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平天下
繁体版

第十三章:首富猗蔚

    这天,李昊正在书房完善郯国律法。范忠来报,有个叫猗蔚的人求见。

    “猗蔚?战国首富?战国末期最大的商人。”

    李昊面色一喜,这货来的好。对方来意不用说,肯定冲着文房四宝而来。

    “忠伯,把对方带来书房。”

    不一会儿,一个身材矮胖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猗蔚拜见郯君。”

    “你就是猗蔚?战国首富?”李昊头也没抬道。

    “郯君过奖,猗蔚只是擅长经营小道,略有些小财而已,称不上战国首富。”

    “你倒是自谦。不过,世人皆把经商之道看低了,亦把商人看扁了。商道的学问大了去,你也只是初窥门径。”

    “重农轻商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商人就没有地位,家财万贯也只是下民贱籍,还不如贫民地位高。郯君曾在稷下学宫为商家发声,猗蔚作为商家之人深表感激,此次冒昧拜访略备薄礼,还望郯君笑纳。”

    只见,两个仆人从外抬进来一只木箱。

    猗蔚上前打开,顿时闪过一片金光,箱中居然全是金饼。

    “奉上三千金,恭贺郯君故国得复,不成敬意。”

    李昊瞄了眼箱子,不着痕迹的咽了咽口水,强装淡定的摆手道:“无功不受禄,若我所料不错,你此番可是为了文房四宝而来?”

    “郯君明鉴,猗蔚正是为此而来。我有庞大的商队,商铺遍布各国,由我全权负责文房四宝的售卖,很快就可以打开市场。”猗蔚侃侃而谈,但发现李昊一点表情变化都没有,不由停住了嘴。

    “区区三千金,就想买文房四宝独家代理权?你怕不知道,楚国为了获得文房四宝的贸易权,可是割据了东海、东阳二城给我郯国。如此也仅仅得到了文房四宝三成生产份额。”李昊瞄了对方一眼轻笑道。

    猗蔚一咬牙又拍了拍巴掌,顿时又有两个仆人抬进来一个箱子。

    “郯君,之前是贺礼,这里是五千金,我不要独家代理权,只要两成生产份额。”

    “哈哈,猗蔚呀猗蔚,你倒是机敏,现在文房四宝供不应求,远远没到产能过剩的时候。八千金,倒是能拿到两成生产份额。但是,我想把文房四宝贸易全部交给你做。”

    猗蔚愣了愣,疑惑道:“猗蔚不明白郯君的意思?”

    “猗顿和你可有关系?”

    猗蔚脸上疑惑更重的道:“猗顿正是家先祖。”

    李昊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道:“猗顿曾向陶朱公范蠡请教行商之事,你能有今日成就,果然是家学渊源。既然世代经商,你可知商人有三个境界?”

    猗蔚好奇的道:“猗蔚从商二十余年,商人之境界,猗蔚还是首次听闻,还望郯君解惑。”

    李昊点点头道:“商人的第一个境界就是用自己的本赚取利润。货物贸易、务工薪酬、办厂开店等等都属于第一境界。而这个本包括本金、能力、技术、甚至出卖苦力。像你猗蔚的生意遍布各国,无非也就是买东卖西,开些食府雅店,小打小闹尔。本质上和出卖自己苦力的劳工,没有任何区别。”

    猗蔚不解的道:“商人的地位等级,不应该用赚取的利润多寡划分吗?我的财富岂是劳工可比。”

    李昊摇摇头道:“确切的说,商人的地位等级,应该用影响力来划分。你和劳工相比,最多就是个成功的商人。而在赚钱的方法形式上,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李昊所言,猗蔚并不怎么信服。

    “猗蔚请教郯君,商人的第二境界是什么?”

