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旧梦
繁体版

第三十六章 爸,妈,奶奶

    “妈,现在的青菜怎么没有小时候的好吃”,我总觉得小时候吃的都是美味,现在的食物只是完成填饱肚子的任务。

    时不时地想出去挖掘小时候吃过的东西。

    以前婆婆总是嫌弃公公烧青菜加酱油。“妈,现在的青菜怎么没有小时候的好吃”,我总觉得小时候吃的都是美味,现在的食物只是勉强填饱肚子。

    时不时地想出去挖掘小时候吃过的东西。

    以前婆婆总是嫌弃公公烧青菜加酱油。

    现在想来,有没有一种可能,加了酱油的青菜是公公小时候吃过的美味。

    小时候喜欢吃麦芽糖,掰成一块一块没有规则的麦芽糖,放到嘴里又糯又香,特别满足。

    后来特意去买了。切好后放保鲜袋里带回来。

    回来迫不及待拿出来吃,一小块一小块已经粘结在了一起。

    费老劲掰出一块放嘴里,粘在牙齿上,韧劲到没办法嚼动,也吃不出小时候的糯香味。

    按理,麦芽糖也不可能偷工减料啊。

    “小时候吃过某样食物,味蕾上有了记忆。

    成年后吃同样的东西,味道有可能接近,但成年后的身体状况、胃口、环境都不同,吃后感受也就不同。”

    跟老公解释,为什么总是感觉小时候吃的东西就是好吃。

    大冬天的傍晚,我爸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长长的围巾,下班后推门回家。

    吃饭桌子放在灶屋间(煮饭煮菜的地方)。

    灶屋间——砖头砌出来长条带转弯的灶台,灶台里面有一大一中两个铁锅子,大的——亲戚来了吃饭人多的时候煮饭。中的只炒菜。

    右边两个钢筋锅子。有时煮饭,有时煮水。

    最里面靠近锅子处,有堵白色的砖墙,墙上面画一些带了红绿的图案。这堵墙也可以挡住后面柴灰。

    灶屋间饭已经煮好,菜只有一个:青菜。青菜里面加了油渣。油渣是肥肉熬成,微焦微黄色。

    只一个菜,但量多,一大盆。

    外面冻得抖抖嗦嗦的北风,哗哗地吹,一家五口围在暖烘烘的灶屋间,吃着大盆菜:油渣青菜。

    屋里和着青菜油渣香味,

    和着大米饭香味。

    灶屋间煮菜煮饭及菜盆里飘出的暖气升腾,亲爱的家人坐满一桌,满足且温暖。

    大冬天不像北方有暖气管取暖。

    取暖有几种:有一种黄铜做的取暖器,里面放什么东西加热(记得是煤块),镂空的盖头盖好,放凳子上,奶奶让我把脚搁在上面。哦,对了,烫的话,上面会垫一层毛巾。

    晚上取暖,用烫婆子(不知道怎么写。只听我妈我奶这么说),也是黄铜做的,扁圆型,里面灌满热水,放被窝里。因是放在被窝里,到早上还是暖暖的。

    大冬天,我妈我奶都不会下地去干活。

    我妈在家里做布鞋子,鞋子底布一针一针带着粗线使劲钉进去,另一头把针头带着线拔出来。

    到快新年的时候,我妈就拿出几双鞋子给外婆、给外公、舅舅。。。

    “啊呀,阿余啊,你的手艺真好”。老妈就喜欢听人夸赞。

    我虽是小不点,但总感觉我妈的针线手艺不如姑姑和村子里的孃孃她们,觉得我妈的手艺粗制滥造,这一点从没告诉过我妈。

    我妈织的毛衣也不太好,粗制滥造,没有美感。

    后来我长大后,不太会织毛衣,替奶奶织的毛衣前后都搭配不齐,好不容易缝成一件衣服,是我奶奶穿的唯一一件毛衣。我心里还责怪我妈没有好好地教我,否则可以织精致点多好。

    嘿嘿,人么,自己不会喜欢找理由。

    大冬天闲着,奶奶做缸豆饼给我吃。

    缸豆煮得熟透,面粉(米粉?)和好煮熟。

    然后用缸豆拌起来,拉成一长条,切成一片片,每一片都有好多缸豆。

    奶奶边切豇豆糕,边喊:“阿珺,阿珺,可以吃了”。

    缸豆米粉香,刻在了味蕾的记忆里。

    成年后,我自己特意买了缸豆,煮粥,没有吃出一丝丝的香味。

    晚上我们在里屋睡觉,老爸一个人在客厅靠近大门边的长桌子上备课,点着煤油灯。

    还点着香烟,吸着,提神。

    “惠卿,惠卿,早点睡啊”,

    “惠卿,惠卿,你当心受凉啊”

