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此子妖孽,断不可留
繁体版

第54章 失望的旅途

    县城发生的一切,不过是皇帝前往汴梁路上的一段小插曲。

    第二日,修整好了之后的大队,准备继续前进。

    将士们厉兵秣马,护卫左右。

    县城中,杨宪跪在路边,听着皇帝的教诲。

    伴随着礼部的官员一声令下,车辇继续前进。

    昨天皇帝经过县城,百姓们都躲在暗处观察,今日。

    有一些百姓,自发的出现在路边,恭送皇帝。

    他们的眼神中,有好奇,有恐惧,也有一丝感激。

    虽然大多数人都低着头,不敢惊扰圣驾,但朱元璋却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他心情愉悦,杀一狗官,可换一城民心。

    怎么也是个合算的买卖。

    皇帝的车辇继续前进,往汴梁而去。

    百姓们就跪着,等待车马远行,龙辇过,后边是漫长的后勤保障的队伍。

    道衍他们这些和尚和道士,只能跟在队伍最后边,有一些士兵护佑。

    走过县城,突然有人大喊:

    “道衍大师……”

    他忍不住回头,却见张维拼命朝他挥手。

    他母亲想将他按下去,却按不住,只听张维大喊:

    “我一定努力读书,去应天感谢大师……”

    “中!”

    道衍哈哈大笑,给小张维回应道。

    周围的侍卫怒目而视,有个士兵觉得道衍坏了威仪,正要教训他,却被同僚不着痕迹地拉住了。

    【你的言行,虽然坏了规矩,可皇帝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护你周全!】

    道衍只是回头,刚好看到一个士兵头上的旁白。

    他若有所思,却当做没有看见。,

    北方的路,虽然依旧艰苦,并且初春的寒风依然冷冽,可道衍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姚广孝这个乐子人,是怎么做到苍生如刍狗的?”

    道衍此次出行,对于这个世界,多了几分感悟,也多了些参与感。

    他在孤独的前进,却不免想到自己的前身,原来的姚广孝。

    不贪财,不好色,一生甘守清贫。

    但唯独在造反这件事上,姚广孝当得起妖僧二字。

    固然靖难的起因并非因为他,而是朱允炆逼迫太过导致朱棣必须造反。

    可姚广孝孜孜不倦护佑朱棣多年,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人家忽悠造反,总要求个名,或者求个利。

    但这货好像只是想证明,他可以……

    能将苍生百姓性命视为刍狗,只为了他一个理想和抱负。

    道衍将他称为乐子人,却是没有冤枉他。

    “如果不是我穿越到姚广孝身上,皇帝梦见靖难,准备杀他,我估计会乐见其成!

    但……”

    道衍苦笑,这种乐子人如果生在几百年后,大概就是那种反社会人格的天才吧。

    自己不是天才,他只是个努力在皇帝杀机中求生的人。

    “老朱在监察我,他想从我身上得到什么答案呢?”

    道衍为了求生,不得不努力转动他自认为并不聪明的脑袋。

    ……

    路途虽远,终有尽头。

    走了几天路,道衍听前边有人议论,汴梁终于到了。

    宋应星显得非常兴奋。

    他也是个南人,关于北方,关于汴梁这个曾经的北宋首都,也是十分好奇。

    只是看着路边一草一木,远处的屋瓦……

    宋应星忍不住吐槽:“就这……?”

    每一个对汴梁带着美好想象的人,见到汴梁城之后的反应,大概都跟宋应星一模一样。

    道衍稍微好点,因为他早就从史书上见证过这场失望,属于皇帝的失望。

    “陛下想必也应该失望,我汉人曾经的国都,居然落寞至此!”

    道衍无声点头,老朱的失望,是可以见证的。

    宋朝,或者说是北宋。

    是明朝之前汉人盘踞南北的王朝,虽然因为丢了幽云十六州,算不上大一统王朝。

    可虽然没了燕云十六州,可毕竟也算是占据了中原之地。

    皇帝此次大张旗鼓出行,就是为了宣告天下,他会恢复汉家人数百年前的荣光。

    但奈何,被异族统治了多年的汴梁,早就不是以前的模样。

    他这次出行,注定会失望而归。

    ……

    朱元璋确实很失望。

    从车辇上下来的那一刻起,他就沉着脸。

    古书上,他看过太多形容这座城市繁华的诗句。

    在清明上河图中,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盛景。

    可如今的破落,见证着两百年来汉人的兴衰。

    老朱站在古城墙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陛下,风大……”

    高见贤伺候在朱元璋身边,低声提醒。

    “风大,是因为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朱元璋没有理会高见贤,只是自言自语。

    “陛下,这里毕竟是中原!”

    “对,这里是中原,我汉人的龙兴之地,朕心心念念,就想回到此处,朕想重现宋时的风华,也让天下人看看,我大明终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只是呀,这里,不好办呀!”

    朱元璋心头纠结,汴梁城从打下开始,就有臣下建议他定都汴梁。

    他自己本身也属意这个地方,所以才会刚刚当了皇帝,没几个月,就亲自前往此地考察。

    只是亲眼见证了这座曾经的国都,他一路所见只是失望。

    城市的破败,他可以接受。

    毕竟这座城市也没落了两百多年。

    他可以重建汴梁,让它成为符合国都的样子。

    只是有许多硬伤,朱元璋认为根本无法解决。

    比如眼前的一马平川,对于军伍出身的朱元璋而言,看到的只是无尽的危机。

    一个国都无险可守,四面受敌。

    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朱元璋觉得,如果他住在这里,恐怕寝食难安。

    而且问题不仅仅在这里……

    老朱在汴梁的第一天,就很不满意。

    不过出于对中土的倾慕,他还是下了命令,都在汴梁住下来。

    ……

    “听说了吗,陛下好像想迁都汴梁……”

    “还听说呢,陛下都已经下了圣旨,将汴梁城定为北京!”

    随着皇帝在城中住下,僧人和道士们也被安排在城中的寺院道观中。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想要迁都的消息,道衍听着同伴们的议论,只是笑笑。

    但他很快笑不出来了,因为他看到了朱元璋。

    皇帝在这个出巡的日子,居然还能找到空子跑出来找他?

    “大师,又见面了!”

    朱元璋的心情谈不上好,只是挤出一丝笑容跟道衍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