    “商人的第二境界,就是用他人的本赚取利润。很多人说你是首富,但相比于一个国家来说,你那点财富算得了什么?如果把所有人的本金都交给你,你的本金将会百倍千倍的增长。本金厚了,生意就会做的更大更广,同时也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猗蔚眼睛一亮,但随后就摇摇头道:“郯君所说虽然有道理,但把自己的钱交给他人,这是不可能的事。”

    “没什么不可能,无非就是公信力的问题。你认为不可能的事,那是还没达到一定高度,思维仍然有局限性。对我而言,这事不难办到。”

    猗蔚虽然没有反驳,但表情明显不信李昊所言。

    “在我看来,这第二境界就已经难以实现,猗蔚更加好奇这商人的第三境界。”

    李昊摇头失笑道:“猗蔚,世人都说你是世界首富,但是你的财富增加或者减少,对其他人影响微乎其微,甚至说没有任何影响。当你动动手指头,所有人的钱包都要动一动的时候,你就达到了第三境界,这个境界也叫掌控货币。”

    猗蔚抬头不可思议的看向李昊,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悸动。虽然仍然不信李昊所言,但依然被话中所描述的第三境界所震撼。他根本不敢想象商人能做到如此程度,或者他根本没想过商人能有这么大的能力和潜力,欲望的种子悄无声息已经埋下。

    “郯国下一步规划,就有商人第二境界和第三境界的内容,涉及郯国机密,暂时还不能详细告诉你。不过,你如今有机会参与进来,可有兴趣?”

    猗蔚精神一震,不解中带着希翼问道:“不知郯君何意?”

    “想做官吗?”

    李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猗蔚心神大动,满脸不敢置信的道:“这~这~郯君,小人商贾出身,身份低贱,怎敢奢求仕途官位,请郯君不要取笑小人了。”

    李昊暗叹一声,中国自古就有民不与官斗的说法,哪怕在近代仍是如此。中国家长的教育核心,自古就是好好读书,读书人才有出息。而读书的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当官。可想而知,官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士、农、工、商,士排第一,商排最后,商人从仕,必然遭人耻笑,当初吕不韦进入秦国朝堂,遭受了多少阻扰,若不是秦庄襄公力排众议,吕不韦根本站不住脚。

    “猗蔚,以我在稷下学宫的言论,你应该清楚,我不歧视商家。相反,我更认为商家是国家的核心之一。所以,我准备在郯国设立商部,官居一品,位同上卿。如果你愿意来郯国做官,我可以让你做商部代部长,暂领三品官衔。若做的不错,代字去掉,执掌一部大权,官居一品大员。”

    李昊最近正在规划郯国官员体系,虽然后世的三省六部制,论效率比如今的官员体制强很多。但是国情不同,他不想完全照搬。所以,准备设立十部: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农部、法部、商部、军部、交通部,医部。

    六部外增设四部,主要为了优化调整各部权利。兵部职责不变,只是名称改为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除了负责刑法,未来还兼顾地区治安,有些类似未来的公安系统。

    农部,民以食为天,古代食物匮乏。李昊专门设立一部搞农事生产,同时也为了优化户部的臃肿体系。

    商部,完全新设,主掌郯国未来的贸易。有李昊在,郯国未来不缺新鲜玩意儿,贸易作为国家的吸金器,绝对马虎不得。

    交通部,现代人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海路、水路、陆路,必定要畅通无阻,交通部职责重大。

    医部,古人的生活环境太差,一个小伤寒感冒,可能就要了人命,必须成立医部发展医术。

    “郯君,不知商部主要负责哪些事务?”

    虽然极力压制,但猗蔚略显颤抖的声音,还是出卖了他此时的心情。

    “商部主管郯国贸易,郯国除了文房四宝,未来还有更多珍稀商品,每一种都不亚于文房四宝。”

    猗蔚闻言毫不犹豫拜了下去道:“猗蔚拜见君上,自古商人地位低下身份低贱。郯国能单设一部为商,猗蔚代天下商人拜谢君上。知遇之恩无以为报,郯国复国伊始,百废待兴,特献上十万金,以解君上燃眉之急。”

    若论财富,猗蔚是战国首富。但论地位,猗蔚甚至不如贫民。

    祭祀出行、婚丧嫁娶等等,什么身份什么规制,礼法早有规定。猗蔚万贯家资,如今所求,无非就是名望和身份。

    李昊单设商部和法部,以商和法命名,无非是为了给商家和法家一个名分。一是为商家和法家正名,二是想要以此招纳人才。

    名利二字就像牢笼,谁又能挣脱?张仪、陈轸之流,辗转各国尽展才华,无非也是身处牢笼之中。

    “好,好,孔明不日即归,待我祭天登基后,正式为卿册封。”

