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降胡车儿得邓艾
为首一个胡人唱道:“此山是我开……”
程昱一眼就认出了胡车儿。
他大喝道:“好你个胡孙!想造反吗?!”
胡车儿觉得剧本似乎拿错了,说好的徐母没来,英雄救美的程昱倒是先来了。
他犹豫了一下,觉得还是跟程昱对对剧本比较好。
胡车儿毫不防备地走上前,想要跟程昱轻声讨论一下。
但是程昱的手下,怎么敢让一个山贼打扮的胡人靠近程昱?
亲卫武士立刻拔剑拦住了胡车儿。
胡车儿下意识地举起了刀。
程昱本能地讨厌胡车儿。
当年他跟随曹操讨伐张绣,张绣投降,是他亲手从张绣手中拿过印授的。
后来张绣反叛,那天晚上死了很多人,他程昱也差点交代。
再后来,张绣二次投降,曹操不计前嫌,他也只能把仇恨放下。
如今,看到胡车儿居然做起了山贼,还敢对他举刀!
程昱新仇旧恨一起爆发,怒喝道:“给我拿下!敢反抗,就地格杀!”
亲卫和健仆们一起向胡车儿杀去。
胡车儿之前就觉得不太对,如今听程昱这么一喊,又看到对方招招刺向他要害,哪里有演戏的样子?
他悟了。
“你们,你们存心要杀我!设了局杀我!我跟你们拼了!!”
胡车儿拼命,手下六个胡人兄弟也拼命。
程昱手下人虽多,却不敢和对方拼命,被打得连连后退。
程昱大怒,驱马上前,冲撞胡车儿。
那胡车儿可是西北来的胡人,熟识马性,怎么可能被撞到。
他滚到马肚子底下,举手一刀,刺入马腹。
马临死一跃,重重跌倒,把程昱压在身下。
程昱当场昏迷。
手下抢过程昱,拥簇着逃了回去。
胡车儿没有追赶,他看看手下,已经死了三个。
却说伊籍走西北大道,并没有走远。
徐母坐的板车,是拉货的,不是载人的,没有避震。
这一路走来,徐母已经被震得骨头都要散架了。
伊籍只能躲进路边树林里休息。
他听得另一条路上远远传来厮杀声,便派廖化去查看。
廖化回来禀报后,伊籍决定还是改走西南大道。
没办法,徐母这状况,绕洛阳兜个大圈子,送到新野就是具尸体了。
启程后,廖化求教道:“大人之前计划走西北大道,现在改走西南大道,难道制定好的计划,是可以随便改变的吗?”
伊籍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计划,不能墨守成规。”
等他们走到战场,看到胡车儿埋葬完战友,正坐在路边发呆。
伊籍用心看去。
姓名:胡车儿
体力:94
智力:50
武力:74
不错呀,血条够厚。
伊籍便招呼道:“胡将军何去何从?”
胡车儿一脸茫然道:“无处可去。”
伊籍劝道:“既然曹操容不下你,何不另投明主?”
胡车儿行礼道:“还请先生指条明路。”
伊籍道:“知道新野的刘备吗?”
胡车儿道:“听荆州来的客商说起过,是个仁德的主君。”
伊籍道:“那你还犹豫什么?”
胡车儿道:“没有功劳,就这么过去投靠,怕被人看不起。”
伊籍指着徐母说:“护送徐庶的母亲,这不就是功劳吗?”
胡车儿拜倒道:“谢指教,敢不从命。”
于是,胡车儿带着三个手下,加入了护送队伍。
他们砍了些柔软的枝条,垫在板车上,这下子,徐母舒服多了。
一行人连夜离开颍川郡,赶到了相邻的南阳郡。
大道是通往南阳郡宛城,再往南去新野县城的。
但是宛城在曹操控制下,伊籍可不敢过去。
好在南阳这一带,以前是张绣的地盘,胡车儿熟得很。
他引导大伙儿,沿着南阳郡东部一条能行马车的小道,直接往南走。
这一路就走到了南阳郡棘阳县。
胡车儿说,过了溧河,往西就是新野县,这里离新野县城还有一天的路程。
大伙儿都松了口气。
这口气松下来,就走不动路了。
县城伊籍不敢去,于是准备找个村庄休息一晚。
胡车儿引着大伙儿,来到溧河边一个小村庄。
伊籍看到河边有个牧童在放牛,就上前招呼道:
“小娃子,村里有大人吗?我们想要借住一宿。”
牧童有点口吃,答道:“村,村里大人们都种田去了,家,家里只有寡母,你们不能过去。”
伊籍不想造成误会,便决定就在河边休息,等村民们回来,再去商议。
休息的时候,廖化逗口吃牧童说话。
不知怎的,他们居然说起了排兵布阵。
牧童用手比画着说,应该在何处安营、何处扎寨。
廖化大笑,嘲笑他小娃子懂个屁。
伊籍却觉得,牧童说得有点道理。
他起了好奇心,又闲着无聊,便用心看牧童。
照理说普通人是看不出什么的,没想到伊籍这一看,居然看出字来了。
姓名:邓艾
体力:??
智力:??
武力:??
体力、智力、武力全是问号,应该是还没长成的关系。
可光一个姓名,就让伊籍瞳孔地震了。
不是吧,灭了蜀汉的邓艾,居然在这个穷村庄里放牛?
伊籍立刻发动智力255的大脑,搜索邓艾的信息。
好在伊籍前世兴趣广泛,浏览过这种名将的词条,现在一搜就搜了出来。
果然,邓艾是棘阳县人,从小丧父,直到曹操攻破荆州时,邓艾才迁居汝南郡,为当地农民牧牛。
所以,当建立蜀汉的刘备还在新野县城的时候,灭掉蜀汉的邓艾,就在新野县城东面18公里远的地方。
世界好小啊。
伊籍脑子里,顿时冒出了一个在后世会被枪毙的想法。
随后他决定,还是走合法程序,连邓艾和他寡母一起拐了。
傍晚村民们回来,伊籍便进了村庄。
略微耍了点嘴皮子,伊籍就让徐母就住进了邓艾家。
寡居的邓母对徐母很客气,两人相处得不错。
于是,伊籍便全力发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徐母,为徐庶娶邓母。
徐母感恩伊籍,对伊籍言听计从,倒是邓母有些不安。
于是,伊籍又和邓母说邓艾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问题。
这招通杀千年。
为了孩子,家长就算受委屈也愿意。
更何况村妇邓母嫁给军师徐庶,属于高嫁,并不委屈。
于是皆大欢喜。
至于徐庶怎么想,伊籍不考虑。
这年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母答应了,由不得徐庶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