说,李白就应该是在永王李璘的军中了。

    虽然李白这种不靠谱的性格,在这乱世中,也确实发挥不了什么大用。

    但杨天真还是很想将李白,招募至麾下,让他酣畅淋漓的纵马驰骋。

    李白,其实更像是一个,游侠时代终结之后的孤独游侠。秉持着已死去的江湖规矩,落寞独行。

    “好吧,咱们就返回长安,去会一会这个李白!”

    没有提吴王李衹,也没提永王李璘,单单就只提了李白这个小人物。

    高适不由被杨相的胸襟倾倒。

    当他听到诸王赴长安的时候,是真的慌了,慌得一批。

    可杨相似乎就没把诸王当一回事?

    这是何等的雄才伟略,何等的大将之风?怕是只有蜀汉诸葛丞相,才能够做到吧?

    两军合并,奔赴长安。

    杨天真示意,不必太急。还等了等后面的神武卫,把羊群赶过来。

    全军杀羊庆功,狂欢了一晚。

    第二天体力恢复,才赶往长安。

    此时,杨天真赶回长安的距离,与吴王,永王的距离差不多。

    但永王是要翻越秦岭,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不可能很快。

    吴王从洛阳方向过来,倒是一马平川。但他的军队大都是步兵,过了潼关之后,还要提防被人突袭。行军自然是慢一些,才更稳妥。

    杨天真就不一样了,从长安过来这一路,都是他打过来的。掉头返程,就可以无所顾忌。

    再加上收获了那么多的马匹,全军都已经步转骑。虽然良种军马的数量不多,大都是只配拉车的驽马,但行军速度怎么都比步兵快的多。

    高适还是有些心里没底,在路上就向杨相请教,解决诸王威胁的计策?

    杨天真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

    “诸王想要玉玺,我把玉玺给他们,他们敢接吗?”

    这句话,莫测高深。

    高适独自琢磨了很久。

    发现杨相可能还是另有深意,不然就这么平白的,让诸王拿走玉玺,天下大乱的局势,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反而还可能愈演愈烈!

    唉,不管了。

    杨相怎么说,就怎么做吧。

    凤翔那边,是彻底撒手不管了。

    至于悉诺逻率领八万没有马的胡兵,能不能挡住二十万吐蕃大军?

    杨相的意思是,无所谓。

    挡住了,是一场大胜。

    挡不住,就当借吐蕃之手,除掉那八万胡兵。反正他们也是大唐的不安定因素。

    这态度,让高适再一次刷新了认知,突破了底线。

    杨相的送人头战法,果然是贯彻始终的啊!

    想了想,就算吐蕃赢了,打到长安来了。也绝无可能攻破长安,反而还有有可能,在长安覆没。

    这么一想,顿时就不忧虑了。

    人忧虑的原因,果然就是底线放的还不够低啊!

    跟着杨相,底线一再被突破,放的越来越低之后。忽然就惊喜的发现,不会再有之前那么多的忧虑了。

    整个人也逐渐的快乐起来。

    也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对还是错?

    责任总是扛在肩上,很累。偶尔甩在地下,确实会让人感觉轻松无比。

    返回长安途中,也能偶尔遇见一些,之前躲藏起来,逃避追杀的回纥人。

    顺手杀了,居然也能提升整个大军的兴奋度。

    这一支士气旺盛的大军,返回长安之后,不知又会掀起怎样的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