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此子妖孽,断不可留
繁体版

第76章 上名单意味安全

    老朱望向道衍的目光,满是郁闷。

    这小子一番话,成功否定了他两次迁都的计划。

    一次是汴梁北京,一个是他计划的中都临濠。

    但朱元璋同时庆幸,好在道衍否定了他的计划。

    迁都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事情,需要耗费很多社会资源。

    朱元璋一开始想要迁都汴梁,哪怕汴梁在他实地走访过之后并不太满意,也勉强封了北京,准备建设。

    可道衍一番冷水,直接让他死了建设汴梁的心思,要不是骑虎难下,他连北京的封号都想去了。

    可如果没有道衍呢?

    朱元璋估摸着他肯定会投入一部分资源的。

    至于中都临濠府,更是如此。

    汴梁还需要老朱亲自去查看,临濠府,尤其是自己的故乡钟离县朱元璋是了解的。

    就他那老农民的性格,衣锦还乡已经不足以形容他,将自己的故乡变成国都,也是他一种朴实的想法。

    这种想法,如果不顾虑大局的话,甚至比迁都汴梁还要强烈。

    可这也意味着,他一旦成功迁都临濠府,未来再次迁都,对国力的损耗巨大。

    道衍默默看着朱元璋,皇帝的脸色一直在变幻。

    连带着,他头上的旁白刷新也变得很快。

    发现老朱基本上已经决定取消了凤阳府的建设计划,他也乐见其成。

    汴梁朱元璋去过之后,基本上没有他也不会投入太大的心力建设。

    可是中都凤阳,老朱可是真心实意当成首都去建造。

    也就是凤阳因为工匠镇物的事件,导致朱元璋心里膈应取消了迁都的打算。

    他是真的会迁都凤阳的。

    可这也意味着,凤阳那边耗费了明初本就不够丰厚的国力,最后只成了个样板间。

    朱元璋在汴梁,中都凤阳都吃过瘪后,才没办法全力建设应天府。

    可这样一来,等于大明开国,老朱修了两个半的国都。

    也让他未来想要再迁都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实力。

    也就是洪武二十年后,重新积累国力的大明,才有勇气再提迁都计划。

    可如果将修建凤阳和汴梁的那部分资源积累下来呢?

    是不是就多了一次试错的机会?

    “地缘即是天命,你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老朱正要和道衍多聊几句,却看见高见贤走过来。

    “老爷,马上要宵禁了……”

    晚朝朱元璋错过了,天色也逐渐暗下来。

    朱元璋看看天色,确实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

    君王可以微服出巡,却最好不要在宫外过夜。

    他点头,让高见贤去外边等着。

    “过几日我来找你,继续聊这個话题……

    顺便,咱们去看看玻璃工坊!”

    皇帝说完,转身离开。

    “对了……”

    朱元璋停下来,指着一个检校道:

    “这是毛管家,你若是需要什么东西,可以找他……”

    毛骧突然被皇帝指名,先是愣住,旋即赶紧低声道:

    “道衍大师,以后需要什么尽管吩咐!”

    “好说,多谢李施主!”

    见皇帝居然将毛骧分给自己,道衍看到了皇帝对自己的重视。

    不过从重视中,他也知道这意味着他有了被朱元璋监视的资格。

    有关于朱元璋的传说中,在锦衣卫出现之前,检校这个名词,一直是许多官员的噩梦。

    比如宋濂或者其他官员,大多数都有被皇帝监视着。

    但道衍不太相信,检校能平等监视所有人。

    就老朱那个小气劲,他也养不起那么多只负责在官员家里负责监视官员的闲人。

    事实上,就算是未来名声更大的锦衣卫,在朱元璋手里其实也是相对克制的。

    只是朱棣后来才将锦衣卫的权柄进一步放大到可怕的地步。

    所以道衍估计,朱元璋手中的检校,大概率也就朝中的重点官员会盯着,其他弱一些的官员,连被检校监视的资格都没有。

    而他,道衍,榜上有名。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朱元璋对他价值的肯定。

    他以前在朱元璋眼里,大概就是一个因为梦而交集,觉得有趣,暂时观察看看的人物。

    可从朱元璋将他调到瓦官寺,恐怕未来的日子,就变得不一样了。

    虽然被监视,可道衍并没有多少不喜。

    在皇帝眼里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意味着老朱那喜怒无常的脾气,很有可能随手将他杀了。

    而上了检校的名单,做一个有价值且被监控的角色,意味着【安全】。

    只是这种安全,还是让人无可奈何……

    道衍心里苦笑,表面上却没有异常。

    ……

    皇帝的车马走远,而他即将一个人住在这座空荡荡的寺院里。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陛下才会在我身边安插人……”

    道衍说的安插在身边的人,是指瓦官寺的和尚。

    他倒是不担心,反正不管皇帝的人如何隐藏,旁白骗不了人。

    ……

    “这座寺院,朕记得曾经是大寺院?”

    “回禀陛下,此寺名为瓦官寺,乃是东晋兴宁二年所建,因南朝智者大师入住所闻名天下,不过前朝之时,已经废了大半,寺院的地基也几乎废弃。

    本来朝廷有意将此地另做他用,不过因为陛下的缘故,改了……”

    高见贤听闻皇帝问话,赶紧走到马车边回话。

    “这应天府被战争损毁的地方似乎还有许多,也该修缮一下了……”

    朱元璋从立国开始,对于应天府一直不满意。

    也是因为如此,作为大明的临都,老朱都没什么精力去收拾。

    如今被道衍否了汴梁和临濠府的决策,朱元璋也没有想到该迁都去哪?

    他终于动起了收拾应天府的心。

    “是,陛下……”

    “还有,你们的人不但要监视他,还要保证他的安全!

    瓦官寺的位置还是偏了点,可别让宵小惊扰了他。”

    “是,陛下……”

    高见贤和毛骧对朱元璋的命令,自然言听计从。

    第二日,晚朝。

    朝中的重要官员日行等待皇帝接见。

    “陛下昨天又取消了晚朝,似乎不太对劲……?”

    刘基和章溢二人低声私语。

    “且今天,陛下似乎也没有宣布建都临濠的意思?”

    身为跟着朱元璋多年的老臣子,很快就有人发现了皇帝最近的作息不太对。

    章溢和刘伯温正讨论的当口,太监让百官进去。

    朱元璋不等他们准备好,直接宣布一件事。

    “朕准备取消北京和中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