    奶奶在西面房间喊她儿子——我爸。

    我爸步行到学校需要1个小时。

    后来买了自行车,一部好像听说是28寸的自行车。

    他的骑车水平真不怎样,自行车上都没带过我,大致是怕摔到我。

    “对面走过来的一个人,我车子摔到田里”我爸回来告诉我妈。

    那时的爸年轻,摔了一跤,拍拍屁股就起来回家,讲起来还哈哈笑,我也跟着听了感觉特好笑。

    现在想来,有没有一种可能,加了酱油的青菜是公公小时候吃过的美味。

    小时候喜欢吃麦芽糖,掰成一块一块没有规则的麦芽糖,放到嘴里又糯又香,特别满足。

    后来特意去买了。切好后放保鲜袋里带回来。

    回来迫不及待拿出来吃,一小块一小块已经粘结在了一起。

    费老劲掰出一小块放嘴里,粘在牙齿上,韧劲到没办法。也吃不出小时候的糯香味。

    麦芽糖也不可能偷工减料。

    “小时候吃过某样食物,味蕾上有了记忆。

    成年后吃同样的东西,味道有可能接近,但成年后的身体状况、胃口、环境都不同,吃后感受也就不同。”

    跟老公解释,为什么总是感觉小时候吃的东西就是好吃。

    大冬天的傍晚,我爸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长长的围巾,下班后推门回家。

    吃饭桌子放在灶屋间(煮饭煮菜的地方)。

    灶屋间——砖头砌出来长条带转弯的灶台,灶台里面有一大一中两个铁锅子,大的——亲戚来了吃饭人多的时候煮饭。中的只炒菜。

    右边两个钢筋锅子。有时煮饭,有时煮水。

    最里面靠近锅子处,有堵白色的砖墙,墙上面画一些带了红绿的图案。这堵墙也可以挡住后面柴灰。

    灶屋间饭已经煮好,菜只有一个:青菜。青菜里面加了油渣。油渣是肥肉熬成,微焦微黄色。

    只一个菜,但量多,一大盆。

    外面冻得抖抖嗦嗦的北风,哗哗地吹,一家五口围在暖烘烘的灶屋间,吃着大盆菜:油渣青菜。

    屋里和着青菜油渣香味,

    和着大米饭香味。

    灶屋间煮菜煮饭及菜盆里飘出的暖气升腾,亲爱的家人坐满一桌,满足且温暖。

    大冬天不像北方有暖气管取暖。

    取暖有几种:有一种黄铜做的取暖器,里面放什么东西加热(记得是煤块),镂空的盖头盖好,放凳子上,奶奶让我把脚搁在上面。哦,对了,烫的话,上面会垫一层毛巾。

    晚上取暖,用烫婆子(不知道怎么写。只听我妈我奶这么说),也是黄铜做的,扁圆型,里面灌满热水,放被窝里。因是放在被窝里,到早上还是暖暖的。

    大冬天,我妈我奶都不会下地去干活。

    我妈在家里做布鞋子,鞋子底布一针一针带着粗线使劲钉进去,另一头把针头带着线拔出来。

    到快新年的时候,我妈就拿出几双鞋子给外婆、给外公、舅舅。。。

    “啊呀,阿余啊,你的手艺真好”。老妈就喜欢听人夸赞。

    我虽是小不点,但总感觉我妈的针线手艺不如姑姑和村子里的孃孃她们,觉得我妈的手艺粗制滥造,这一点从没告诉过我妈。

    我妈织的毛衣也不太好,粗制滥造,没有美感。

    后来我长大后,不太会织毛衣,替奶奶织的毛衣前后都搭配不齐,好不容易缝成一件衣服,是我奶奶穿的唯一一件毛衣。我心里还责怪我妈没有好好地教我,否则可以织精致点多好。

    嘿嘿,人么,自己不会喜欢找理由。

    大冬天闲着,奶奶做缸豆饼给我吃。

    缸豆煮得熟透,面粉(米粉?)和好煮熟。

    然后用缸豆拌起来,拉成一长条,切成一片片,每一片都有好多缸豆。

    奶奶边切豇豆糕,边喊:“阿珺,阿珺,可以吃了”。

    缸豆米粉香,刻在了味蕾的记忆里。

    成年后,我自己特意买了缸豆,煮粥,没有吃出一丝丝的香味。

    晚上我们在里屋睡觉,老爸一个人在客厅靠近大门边的长桌子上备课,点着煤油灯。

    还点着香烟,吸着,提神。

    “惠卿,惠卿,早点睡啊”,

    “惠卿,惠卿,你当心受凉啊”

    奶奶在西面房间喊她儿子——我爸。

    我爸步行到学校需要1个小时。

    后来买了自行车,一部好像听说是28寸的自行车。

    他的骑车水平真不怎样,自行车上都没带过我,大致是怕摔到我。

    “对面走过来的一个人,我车子摔到田里”我爸回来告诉我妈。

    那时的爸年轻,摔了一跤,拍拍屁股就起来回家,讲起来还哈哈笑,我也跟着听了笑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