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家乐通古代
繁体版

第七十章 朱标的问题

    “朱兄,来人并不是崇祯帝,而是一位名为宋应星的县学教谕。”

    县学教谕?

    朱标嘴巴微张,看向张泊,他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原以为,就算来到此地的不是崇祯帝,也应该是其他在大明举足轻重的人物。

    就例如其他的皇室宗亲。

    毕竟之前来到此地的可是汉武帝刘彻之地刘据,昭烈皇帝刘备。

    但是这县学教谕……

    不过,朱标脸上的疑惑只持续的几息的时间,就一闪而逝。

    他想起了之前张泊与他说的。

    只有在历史中留下声名之人才能够来到此地。

    这么说来,这县学教谕想来也有出众之处。

    “店家,既然这宋应星能够来到此地,那他应该也是在历史中留下名声的人物。”

    “没错,朱兄,此人写成了一本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影响深远的巨著—《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巧夺天工,通晓万物道理。

    如此气势磅礴的书名,成功引起了朱标了兴趣。

    “不知这《天工开物》上具体记载了什么。”

    “上面记载了明末以前的各项技术,包括农业、纺织、染色、机械、陶瓷、造纸,兵器、火药、制盐、采煤、榨油、酿酒等各个方面,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朱标在听完张泊的讲述后,惊诧的神情浮现在这位大明太子的脸上。

    他明白了为什么宋应星能够在历史留名了。

    不仅是因为此书是一本开创性的巨著。

    而且其涵盖面之广,实用性之强,实属罕见。

    使得现在的朱标心中生出了想要一观的念头。

    当然,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也摆在了朱标面前。

    如此大才,前往朝中做官,想来问题不大,为何仅仅是一名县学的教谕。

    “店家,此人难道没有考取功名,入朝为官的打算吗。”

    对此,张泊也只能用沉默来回应朱标。

    宋应星不想考取功名吗?

    他当然想!

    但是奈何,考了六次!次次不中,蹉跎的十八年!

    曾经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也在此期间被磨平了棱角,心气也没了。

    最终他也就放弃了科举的念头,回乡做了一名教谕,教导生员。

    在张泊看来,宋应星不中,实力仅仅是很小的一方面,毕竟他当年乡试可是在大明科举第一省江西能考到前三的人,可以称得上卷王中的卷王。

    但是,这是明朝末年。

    万历朝的科举舞弊案,天启朝魏忠贤当政,直接公然索贿,崇祯年间的腐败所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令得宋应星退出了科举的舞台。

    不过,在张泊看来,如果宋应星真的考上进士,说不定就不会有《天工开物》这本史诗巨制。

    就如苏秦所说的那样“使我有洛阳二顷田,焉能佩六国相印。”

    “朱兄,你想必也知晓王朝末年科举的舞弊程度有多严重,宋应星会试考了六次,皆不中。”

    虽然朱标没有亲眼看过明末的科举,但是他也能够之前的王朝末年的科举中窥得一二。

    六次不中,确实……

    “店家,那宋应星写出如此书籍,也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吗。”

    受到朝廷重用?

    怎么可能。

    别说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就算是进士写出这种东西,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

    没什么原因,自古以来,技术就被认为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一个描绘工艺的书籍,又怎么会引起朝中各位文官的注意。

    而且当时的大明风雨飘摇,自顾不暇,此书自然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激起丝毫的浪花。

    “朱兄,你觉得朝中官员会重视此书吗,况且,以当时的大明局势,又有谁会关心一个小小举人出版的书籍。”

    对此,朱标举起桌上已经微凉的茶水一饮而尽。

    一方面他没想到崇祯朝来此的宋应星是如此一个命运多舛之人,另一方面他也从店家的讲述中,了解到了明末那危如累卵的局势。

    念及至此,朱标也是准备将他今日来此的另一个目的告知张泊。

    “店家,我今日来次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询问崇祯朝来人,如今已然了解,之后我希望店家安排我与他见上一面。

    其二,是因为我上次听店家你说,从军事方面,我大明是被后金和农民起义所灭,也就是说,我大明灭亡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其他方面,还望店家不吝赐教。”

    嘶。

    张泊也没想到,他上次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嘴,就被朱标注意到了。

    说实话,明朝已经算不错了。

    国祚276年,排名汉王朝第二的层次,而且以古代的那种制度,历经两三百年,就势必会崩溃,这就是王朝周期律。

    当然,既然朱标询问了他关于此事,那他也愿意和朱标说道说道。

    “朱兄,说起大明灭亡的原因,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与以往各个朝代的灭亡原因大差不差,无非就是王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食无裹腹,因此造反,加之外敌入侵,因此灭亡。”

    “也就是说,大明还有一小部分和其他王朝不一样的地方。”

    “额,这个,确实,大明与其他朝代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就是大明的宗室制度。”

    说实话,老朱这人,虽然出身不高,但是想法很强。

    分封皇子,镇守边关。

    一方面给予皇子足够的军事权利,可以指挥军队完成作战,另一方面,也限制皇子的权利,使之无法参与到领地治理上来。

    如果这样倒还好。

    问题是老朱给他的这些子孙定下了极为优渥的生活条件。

    明朝亲王年俸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两百石。

    同一时期,正一品的月俸才八十七石,一年也就一千石的俸禄。

    虽然亲王的俸禄是一品官员的十倍,但是念在藩王有着戍边之职,加之洪武年间的宗室数量不多,到也能够接受。

    虽然最终大概率也会走向宗室冗杂的道路,但是毕竟藩王有事做,不会像历史上所记载的大明后期那样,就纯养猪。

    一切的转折,发生在靖难之役后。