    招揽到猗蔚,本身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不管怎么说,李昊都非常激动。

    猗蔚执掌商部,意味着郯国的商业版图,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随后几天,李昊带着猗蔚跑遍了笔、墨、纸、砚四大工坊。一个多月时间,四大工坊已经成型。最多一周,工坊就可以投入使用,正式生产文房四宝。

    李昊这次出行,不但带着猗蔚,还有司空郑山。几人不但去了河口村工坊,还去了榆城。

    榆城县令赵怀看到机会,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榆城待了近一周,众人这才返回郯城。

    随后,榆城就发布了劳役征招令。

    一时间,百姓响应无数,民心振奋。因为,榆城这次征招劳役,居然有报酬可拿。这在战国时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榆城靠海,如果加上东阳城,那就是现在连云港市。

    李昊在此处规划了三厂一港,三厂就是盐场、船厂、茶厂,一港就是贸易港口。

    云台山和花果山的云雾茶,那是历代名茶,一些品种还是皇室贡品。

    战国时期,交通不便,虽然茶早已被发现,但并没有太大发展。此时期,茶更多被食用和药用,饮茶最早始于西汉。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贵族拿着青铜器喝茶的画面,这不符合茶文化的发展传播。

    东阳城还没交接,茶厂可能要晚一些动工。

    郑和宝船图纸,李昊得到有段日子了,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木质帆船,曾七次搭载郑和远洋安全而归,坚固程度可想而知。既然郯国临海,自然要把宝船尽早造出来,这样才能物尽其用。

    盐场未来是郯国的经济支柱之一,如今大家吃的盐,不但味苦,还含有有害杂质。对于李昊这个现代人来说,精盐提纯并不难,未来郯国的精盐,绝对会垄断各国市场。

    以前手里资金不足,刚够支撑文房四宝生产。本想着文房四宝资金回流后,再开发榆城这边的产业。谁知猗蔚财大气粗,直接贡献了十万金,一下子解决了李昊资金不足的问题。

    郯城随后也发布了征招劳役公告,有报酬可拿,同样从者云集。其中造纸工坊招了五百人,其他三大工坊各招了一百人。

    只此两个公告,李昊就迅速收服了郯国百姓的民心。

    这日,诸葛亮和项羽从齐国归来。李昊得到消息,远远迎了出去。

    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百人队伍,最前方是诸葛亮和项羽,其他人个个身穿长袍。不用说,肯定是稷下学宫各家士子。

    双方见过礼,李昊为众人摆宴接风。

    期间,诸葛亮将此行做了简单汇报。不出诸葛亮预料,郯国自请称都,虽有人反对,但齐王和田婴等重臣商议后,最终不得不答应下来,还资助了三万金。最少,把郯国掌控在自己手中,总比推到楚国强。

    稷下学宫此次来人,虽然没有各家之首,不过也都是各家中坚人才。郯国也就五县之地,相当于一个市。有了这些人,郯国官员体系就能建起来了。

    诸葛亮回来后,一连数日,俩人都在商讨郯国体制、法律法规以及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最终定下了初稿。

    而祭坛也在诸葛亮和儒家张望的协商下,于郯城东门开始修建。定于一月之后,正式沐浴更衣焚香祭祖,为李昊举行加封仪式。

    这一番忙碌下来,可把项羽和高宠急坏了。

    这天大早,俩人一起来见李昊。

    “君上,齐王已把军队还给我郯国,我们何时前去接收?”

    此时,诸葛亮刚好从外走来,闻言不由大笑道:“君上,我昨日就说军队接管之事,项羽和高宠俩人恐怕早就等不及了,没想到一大早就过来请命了。”

    李昊摇头失笑道:“他们那点心思,全挂在脸上了,怎么可能瞒过孔明你的眼睛。”

    “你们俩也算来的巧,孔明早就计划好了,今天前去接管军队,顺便带人和楚国交接东阳和东海城。别忘了,除了郯国这边,楚国那边也有军队等着我们过去收编。”

    俩人闻言大喜,恨不得立刻赶到军营。

    随行人员,以及未来接管东阳和东海城的官员,诸葛亮早就选好了,如今就在门外候着。几人出门上了马车,队伍缓缓驶出了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